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33行政管理之公共行政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行政业务
【答案】行政业务是指政府担负的管理国家和社会的职能活动或行政服务。行政业务是政府行政活动的中心,是政府对外部实施管理的活动。通过处理行政业务,政府的公共性质和管理职能得以体现。机关管理为行政业务的处理提供辅助和保障。
2. 法规分析方法
【答案】法规分析方法主要是指从法理、法律、法规的角度来研究政府和政府官员及其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规范性、合理性,研究政府行政行为的条件性或局限性的研究方法。在现代实行民主宪政的国家,因政府“他建立”的公共属性,法规分析方法是广泛使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3. 制度创新
【答案】制度创新(制度发展)是指组织自身行为的变化和组织与其活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以及支配上述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过程。制度创新的动因,大致可以分为诱致性因素的牵动或强制性因素的推动。前者指一群人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而产生的自发性变迁,后者主要指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
4. 抽象行为
【答案】抽象行为是指以不特定的人或事为管理对象,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如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抽象行政行为相对于具体行政行为而存在,其核心的特征就在于行为对象的不特定性或普遍性,即行为对象具有抽象性,属于不确定的某一类人或某一类事项并具有反复适用的效力。抽象行政行为包括两类:
①行政立法行为,即有权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
②制定不具有法源性的规范文件的行为,即有权行政机关制定或规定除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外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如县级人民政府所制定的在其全县境内普遍有效的某些规定或办法等。
5. 行政伦理义务
【答案】行政伦理义务是指在行政实践中,行政主体在各种道德义务发生冲突的情况下需要牺牲其他道德义务而保全行政道德义务。行政伦理义务的本质是公共利益至上。对于行政主体而言,行政伦理意义上的义务在其所承担的各种道德义务中是处于较高层次的义务。只有当政府及其官员履行了应尽的义务,社会公众才能享有相应的权利。
二、简答题
6. 简述行政责任的形式
【答案】(1)惩罚性行政责任的形式有两种:
①通报批评。‘般由有权机关以书面形式做出,并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布,它主要通过名誉上的惩罚对行政违法或者行政不当的行政行为主体进行警告,既可以适用于组织,也可以适用于个人。
②行政处分。由有权机关做出的对有行政违法或者行政不当的个体行政行为主体给予的行政处理。
(2)补救性行政责任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承认错误、赔礼道歉;
②恢复名誉、消除影响;
③返还权益;
④恢复原状;
⑤履行职责;
⑥停止违法
⑦撤销违法;
⑧纠正不当;
⑨行政赔偿。
7. 简述行政责任的免除。
【答案】行政责任的兔除是指在特定情况下,虽然行政行为主体的行为符合行政违法的构成要件,但是山于实施这种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更大的合法权益,所以排除其违法性,免除对其行政责任的追究。主要包括以下两种}h}形:
①正当防卫。指行为人为了保护公共利益、他人或者本人的人身安全及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侵害,而对侵害人实施侵害,以迫使其停止违法行为。
②紧急避险。指行为人为了保护公共利益、他人或者本人的人身安全及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而不得已采取的侵害法律的行为。
8. 简述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
【答案】全面质量管理,英文简称TQM ,是一种源起并广泛应用于工商管理的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组织“质量”的重要性。全面质量管理重视“物”,但更重视人——顾客、员工、团队——和谐的关系和坦诚的合作,重视“人、财、物”的协同、整体的效应。其要义在于将产品生产和检验的质量管理技术放大、拓展、泛化成为全组织的管理,质量的标准则相应由技术合格转变为顾客满意。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又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流程。贯穿该流程的基本管理思想不是传统的成本核算、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等概念,
而是经由全体组织成员共同努力,不断“改善”组织。不断改善才可能不断完善。组织才能最大限度地不仅实现组织内的整合,而且实现组织与其他公众的整合,从而获得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全面质量管理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1)顾客导向。强调员工积极地观察、寻求、体验顾客的需求和期望,主张在员工与顾客之间实施开放的、双向的、持续的、良好的沟通。
(2)领导示范。要求各级管理人员,首先是高层领导者带头鼓励革新精神。
(3)全员参与。广泛实施质量训练,使每一个组织成员不仅明确“改善”的意义、目标,掌握必要的技术、工具,而且达成“质量共识”及“质量”的价值观、责任感及承诺。
(4)重视教育。通过不断推进、反复的诱导、固化训练,使员工发自内心地追求和改善质量,形成“顾客之上”、“追求零缺点”、“第一次就做好”等质量观念。
(5)强化团队。其理念在于在实现员工工作自主与职责明确相统一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方式,促成员工间广泛的通力合作。
9. 简述后官僚制的主要特征?
【答案】(1)后官僚制提出的背景官僚制是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一种基于合理合法的职权基础之上的组织形态及机构特点,官僚制的主要特点包括,劳动分工、层级节制、职业训练和严格的规则纪律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官僚制理沦受到全面而又严峻的挑战,政府的官僚制垄断、权力的高度集中、法律控制的僵化、机构的臃肿庞大、公务人员的非人格化等,严重地降低了行政的效能与效率。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官僚制理想化的责任保障机制失去效力:一是现代技术可以广泛有效地影响、操纵民意,选民的投票行为对政治家控制乏力; 二是由于组织规模过于庞大、分工更趋精细,对选民负责的政治家对事务官的隐性操纵、自我服务、漠视公众愿望的官僚主义行为感到无能为力。因此,重建和完善行政组织的责任保障机制,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成为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和行政学研究的主要目标。
后官僚制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992年,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的《重塑政府》提出了十大管理原则,可以说是对官僚制理论的全面质疑和反叛。
(2)后官僚制的主要特征
后官僚制又称后科层制,是相对官僚制而言的一种新的组织形态。其核心就是倡导建立企业型政府,即在公共行政改革过程中运用企业家精神和企业理论改造传统运作方式,使其成为具有顾客至上、成本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政府。其特点包括:
①政府是掌舵者而不是划桨者,政府应尽力成为催化剂政府。
②政府应是民有、民治、民享政府,而不应成为专家有、专家治、专家享的政府。
③政府不应是垄断者,要通过一定管理控制下的竞争,打破政府垄断。
④通过取消控制、灵活管理和大组织分化等措施建立使命驱动的政府。
⑤政府不应当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投入方面,而应当注重输出和结果。
⑥政府应明确服务对象,重新树立以服务对象为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