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大学财政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外债管理的内容。

【答案】外债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全面的外债管理体系; 二是建立合理的外债管理模式。一般来说,外债管理要从总量与结构两个方面来把握,即外债总规模与国民经济发展、国际收支状况相适应,同时,外债的期限、类型、币种、利率等各种构成相对合理,这是建立外债管理体系的出发点。

建立全面的外债管理体系至少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外债的总量管理

总量管理重点在于控制负债率,控制外债的增长速度,使之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同时,注意把握外债规模和外汇储备之间在总量与结构方面的一致与协调。

(2)外债的期限结构管理

在对外债进行期限结构管理时,注意通过调整新借款的期限结构,一方面防止短期借款的比例过大,另一方面要保证未来偿债压力的相对均衡,避免在特定年份出现偿债压力过大的偿债高峰。

(3)外债的债务种类结构管理

由于外债种类的不同,利率水平也不同,直接影响到外债的成本。因此,在举借新外债时,要尽量举借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4)汇率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交往日趋频繁,国际金融市场的汇率波动对于外债的影响明显加强。在外债规模逐步增大、外债结构趋于复杂的情况下,必须加强跟踪国际金融市场的汇率走势,采取必要的风险管理措施,控制汇率变化对未来还本付息的不良影响。

(5)外债成本与效益管理

借入外债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但能否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外债的举借成本和使用效益。在外债的效益管理中,特别要注意外债的使用方向和外债的增值性,即外债管理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效益型转变。

2. 试述商品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答案】商品课税是泛指所有以商品为征税对象的税类。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关税及一些地方性工商税种。

(1)商品课税的一般特征

同其他税类比较而言,商品课税有下述四个方面的特征:

①课征普遍

商品课税以商品交换并形成销售收入为前提。在现代社会中,商品是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对象,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对商品的课税自然是最具普遍性的税类。

②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

商品流转额是指商品销售的收入额,非商品流转额是指交通运输、邮政通信以及各种服务性行业的营业收入。由于商品课税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在税率既定的前提下,税额大小直接依存于商品和劳务价格的高低及流转额的多少,而与成本和盈利水平无关。

③实行比例税率

除少数税种实行定额税率外,适用比例税率制是商品税类的一个重要特征。

④计征简便

商品课税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与商品成本和盈利水平无关,义是实行比例税率,所以计税征税都十分简便。

(2)商品课税的功能

商品课税的优点是税源充裕,课征方便,并可以抑制消费,增加储蓄和投资。有利于经济发展。由于商品课税与商品价格相联系,在国内会干扰市场运行并形成分配不公,在国际间会阻碍资金、劳动力和商品的自由竞争和流动。

3. 简析财政补贴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答案】财政补贴指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由此,财政补贴在各国都是被当做一种重要的调节经济手段。

财政补贴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表现在:

(1)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

人们的需求客观上有一个结构,决定这个结构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①人们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

②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一般来说,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越低,需求越大; 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越高,需求越小。既然价格的高低可以影响需求结构,那么,能够影响价格水平的财政补贴便具有影响需求结构的作用。

(2)财政补贴还可以改变供给结构

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企业购进产品的价格(供给价格或销售价格加补贴),从而改变企业盈利水平发生的。

(3)财政补贴可将外部效应内在化

对科学研究的补贴就是矫正外部效应的一个典型例证。一般来说,应用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由私人部门去承担更有效率,然而任何一项有突破性的应用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成果都会对许多领域产生影响,比如电子科研与开发的投入很多,成功率却很低,而且从事研究、开发的机构和个人不可能获得全部的收益,而财政给予补贴,可以降低研究与开发成本,缓解风险,实际上是将外部效应内在化,从而推进科研与开发的开展。

4. 试分析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答案】(1)财政补贴的首要意义在于有效地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财政补贴的对象可以是国有企业,可以是集体企业甚至是私人企业,也可以是城乡居民,但不论补贴对象是谁,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顺利实施国家的方针政策。

(2)财政补贴可以以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一些事业既可以山财政来办也可以由民间出资来办,而凡民间不太热衷的事业,财政给予补贴,只要财政花费少量的资金就可以将民间资金调动起来,发挥所谓“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低迷时期,这种作用就更为显著。

(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财政补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以我国1998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为例,共对880个民品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财政贴息,能带动更多的银行配套贷款,调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信心和积极性,安排一批可大量替代进口、扩大出口的项目,有力地推动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4)消除“排挤效应”。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采取增加公共工程支出的措施,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条件下,公共工程支出的增加,会直接增加对货币的需求量,可能带来市场利率水平上升,从而会加大私人部门的融资成本,导致私人投资的萎缩,这就是所谓的排挤效应。

(5)对社会经济发挥稳定效应。在我国的财政补贴中,稳定社会经济往往是首要的目的。如对企业的亏损补贴,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产业调整过程中,稳定被调整的产业的收入并诱导企业进行更积极的调整; 对平抑农产品价格周期波动的部分,显然也是基于稳定这一目的; 对居民支付的各类价格补贴,是用于弥补居民因调价所带来的收入损失,基本的功能也是保持社会与经济的稳定。

5. 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请解释其理由。

【答案】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决定的。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这是因为:

(1)从公共物品提供的角度来看,非竞争性是指新增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这就意味着:如果公共物品按边际成本定价,那么,私人部门提供就得不到其所期望的最大利润,所以私人投资者不会自愿提供纯公共物品;

(2)从公共物品消费的角度来看,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即使从技术上可以排他,但花费成本太大,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即所谓免费搭车。免费搭车现象使公共物品也不适于通过市场买卖方式提供。

相对于市场机制而言,政府的运行机制是迥然不同的。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其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

(1)政府具有社会职能,因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追求社会目标,是政府本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