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810新闻传播实务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复习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传播者

【答案】传播者是指传播内容的发送者,是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传播者主要解决“传播什么”和“如何传播”的问题,因此,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传播过程的存在与发展,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数量与流向。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组织。传播者具有以下八个特征:

①传播者具有政治倾向性;

②传播者控制了大众传播的过程;

③传播者的受教育程度较高;

④传播者大都受过专业训练;

⑤传播者有机会对成千上万的人产生影响;

⑥传播者与受众一般不直接交流;

⑦传播者能获得特殊的双重报酬;

⑧传播者的工作紧张程度较高。

2. 民主参与理论

【答案】民主参与理论又称受众参与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 ②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 ③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 ④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比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险或平等性。

3. 世界新闻报(英国)

【答案】《世界新闻报》创办于1843年,是一份星期日报纸,1969年易主澳大利亚报业主鲁伯特·默多克(RupertMurdoch )。集中报道1周以来的体育新闻、黑色与黄色新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冲击视觉,使得该报得到了迅速发展,发行量达到500万份,成为英国和英语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周报。2011年7月,《世界新闻报》陷入窃听丑闻,记者对被绑架小女孩米莉·道勒手机语音信箱进行窃听,并私自删除了其中的部分留言,十扰了警方破案的视线,最终导致道勒没有被及时营救而遇害。《世界新闻报》的窃听行为引起公众的不满与愤怒,在各方压力之下,不得不于2011年7月停刊,默多克在英国的传媒帝国遭遇滑铁卢。《世界新闻报》的停刊引发了人们对新闻从业者伦理底线的追问,不能伤害普通人的个人隐私被再一次强调。

4. 媒介事件

【答案】媒介事件就是指经过某“组织”(政府、政党团体、企业、社团等)有计划、有目的的策划并执行,以大众媒体为媒介和渠道,向受众进行有目的传播的事件及其过程。媒介事件这个概念包含两种理解:

①丹尼尔·布尔斯廷提出“假事件’,,即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具有人为策划、适合传媒报道的事件;

②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中定义的“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

媒介事件具有二个特点:

①突破空间界限,使观众直接参与到事件的进程当中;

②打破时间的限制,让受众以改变日常的生活规律为代价,投入到“表演”的收看当中; ③由于媒介经过了提前的策划和电视参与,使得媒介事件在转播之前就产生相当的“知名度”。

二、论述题

5. 以网络论坛为例,简述你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理解。

【答案】(1)公共领域的涵义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向所有公民开放这一点得到了保障。在每一次私人聚会、形成公共团体的谈话中都有一部分公共领域生成。然后,他们既不像商人和专业人十那样处理私人事务,也不像某个合法的社会阶层的成员那样服从国家官僚机构的法律限制。当公民们以不受限制的方式进行协商时,他们作为一个公共团体行事,即对于涉及公众利益的事务有聚会、结社的自由和发表意见的自由。在一个大型公共团体中,这种交流需要特殊的手段来传递信息并影响信息接受者。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就是公共领域的媒介。

互联网时代,网络论坛中人们以匿名的方式平等交流,探讨公共事物和公共利益,自由结成小组和发表意见,是一种理想的公共领域。当讨论的问题事关文学时,便是文学的公共领域,事关政治时,便是政治的公共领域。

(2)公共领域的基础

①公共领域需要这样一个论坛:它对尽可能众多的人开放,可以在其间表达和交流多种多样社会经验。网络论坛不仅是公共领域的媒介,本身也是一个对众多人开放的公共领域,一种近似公共舆论的东西在其中生成,但是经济、技术等条件也制约着人们对网络的使用。

②在公共领域中,各种论点和意见可以通过理性的讨论来展开交锋。这意味着,只有在公共领域首先对于一个人可能作出的各种选择方案有一种明察的情况下,“理性的”政治选择才有可能。与此同时,传媒应该提供尽可能宽广的解释框架,以便使该公民也能够知晓他没有选择的方案是什么。网络论坛中意见和观点的交锋己屡见不鲜,但就某个问题而言,但由于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网络本身的匿名性,网络发言通常是不够理性。但整体而言,网络论坛提供平等的发言机会和了解他人意见的平台,公共舆论在此形成。

③系统地和批判性地检验政府的政策是这种公众领域的首要任务。网络论坛中不乏政治事务和公共政策的讨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之前之后,网络均有热烈讨论,观点纷呈,而且政府问计于网民的现象,实际上展现了网络论坛作为公共领域对“国家领域”的影响。

(3)网络论坛和公共领域

网络传播的参与者身份具有匿名性。这种匿名性使传播者不受现实身份的限制,对参与者个性、自由的言论的发表起到一种保护作用,虽然匿名性可能对个人随意发泄情感、攻击他人也起到保护作用,但总体而言,网络论坛中的言论具有一般媒体无法超越的多样性,网络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言论多样化的舞台和信息自由流通的机会。过去由他人阐释的信息,现在大众可以自由获取并做出自己的评价,论坛上的各个自由区的讨论便是重要方式之一。同时,网络论坛具有高度的互动性,信息能得到迅速反馈,这种讨论的方式还促成了虚拟共同体的建立,在全人类分享共同世界的同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身份形成虚拟社区,网络论坛的以上特点恰恰彰显了作为互联网时代公共领域的公共性和开放性,体现了公共领域的主导价值。

(4)公共领域理论

从价值规范导向来看,“公共领域”概念的价值规范集中体现在它对公共性的高扬和彰显,而公共性不仅是以批判和开放为其特征,更重要的是,它以自由、民主和正义为其基石。

①聚焦于大众公共传播制度与实践之间和民主政治的制度与实践之间经久不变的联系;

②它注重任何公共领域所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③它避免了“自由市场/国家控制”这种简单的二分法。

(5)公共领域在我国

公共领域作为一个有待实现的目标,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的中国的情境下,也是很有研究和借鉴意义的。尤其是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介的较量中,网络最能体现媒体与社会的良胜互动。网络论坛成为公共领域的一个范本并成为广泛实践公共领域空间的契机:

①一个合理而健康的国家应当努力营造一个公私分明、自由和责任界限清晰的社会;

②现代法治国家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使传媒与国家、社会和公共形成良陛互动,维系民主与法治;

③传媒应明确和维护自己的社会公器角色,成为公众的信息平台和公共论坛,防止在不良政治和经济势力的侵蚀下退化;

④传媒所传递的是社会中负责任的成员的理性的和批判性的声音,而不是非理性的和被操纵的意志;

⑤传媒研究的政治经济学力一法仍旧是一个基本力一法,但是必须有所发展;

⑥传媒与高新技术和新经济的关系以及新技术对传媒和社会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

6. 结合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分析“媒介是人的延伸”。

【答案】(1)“媒介是人的延伸”理论

①麦克卢汉在他的《理解媒介一论人的延伸》里,提出了“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论断。他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