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810新闻传播实务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冲刺密押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达拉斯·斯密塞

【答案】达拉斯·斯密塞是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泰斗,提出“受众商品论”和“免费午餐”的概念。斯密塞指出,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需求控制主要是通过大众广告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卖主是大众媒介,买主是广告商; 大众媒介的内容不是广播电视或者报纸媒介生产的真正商品,其本质是为获得潜在的受众和保持其忠诚的注意力而使用的诱饵,类似于旧时的沙龙或鸡尾酒会上的“免费午餐”,其目的是为吸引和保持受众观看节目、阅读报纸和杂志,并且培养一种对公开或隐含的广告信息做出有利反映的情绪。“受众商品论”解释了广播电视的广告时段和报纸版面空间具有价值的原因,揭示大众传播媒介的真正产品是受众群体。

2. 发展传播学

【答案】发展传播学是在冷战背景下诞生的,发展传播学研究的是国家发展与传播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心议题是:大众传媒在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发展传播学将大众传播视为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有力的工具,认为媒介能有效率地传播关于现代性的信息,并且有助于将民主政治制度、实践及市场经济,传送到经济落后的传统国家去,如第三世界国家。它的基本观点有:媒介必须把国家的发展目标(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追求国家文化和信息的自主; 支持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丹尼尔·勒纳(DanielLerner )、施拉姆、罗杰斯等都强调了传播在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而大众媒介特别是广播被看作是加速行为和结构变革的重要手段。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理论流派,主要有三种模式:主导模式(或称现代化模式)、依赖模式(或称依赖性批判模式)以及交互模式(或称参与性模式)。

3. 媒介

【答案】媒介是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邵培仁教授认为,媒介,就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它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

4. 葛兰西

【答案】葛兰西是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他在《狱中笔记》中最早将“霸权”一词作为社会分析的一个主概念加以使用。葛兰西把现代国家的形成看作是做为“强制装置”的政治社会和作为“霸权装置”的市民社会的融合,认为市民社会主要是通过“合意”或“同意”的组织化过程而

维持统治的社会,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它将吸收政治社会而形成新型的国家。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包含三个主要的理论层面:即统治权和领导权、市民社会、以及知识分子阶层。它给文化研究包括大众文化研究带来f 崭新的启示意义,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大众文化要么褒扬要么贬抑的看法,使得人们以新的视角去反思大众文化,重新界定大众文化。

二、论述题

5. 评述组织内传播的结构特点。

【答案】组织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组织内传播。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也是组织维持其内部统

一、实现整体协调和整体运作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构,取决于组织本身的结构。组织结构包括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两个方面,组织内传播同样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1)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是指信息沿着一定组织关系(部门、职务、岗位以及其隶属或平行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其传播形式可分为两种,即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一般而言,横向传播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 纵向传播则有单向流动的性质,因而,根据信息的流向,纵向传播又区分为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

①下行传播

下行传播即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以企业组织而论,日本学者川浦康治认为企业组织最常见的下行传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

a. 关于工作仟务和内容的指示或说明。

b. 关于组织成员权利和义务的信息。

c. 关于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的信息。

d. 工作单位上司对部下工作的评价和奖惩信息。

e. 关于组织的目的、理念以及社会作用或贡献的信息。

下行传播的作用,包括使组织成员适应组织环境,了解工作内容,熟悉自己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培养成员对组织的一体感等等,它是一种以指示、教育、说服和灌输为主的传播活动。

②上行传播

上行传播是指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部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这个过程是很重要的,它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a. 上行传播是中枢指挥管理部门获得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通过这个渠道,指挥管理者可以了解组织目标或任务在第一线的贯彻落实情况,并据此对既定决策进行修改,使之更符合实际。

b. 基层部门或第一线人员是组织的窗口,他们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往往握有第一手信息,这些新的信息反映上去,能够成为组织进行新的应变决策的重要依据。

c. 上行传播是把握组织成员的精神状态的重要渠道,指挥管理者可根据下面反映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把成员的情绪和士气调整到组织所需要的理想状态。

上行传播和下行传播是组织内传播的两个基本渠道,这两个渠道是否畅通,关系到组织的统一性和运作效率。影响这两个渠道畅通的主要因素是组织的层次和环节,因为它们都是逐级进行的。层次和环节过多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信息传达速度慢,二是容易造成信息的变形和失真。

因此,现代组织一般都把减少环节和层次作为疏通纵向传播渠道的主要措施。

③横向传播

横向传播是指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在横向传播中,传播双方不具有上下级隶属关系,平等的协商与联络是传播的主要形式。横向传播是否活跃,对组织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横向渠道不畅,轻则会带来各部门、岗位之间的相互推委、互不合作,严重影响组织的办事效率; 重则会造成各部门、各成员之间各自为政,形成种种隔阂、矛盾、冲突,甚至形成独立王国,破坏组织的有机统一。因此,在一个组织内,横向传播也必须得到制度的保证。

(2)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

①非正式渠道是指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非正式渠道中的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

a. 组织内的人际传播,如组织成员工作之余的交谈、单位内外的各种私人交往等;

b. 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如各种自发的革新小组、兴趣小组或联谊会中的信息交流等。

②非正式渠道中的传播是一种摆脱组织的制度性结构压力的一种传播活动,因此,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a. 交流的信息广泛。

交流内容不仅涉及组织或工作任务本身,而且包括个人私事、兴趣、时事等广泛的自由话题。 b. 交流的双向平等性。

在非正式渠道的传播中,上司和部下都作为普通一员参加,没有地位高低。交流大都以面对面方式进行,每个人都有机会ICJ 述自己的观点。

c. 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

由于非正式渠道的传播具有自由性和平等性,人们更倾向于说真话,许多在正式渠道不便表明的观点和态度,都能够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 同时,非正式传播渠道中有大量充满人情味的内容,是组织成员相互沟通感情的重要纽带。

总之,正式渠道中的传播体现了组织成员作为“组织人”的特点,而非正式渠道中的传播则体现了他们作为“社会人”的特点。对一个组织而言,能否充分发挥非正式传播渠道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组成管理理论往往只关注机构分工、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的作用,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人往往被“异化”为组织这部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与此相比,自“霍桑实验”以来的现代组织管理学则强调组织成员的“社会人”性质,认为人的积极性是制约组织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人的积极性不仅受到物质条件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和心理条件、感情、情绪或士气的影响。在这个方面,非正式渠道恰恰能弥补正式渠道的缺陷和不足。加强和疏通非正式传播渠道,在组织内部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活跃的人文环境,能够增进成员的一体感和向心力,使他们在组织中的行为更加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而每个成员的良好精神状态和积极性的发挥,也必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