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大学公共政策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1)

  摘要

一、简答题

1. 公民影响公共决策的途径有哪些?

【答案】公民是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1种最广泛的非官方政策主体。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去影响或制约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公民不仅是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而且也是政策发生作用的对象即政策客体。

在现代民主国家中,公民决定或影响公共政策的主要途径有:

(1)以国家主人或主权者的身份,对某些重大政策问题直接行使主权,如对宪法修订、领导人的选举、基本国策或重要的地方性政策,采取直接投票的方式来加以决定。

(2)用间接或代议的方式,选出自己的代表制定或修改并执行公共政策。

(3)使用各种威胁性方式(如请愿、罢工、罢课、示威游行等)去反对某些政策,迫使政府修改或废止这一政策,或表达制定新的政策的要求,迫使政府将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4)通过参加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去影响政策; 或通过制定舆论或游说的方式影响政策。

(5)对政府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以此影响政策结果等。

在西方,虽然公民的确有时可以通过上述的途径去影响政府的决策,但是在西方代议民主制度下,公民的政治参与及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仍是有限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公众参与及听证会

①公众参与的制度是指公众被赋予在国家决策上的发言权,公众可以依照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通过各种形式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出各方面的建议。公众参与是衡量现代社会民主化程度和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②公众参与及听证会的形式:a. 直接选举:b. 全民公决:c. 公共决策听证会。

2. 方案抉择中的决策方式有哪几种基本形式? 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案】(1)全体一致规则

①全体一致规则是指所有投票人都对某项表决的方案投赞成票,一致同意的规则。

②全体一致规则的优点

a. 一票否决。决策人形式上都平等地享有决策权,任何一个否决行动,对决策方案能否最终通过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b. “帕累托最优”。全体一致规则是肯定导向“帕累托最优”的惟一投票准则。所有决策人都能通过自己的投票行为而获益,或者说,决策人中至少没有人因此而利益受损。

③全体一致规则的明显缺点

a. 决策成本过高。要求社会成员寻求共同的满意选择,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这在人们的偏好

各异的大社会中尤其如此。为寻找出一个符合“帕累托最优”的决策结果,社会成员在时间上的损失也许远超过他们从中获得的收益。

b. 鼓励“策略行为”。在全体一致规则的条件下,每位决策参与者都享有决策的否决权,因此,这一规则会鼓励人们运用“策略行为”来争取自己所偏好的方案的胜出。较为常见的是讨价还价和弃权。

(2)过半数规则

①过半数规则是指对一项表决方案,需要超过二分之一的投票人赞同方能通过的规则。

②过半数规则的优点

a. 决策效率高。决策过程中无需人人都投赞成票,只要有超过半数的赞成票,决策方案就能通过。

b. “少数服从多数”。“按过半数投票规则进行集体选择过程的本质,即少数投票者被迫参与他们不能阻止也不能对其所引起的损害要求补偿的那些活动。”过半数规则要求公共行动方案对全体参与者都具有强制性,即占少数的反对者必须服从占多数的支持者所做出的抉择。

③过半数规则本身的缺陷

a. “多数剥削少数”。按多数规则选择出的每一项集体行动方案都具有内在的强制性。因为最终的集体决策是按多数人的意愿决定的,而决策的结果又要求全体成员服从,这就意味着多数人把自己意愿强加给少数人。

b. 决策结果未必可靠。在多数票规则下,个人行为与结果之间并不存在联系,而各备选方案的机会成本的估计又必然很困难,因此集体决策基本上是不负责任的。

c. 投票悖论。在对过半数规则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即采用过半数规则时,投票过程的次序至关重要,不同的次序会产生不同的选择结果,各种政策方案,都有可能被通过,这种现象叫做“循环”或投票悖论。这表明即使按多数规则进行投票而选择出来的集体决策,也可能对多数不利。

3. 为什么绝大多数政策变动是渐进调整的过程?

【答案】绝大部分的政策变动都要遵循渐进调整路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益刚性的限制。引起极大损益的政策决定,往往容易导致严重的社会紧张状态,并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分裂乃至造成冲突,而那些只是部分增减或修正的政策,则容易在决策层达成协议。

(2)现行政策的制约。没有一个决策者是在一种没有任何先决条件的原初状态下工作的,从本质卜看任何政策包括重大创新政策都是对现行政策某种形式的延续。

(3)公共意志的趋中。一般说来,民意也是一种正态分布,总是中间大,两头小。中间的主体部分即公共利益,它的变化通常不会太大。

(4)变革成本的约束。现行政策可能己投入巨额的资源,因而排除了任何根本上的变革,现行政策越完善,调节能力越强的国家,变革的能力就越小。

(5)人类理性的局限。全面的政策变革是对决策的理性能力的严峻挑战,决策者并没有时间、

经费和智慧,用以调整所有的政策方案。

(6)社会稳定的需要。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获取社会支持,通常希望保持现行的i! 一划,而不愿从事全面性的政策变革。

4. 简述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测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在政策过程中,政策执行是介于政策规划和政策评估(结果评估)之间的中间环节,是将政策理想变为现实的过程。政府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必须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态势,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政策问题,及时、正确地制定政策方案。而正确的政策方案要变成现实,则必须靠有效的政策执行。如果没有政策执行环节,再好的政策方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论述题

5. 试述一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答案】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日标。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日标的手段。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对外经济管理。

(1)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是指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政策工具,这是凯恩斯主义特别重视的政策工具。凯恩斯主义认为,在短期内生产技术条件、资本设备的质量与数量、劳动力的质量与数量都是不变的,因此,国家调节就是在总供给既定的前提下,来调节总需求,即进行需求管理。需求管理的目的是要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目标。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会产生失业,此时应通过刺激总需求来消除失业; 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过度需求会引发通货膨胀,此时应通过抑制总需求来消除通货膨胀。需求管理的内容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

(2)供给管理

供给管理是指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工具。20世纪70年代初期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和需求管理政策的运用使经济中通货膨胀严重。因为通过需求管理调节总需求,不仅会影响产量水平,而且会影响价格水平和工资水平。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有助于失业问题的解决,但会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即来自供给方面成本提高引发的通货膨胀。因此,必须从供给方面进行管理。供给管理的内容包括收入政策、人力政策、指数化政策和经济增长政策等方面。

(3)对外经济管理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是开放的,即一国经济不仅影响其他各国,而且要受其他各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