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大学财政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税收的收入效应。

【答案】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如图所示。

图 税收的收入效应

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食品和衣物两种商品的数量。假定纳税人的收入是固定的,而且全部收入用于购买食品和衣物,两种商品的价格也是不变的,则将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连成一条直线,即图中AB 线,此时纳税人对衣物和食品的需要都可以得到满足。

纳税人的消费偏好可以由一组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每条曲线表示在个人得到同等满足程度下,在两种商品之间选择不同组合的轨迹。由于边际效应随数量递减,无差异曲线呈下凹状。AB 线与无数的无差异曲线相遇,但只与其中一条相切,即图中的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的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切点为在这一切点上,纳与轴线税人以其限定的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

相切,

切点为若政府决定对纳税人课征一次性税收,税款相当于AC 乘以衣物价格或BD 乘以食品价格,那么,该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由AB 移至CD 。CD 与另一条无差异曲线

在这一切点

于衣物的支出为

食品价格。 由于政府课征一次性税收而使纳税人购买商品的最佳选择点由商品的数量组合。

2. 试述“成本一效益”分析法。

【答案】(1)成本一效益分析法的内涵

上,纳税人以其税后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这说明政府课税对移至纳税人的影响,表现为因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减少商品购买量或降低消费水平,但不改变购买两种

成本一效益分析法,又称成本一收入分析法,目前在许多国家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间广泛应用。这种方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地用于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它通过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一效益分析,根据对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

(2)成本一效益分析法的要求

这一方法的要求是:必须将项目的收益全部量化,同时也将成本全部量化,然后再比较其效果。该分析法是将项目的受益收入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3)成本一效益分析法的步骤

假设一个项目的寿命为n 年,第i

年的折现率为

为:

式中,为第i 年的收益, 为第i 年的成本,r , 为第i 年的贴现率,n 为该项目使用年限。

该则第i 年的净收益为第i

年的效益和成本分别为

那么该项口的未来净效益的现值(NPV )根据上式计算出来的结果,我们就可以对某一项目的投资可行性做出判断:如果

项目可行; 如果NPV=0,计算内部收益率,如果内部收益率大于银行贷款利率,该项目可行;

如果

该项目不可行。对不同项目进行选择时,则比较它们的NPV 取值大小,同等条件下选择NPV 高的项目。

(4)成本一效益分析法的注意事项

采用成本一效益分析法进行评估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对折现率的选择,应采用社会折现率。这种折现率值一般比私人企业的投资收益率要高。

②对公共项目的投入、产出物的价格应采用影子价格,所谓影子价格是指当社会经济处于某种状态下,能够反映社会劳动消耗、资源稀缺程度和最终产品需求情况的价格。将影子价格应用于公共支出项目评价中,有利于促使资源配置向优化的方向发展。

(5)成本一效益分析法的局限性

成本一效益分析法可以广泛应用于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的评价,如公共工程项目等,但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即不能应用于成本和收益无法用货币计量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支出项目的评价。

3. 简述税收中性和超额负担。

【答案】(1)税收中性

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应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

①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

②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提出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掌握好税收超额负担的量和度,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应当指出,体现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忽视或取消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税收超额负担

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超额负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另一方面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

②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税收理论认为,税收的超额负担会降低税收的效率,而减少税收的超额负担从而提高税收效率的重要途径,在于尽可能保持税收的中性原则。

4. 如何理解财政收支平衡。

【答案】财政收支平衡是指预算年度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收支对比有三种结果:收大于支有结余; 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财政赤字; 收支相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财政收支平衡:

(1)财政平衡不是绝对的,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平衡。所谓平衡,不过是某个时点上的平衡。

略有结余和略有赤字都是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因而财政平衡追求的目标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

(2)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静态平衡的主要表现是不考虑时间因素,只考察一个财政年度内的收支对比状况。动态平衡则要引入时间因素,考虑年度之间的联系和衔接,研究未来财政收支的发展趋势,研究经济周期对财政的影响以及财政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以求得一个时期的内在平衡。

(3)局部平衡与全局平衡。财政状况是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反映,财政收支是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财政政策又是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研究财政平衡,才能分析财政平衡状况的原因和后果,探求改善财政状况的对策,从而运用财政政策有效地调节经济运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以及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4)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财政己成为一级相对独立的财政主体,在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分立的情况下,分别考察中央预算的平衡与地方预算的平衡是十分必要的。

(5)预算赤字、决算赤字和赤字政策。预算赤字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在收支安排上就有赤字; 决算赤字是指预算执行结果支大于收,出现赤字; 赤字政策是指国家有意识地运用赤字来调节经济

的一种政策,亦即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

(6)真实平衡与虚假平衡。研究财政平衡还必须密切注意财政平衡的真实性,因为有时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