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810新闻传播实务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必备复习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上限效果”假说

【答案】“上限效果”(ceilingeffect )假说由J.S. 艾蒂玛和F.G . 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与“知沟”假说相反,这个假说的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也就早; 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

2. 抽样

【答案】抽样是指一种以概率论为基础,按随机原则从被研究的总体中,抽选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一步估计和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非全面统计调查方法。抽样可以分为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针对调查对象的性质、研究目的和工作条件的不同随机抽样通常采取四种形式:①简单随机抽样一一按总体原有状况,不加任何限制,保证各个单位以及单位的各种组合都同等可能被抽到; ②等距抽样一一在己排有一定顺序的总体单位中,每隔一定间隔抽取一个单位,组成样本进行观察; ③分类抽样一一根据事先了解将总体单位预先分类,使各类之内的单位性质尽量接近,从每类之内按一定比例随机抽选调查单位,共同组成样本; ④整群抽样一一以包含若干调查单位的群作为抽样单位进行抽选。

3. 自由主义理论

【答案】自由主义理论又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是一种传播制度理论。该理论由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一书中最先提出,由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一书加以系统化。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坚持个人的重要性,依靠个人和理智活动能力,主张言论和出版自由,进而形成“观点的公开市场”。在此市场中,最好的思想总会得到承认,而最劣的思想则会失去作用。

4. 信息爆炸

【答案】信息爆炸是指媒介发达带来的社会信息绝对量的增加,它主要体现为人类拥有的信息量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倍增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的现象。信息爆炸的直接结果是其所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态,并推动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2“信息过载”(信息超载)(南京理工2011年研; 人大2004年研)

答:“信息过载”是指在一个具体的信息传播活动中,当一个人或一个系统接收到太多的信息数据,需要进行意义确定处理时,发生的信息饱和甚至于过载的现象。信息的意义确定是一个过滤过程、把关过程。当信息被传播、被表现时,受者需要对他所接收到的信息流进行判断和评价,

确定与自己有关、有用的信息,而抛弃与己无关无意义的信息。无意义的信息表现容易造成传播过程中的噪声,影响读者对信息的组织处理。如果接收的信息流量太大、太乱,针对某个受者而言,会出现信息过载的可能。

二、论述题

5. 网络传播给国际传播带来了什么问题?

【答案】如同一切进步技术一样,网络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全球数字化革命的浪潮中,网络传播的兴起为国际信息传播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滋生了很多问题。

(1)信息交流不平衡扩大

长期以来,国际信息传播始终处于不平衡状态。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操纵了国际信息流通,而其他不发达和欠发达的国家则只能被动接受流入的信息以及被扭曲了的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种不平衡日益引起第三世界国家的重视。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飞速发展,国际信息传播的不平衡进一步扩大了。

由于网络传播与生俱来的“无政府状态”,国家对网络传播进行行政干预和控制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如果不想拒绝新技术,不想游离于信息社会之外,就必须大力发展网络传播,而这就意味着向网络上自由流通的各种信息敞开大门。尽管第三世界国家也可以利用网络传播加强自己的对外传播,然而掌握了先进技术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占领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在网上发展中国家的声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是微乎其微的。目前,连德国、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都感到了这种不平衡,发展中国家自不待言。

(2)文化冲突日益加剧

网络传播在促进不同文化传统的交流的同时带来了全球范围的文化冲突。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在特殊的环境中经过长期发展积累经验而形成的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并具有适应环境、改进环境的功能。当这些不同性质的文化传统相互接近,进行交流时,实际上也就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和排斥的过程。

如今,因特网使全世界的国家和民族空前接近。网络空间信息流动的自由使民族文化发生剧烈碰撞,不同性质的文化交流时也就产生了不同形式和程度的文化冲撞。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将通过网络强化本民族和国家的世界地位,同时向经济落后的国家和民族输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发达国家的信息内容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特别是网络传播直接送达世界各地,政府的干预和调控能力已大大削弱。而落后国家和民族为了争取到与发达国家的平等对话地位,也必须借助新技术,借助网络传播,来发展自己,这就不可避免地被迫接受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在这种形势下,民族文化冲突可能将会日趋激烈,而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网络文化冲突的最主要表现为语言冲突。语言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发挥着文化认同作用。当人们接受一种语言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种语言所代表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还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传统。因此目前网上英语独尊的情况,必然会对上网的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带来冲击。

(3)国际政治斗争的新武器

大众传播媒介历来是国际政治斗争的武器之一,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传播逐渐成为国际斗争的新武器。此时,掌握先进技术的西方发达国家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正如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所指的,世界已经离开了依靠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强大的语言文化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

总之,网络在给不同国家、民族和信仰的人们带来交流的自由和便利的同时,也给各国的信息主权,各民族的文化独特性及国家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对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谨慎应对。

6. 有80年历史的美国老牌时政周刊类杂志《新闻周刊》(Newsweek )将于2012年12月31日出版最后一期印刷版杂志,于2013年全面转向数字版。全新数字版杂志将被命名为《环球新闻周刊》(NewsweekGlobal ),并启用付费订阅模式。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

【答案】《新闻周刊》的停刊在一部分看来意味着“报纸消亡”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时代,报纸作为传统媒体,面临着即将被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挑战和更加具有竞争性的淘汰机制。

(1)《新闻周刊》的停刊揭露了一个事实:报纸在全球范围内进入了“微利”时代,这一方面是由于报纸自身单一的经营模式、同质化的倾向,以及在长期竞争中使其发行和扩张趋于饱和所致。另一方面,来自新兴媒介的冲击,使得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得到重新分配。

(2)新媒体以其实时性、双向互动性、整合信息的海量性、综合的试听感受,使得过去以“时效’夕、“内容”为王牌的纸质媒介黯然失色; 便捷的移动设备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定制和随时随地的阅读环境,在考验着纸质媒体的易读性; 在新媒体的广告平台上,宽松的网络投放环境和对目标人群更清晰区分方式,使得报纸原本拥有的广告资源被迫分流,而报纸不是以售卖价格为生产依赖的,报纸的主要来源是第二次的交换收入。这就对报纸的存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以互联网为渠道的网络传播固然有着自己无法比拟的传播优势,但是也存在着对于媒体产品来说不利的条件。如网络信息的膨胀过剩、良荞不齐,具有观念性、力一向性、精华性的关键信息是少数; 其炒作、复制的信息特点使得网络传播中很难产生具有导向作用的媒介组织或产品,舆论有可能成为发泄和谣言的牺牲品。因此,传统媒体不会灭亡,它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4)实际上,在目前,受众的信息需求达到了空前高涨的程度,在未来的数字媒体传播中,传统媒体会依托自身的专业素养走在队伍的最前列。报纸之所以为报纸,不在于它是否被印刷在纸上,而是一种文字性的阅读方式,一种提供理性和思考与分析的载体,一个具有便于阅读、储存、具有便携性的介质。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报纸将转战网络,主要进行的是数字化的传播。正如美国《新闻周刊》的总编所说“我们正在推动《新闻周刊》转型,而不是再见”。

(5)纸媒的策略和做法:其实无论在国内外,报纸一直在对新媒体进行积极探索,这种努力已持续了多年。上述两家美国大报都成立有数字产品开发部门,网站、手机、工PAD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报纸的读者队伍必然是混合型的,忠诚的印刷版订户和年轻的电子版订户各得其所。在此期间,纸质为主,电子为辅是报业必然的经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