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研究认为( )是学习障碍产生的高峰年龄。

A.1〜2年级

B.2〜3年级

C.3〜4年级

D.4〜5年级

【答案】B

【解析】在美国,40%以上的所有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被认为有学习障碍,约占所有学校儿童总数的4%。研究者认为小学二至三年级为发病的高峰年龄,一般男多于女。

2. 在一项经典的实验研究中,研究者选定出生后2个月、5个月和8个月三个年龄段的儿童,把毛巾(刺激变量)分别放在他们的脸上,以考查不同年龄儿童的反应。这种研究方式属于( )。

A. 整体研究

B. 横断设计

C. 纵向设计

D. 分析研究

【答案】B

【解析】横断设计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几个年龄(年级)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3. 下列关于样本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样本量需要等于或大于总体的30%

B. 样本量大小不是产生误差的原因

C. 总体差异越大,所需样本量就越小

D. 已知置信区间和置信水平可以计算出样本量

【答案】D

【解析】一般最小样本量为30个,样本越大,真实情况越接近总体,误差越小。总体差异越大,所需样本量越大。

4. 根据拉什利(K.S.LaShley )的脑功能“整体说”,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是( )。

A. 与面积大小成反比,与部位无关

B. 与面积大小成正比,与部位无关

C. 与面积大小成反比,与部位有关

D. 与面积大小成正比,与部位有关

【答案】A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拉什利(K.S.LaShley )的脑功能“整体说”认为,人的学习活动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任何学习活动都是一种整合过程,并不存在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都与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相联系。人的学习活动与受到损害的大脑皮层的部位关系不大,而与大脑皮层被损害部位的面积大小有关,被损害的区域越大,对学习活动的影响就越大,学习活动的效率越低。由此得出推论,学习活动效率并不依赖于大脑皮层的精细结构定位,而与大脑皮层广泛的神经细胞的活动有关。

5. 最早明确提出“教育的心理学化”观点的学者是( )。

A. 裴斯泰洛齐

B. 赫尔巴特

C. 詹姆斯

D. 桑代克

【答案】A

【解析】最早明确提出“教育的心理学化”观点的学者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进行了心理与教育相结合的尝试。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詹姆斯强调心理学的实用性,推动了教育心理学发展。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标志了教育心理学的建立。

6. 下列选项中,属于准实验设计的是( )。

A. 匹配组设计

B. 被试间设计

C. 被试内设计

D. 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

【答案】D

【解析】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属于准实验设计。

7. 卡特尔将基于先天禀赋、主要与神经系统的生理机能有关、较少受到后天文化教育影响的智力称为( )。

A. 情绪智力

B. 晶体智力

C. 空间智力

D. 流体智力

【答案】D

【解析】卡特尔将智力分为晶体智力与流体智力。流体智力是基于先天禀赋、主要与神经系统的生理机能有关、较少受到后天文化教育影响的智力。晶体智力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A 项,情绪智力指个体控制情绪、理解情绪以及合理的表达情绪的能力,是决定个体成功的重要因素。C 项,空间智力是加德纳提出的智力多元理论的8种智力成分之一,指个体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

8. 衡量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是( )。

A. 视敏度

B. 视速度

C. 临界闪烁频率

D. 最大闪烁频率

【答案】C

【解析】闪光增加到某一频率,人眼看到的不再是闪光,而是一种固定或连续的光,称为临界闪烁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因此选C 。

9. 关于成人智力发展,正确的说法是( )。

A. 流体智力缓慢上升,晶体智力缓慢下降

B. 流体智力缓慢下降,晶体智力继续上升

C. 流体智力继续上升,晶体智力保持稳定

D. 流体智力、晶体智力均缓慢下降

【答案】B

【解析】中年期流体智力随年龄增长而缓慢下降。这种智力水平的下降与组织信息能力以及在工作记忆中保持信息的能力密切相关。这些能力下降的物质基础是中年期的神经生理的变化。中年期的晶体智力随年龄増长而继续上升。中年期的经验日益丰富和知识不断提高是晶体智力继续呈上升趋势的基础。

10.人体的躯体感觉中枢位于( )。

A. 额叶

B. 颞叶

C. 枕叶

D. 顶叶

【答案】D

【解析】躯体感觉中枢位于顶叶,额叶主要是言语中枢,枕叶主要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是听觉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