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答案】(1)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中发觉他们在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提出能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具体包括如下7种能力:

言语:包括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听说读写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的利用言语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逻辑一数学: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如做数学证明题的能力。

空间:包括认知环境、辨认方向的能力,如查阅地图等。

运动:包括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 音乐:包括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社交: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及其关系、以及与人交流能力。包括四大要素:①组织能力,包括群体动员与协调能力。②协商能力,指仲裁与排解纷争能力。③分析能力,指能够敏锐察知他人的情感动向与想法,易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的能力。④人际联系,指对他人表现出关心,善解人意,适于团体合作的能力。

自知:指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欲望,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能自尊、自律,会吸收他人的长处。

(2)后来加德纳又继续补充了两种能力类型,包括:

自然能力:能认识、感知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如敏锐地觉察周围环境的改变。

存在:人们表现出的对生命、死亡和终极现实提出问题,并思考这些问题的倾向性。

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他们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2. 简述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奥苏贝尔在他的同化论基础上所提出的关于学习迁移的理论。和过去的研宄不同,奥苏贝尔把迁移问题放在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层面进行考察,认为一切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展开的,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迁移的过程,一切有意义学习必然包含有迁移,并把迁移与认知结构及其特征联系了起来。

(1)认知结构的概念

认知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主要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指人在以前学习和经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经验本身,它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当中;二是指对这些知识经验的组织,即在组织方面所具有的特点。

(2)影响学习迁移产生的关键变量

①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的可利用性变量。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是影响新的学习和迁移的最重要的因素或变量。

②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知识的可辨别性变量。可辨别性变量是指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的可区别程度,或者说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它是认知结构影响迁移的另一个重要变量。

③认知结构原有的知识越稳定、越清晰,越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巩固性是影响迁移的第三个变量。在学习和教学中,促进学生知识巩固的方法很多,如复习、过度学习、利用反馈、及时纠正等。

(3)关于先行组织者的研宄

①先行组织者指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②奥苏贝尔认为,设计适当的先行组织者不仅是一种研宄学习迁移的策略,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

③设计组织者的目的是为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迁移提供有力的组织,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清晰性。组织者的类型不同,它在改变认知结构变量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3. 弗洛伊德强调童年早期经验对毕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他的依据是什么?你的看法如何?

【答案】(1)弗洛伊德强调童年早期经验对毕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他的依据是他所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

该理论内容为:所有人的人格发展都源于婴幼儿时期心理性欲发展的变化,一个人人格的发展和适应都源于力必多能量的变化和发展。每个儿童都要经历几个先后顺序的发展阶段,儿童在这些阶段中获得的经验决定了他的人格特征。他按力比多能量贯注于人体有关部位的变化和发展把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性器官期、潜伏期、两性期。

①口唇期(0〜1岁)。这个时期儿童主要通过吮吸、咀嚼等口腔活动来获得性的满足,口腔一带成为其获得快感的中心。如果这个时期性的满足不适当,就会形成口腔类型的人格。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乐观、开放等积极人格特点与悲观、被动、退缩等消极人格特点都可以由这个阶段偶然产生的事件引起。

②肛门期(1〜3岁)。这时肛门一带成为快感的中心,儿童对肛门粪便的排出与克制都能得到快感。如果出现停滞现象,成人后可能形成“肛门排泄型人格”和“肛门滞留型人格”。

③性器期(3〜5岁)。这一时期主要特点是出现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弗洛伊德认为此时期的矛盾冲突不易解决,因而产生滞留现象的机会很多,这乃是造成日后许多不良行为如侵略性人格和异常性行为的主要原因。

④潜伏期(6〜11岁)。这一时期儿童对性器兴趣消失,实际上是儿童的发展受到外界的影响和某种精神力量压抑的结果。但是,这只意味着儿童的性活动暂时被潜伏起来,并不意味着它的

中断或消失。

⑤两性期(11〜14岁)。从这个时期开始,由于性器官已趋向成熟。个人的兴趣逐渐地开始从自己的身体刺激的满足转变为异性关系的建立和满足。

以上各时期都有与性有关的特殊的矛盾冲突,人格的差异与个人早期发展中性冲突解决的方式有关。如果某一时期的矛盾没有顺利解决,性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过度满足,儿童就会在以后保持这个时期的某些行为,就可能产生迟滞现象,即固着作用。另外还有一种与固着有关的现象是退化,即指个人寻求回到早期的满足方式。儿童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迟滞现象则会相应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学说十分重视个体生殖器官成熟的前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均在五岁前,因而弗洛伊德强调五岁之前是人生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强调儿童早期经验对个体终生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2)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历程和动力性,但又存在过分夸大本能作用的倾向。我的几点看法为:

①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为人的心理、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第一次提出了心理异常并不都是由脑的生理和解剖结构的损害而引起的,内在心理矛盾冲突同样也能造成异常心理,从而使心理学家们从研究生理过程本身转向研究异常行为表现的动力和内容,同时,对于探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也具有积极的启示。

②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存在过分夸大本能作用的倾向。该理论不仅把性欲本能看作是儿童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且还突出强调性本能冲突对精神疾病的巨大作用。当然,他强调本能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并不错,但是,本能的作用是有限的,其作用是有一定阶段、范围和条件的。事实上,从个体的发展史来看,对于幼儿期的人来说,本能是起着主要的作用,但到了幼儿期之后,就是社会因素逐渐起主要作用,所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总之,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既有合理的思想,又有不足之处,应准确全面地理解其发展思想,谨慎借鉴其理论,以促进当代儿童发展心理科学的理论与实践。

4. 试评述几种主要的言语获得理论,谈谈你对婴儿言语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理解。

【答案】(1)言语获得的理论包括先天论、习得(或经验)论以及相互作用论三种主要理论。

①先天论

a. 理论内容

言语的先天论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与生倶来的,包括先天语言能力说、自然成熟说。先天语言能力说即由乔姆斯基提出的。自然成熟说的代表人物是勒纳伯格。

b. 评价

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有着许多合理之处,但其“语言获得装置”只是一种假设,尚未也很难得到证实。他过于强调天赋和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忽略语言的社会性,有唯心主义倾向。

②习得(或经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