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燕山大学文法学院708公共行政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程序化决策
【答案】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问题重复出现,其系统结构及产生规律可以被决策者掌握的决策,又称为常规决策或重复性决策。由于这类问题出现多次,决策者在过去对其已有过反复处理的经验,容易掌握这类问题的系统结构及产生规律,可以据此制定出一套例行程序作为解决的办法。每当这类问题出现时,就依照例行程序来解决。
2. 综合平衡法
【答案】综合平衡法是指自觉协调各部门各环节比例关系的计划编制方法,该方法从国民经济总体上反映和处理社会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与社会生产的各部门之间、各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综合平衡法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编制的基本方法,综合平衡,是指国民经济全局的平衡,而不是指单项的、局部的平衡,但其必须以单项平衡和局部平衡作为补充,才能保证其正确性。搞好综合平衡,首先要从全局出发,对过去的情况进行分门别类的调查研究,找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挖掘扩大再生产的潜力。进行综合平衡的具体方法主要是:
(1)从研究计划期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可能入手,统筹安排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确定财政收支规模,并根据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相互平衡的情况,分别确定基本建设的规模和人民生活的水平。在这个总平衡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安排好其他计划指标;
(2)抓住国民经济中速度、比例、效益三个关键性内容,安排好社会总产品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农、轻、重的比例关系,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水平;
(3)组织好各单项平衡和局部平衡;
(4)制作部门间产品生产和分配平衡表(即部门联系平衡表),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的平衡要求,合理安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亡}划指标。
3. 道德规范
【答案】道德规范是指在道德原则基础上形成的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是道德意识现象的内容之一,是道德原则的进一步体现,也是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道德规范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普遍规律的反映,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的概括,是人们的社会关系在道德生活中的体现。道德规范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继承性。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由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同时又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人们自觉行为的产物; 任何先进阶级的道德规范总是要继承和发展先前社会中的有积极和进步
作用的道德规范。道德规范的力量是靠舆论来实现的,只能靠人们自觉遵守,所以约束力比法律弱得多。
4. 行政管理法规
【答案】行政管理法规,简称行政法规,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制定的具有行政法规范性的文件的总称。行政管理法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①自主性行政管理法规,主要对法律或行政法规未规定的事项加以规定。例如,有些国家的宪法还规定政府在重大自然灾害、社会动乱或战争期间可以制定紧急命令以应付事变,其时效等同于法律。
②执行性行政法规,主要指为执行法律或行政上级行政法规而制定的行政管理法规,通常表现为制定实施细则。
③补充性行政管理法规,主要指用以补充现行法律或行政法规而制定的行政管理法规。三种情况都不得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5. 质量
【答案】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最初是物理学的一个概念。在行政管理研究中,质量是指公共部门的行政管理活动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为使公民满意而提供的最低服务水平,二是政府保持这一预定服务水平的连贯性程度。质量是服务能够满足规定和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随着行政实践的不断发展,质量逐渐取代效率成为政府绩效的首要判断标准。
6. 税收
【答案】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形式与其他财政收入相比,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基本特征。
①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征税是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强制进行的,依法应纳税者必须履行纳税义务,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②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后,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③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税的比例或数额。
7. 宏观效率
【答案】宏观效率是指不同国家中市场和政府(非市场)的相对规模所真正引起的经济增长率。在研究政府绩效时,宏观效率是指不同国家中不同制度安排所引起的总体发展速度。其中的制度安排包括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第三部门的相对规模和相互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及其政府结构和不同政府部门的职能分工等,总体发展速度既包括经济增长率,又包括文化、教育、社会道德水平等方面的社会发展速度。
8. 结构性监督
【答案】结构性监督是指与国家结构形式和内部组织结构相联系的监督形式。结构性监督直接关系到国家行政组织的内部指挥和协调运行,是一种最主要的内部监督形式。与直线一参谋(职能)结构形式相联系,结构性监督可以划分为直线监督和职能监督两种类型。
(1)直线监督(纵向监督或垂直监督)。主要包括:
①根据行政职权和隶属关系的划分,上级机关或领导人员对下级机关或下级人员有进行指挥和进行监督的权力和责任;
②与依法行政的性质相联系,依法监督是法定内容;
③上级机关可依照法律或有关规定检查下级机关的工作,改变或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④上级机关可在其权限范围内做出有关下级人员的任兔、奖惩等决定;
⑤在依法行政的基础上,下级机关和下级人员亦有监督上级机关及领导人员守法执法的责任,但需按正当程序和方法进行。
(2)职能监督(横向监督或水平监督)。其目的在于保证组织的整体运行效率。其内容主要是计划、人事、财政等各职能部门在自己的职能和职权范围内对其他政府部门或行政机关的职能工作进行布置、检查、指导和监督。它与其他政府部门或行政机关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和指挥权,但在其职能范围内有一定的决策权和监督权。这些职能部门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监督的关系,在首脑机关的统一领导下为了共同的行政管理日标按照各自的业务范围或行业范围进行分工协作。
二、简述题
9. 简述考察行政职能的角度。
【答案】行政职能的内容、形式非常复杂,考察行政职能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行政职能与国家的产生相联系。行政职能是国家职能的一部分,因此,行政职能缘起于早期人类建立国家的政治契约。作为国家公共权力主体之一种的职能,行政职能从一开始就是与人们对国家的定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是人们对国家职能设定的一部分。因此,关于行政职能的考察,不能离开关于国家作用的考察。
(2)行政职能与公共行政目的相联系。行政目的是关于政府基本价值理念的阐释和规定性,其中包括行政道德的基本价值标准。在实际过程中,行政目的表现为政府行政目标与政府行政动机的统一。行政目的在价值形态上表示政府存在必要性。行政目的引导行政职能,即为了实现行政目的而相应设定行政职能。
(3)行政职能与公共政策相联系。两者的逻辑关系可以表述为:为了履行政府职能而正确地制定和有效地执行公共政策。这里的公共政策是政府履行其职能的主要形式。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因此构成了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现实基础。
(4)政府行政职能与制度创新相联系。关于政府公共行政原理的再认识,促使人们不断进行行政改革以调整或改变公共行政关系,进而不断实现政府制度的创新,并通过政府制度的不断创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