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采访方法论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思想作风修养与工作作风修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1)思想作风修养的主要内容即记者要有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水平和党的政策水平,具备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并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思想作风修养的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工作作风的主要内容

工作作风修养是思想作风修养的另一重要内容。在我国,新闻工作者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奔走不息的“特殊流浪汉”,新闻是“跑”出来的。工作作风的核心是新闻工作者的牺牲精神和冒险精神。新闻事业的确是一项十分艰苦且具有冒险性的事业,需要记者具有牺牲精神。和平时期当记者,一般用不着去冒枪林弹雨之险; 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也大大减少了记者的劳动强度。但是,要出色地完成报道任务,吃苦耐劳和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勤奋、顽强、扎实的下作作风,仍是每个记者所必备的。

2. 怎样在观察中比较,在比较中观察?

【答案】在观察事物时,要注意抓特征,这也是新闻报道所要求的。报道中揭示出事物的特点,才能区别其他事物。孤立地看一个事物,不易抓住特征,这需要把同类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观千剑而后识器”。在比较中观察,在观察中比较,“比比看看,高低自见”,特点也跟着比出来了。

(1)纵横比较

在观察事物时,要有意识地进行比较。可以做纵的比较,即时间顺序的比较,历史的比较。还可以做横的比较:①这个人同那个人比; ②这件事同那件事比; ③这个单位同那个单位比; ④这个地区同那个地区比; ⑤中国同外国比。通过纵横比较,连贯起来思索和观察,特点和差别就可以找出来。

(2)要注意可比性

比较要有可比条件,把条件大体相同的同类事物放在一起比。如果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放在一起比,就得不出正确的结沦; 把条件相差太悬殊的两件事放在一起比,虽是同类事物,但说服力也不强。

3. 与古代的山水游记相比,如今的旅途通讯体现出了哪些价值?

【答案】今天的旅途通讯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与古代的山水游记有很大不同,同近现代报刊

刊出的旅途通讯相比,也有很大发展。内容更加绚丽多姿,形式更加多样化。今天的旅途通讯突出地体现了五种价值:

(1)教育价值。旅途通讯写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名胜古迹、丰富宝藏、建设成就,可以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豪情,是进行爱国主义的一种好教材。

(2)经济价值。旅途通讯传播旅游信息,对调动人们的旅游兴趣,促进旅游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不仅如此,旅途通讯还是沟通各地产品信息,促进物资交流的桥梁。旅途通讯还有利于招商,开发资源。

(3)社会价值。旅途通讯是展示历史沧桑、时代变迁、民族生活、民风民俗等的画卷,它提出的社会问题,具有社会价值。

(4)中外文化交流价值。旅途通讯既可以写国内旅途见闻,又可以写国外旅途见闻,传播中外文化,具有中外文化交流价值。

(5)美学价值。旅途通讯用生动的笔触,描绘沿途的山川景物,风土民情,给人以山美、水美、人美的感受。旅途通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要求,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增强人们的审美观念,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4. 与新闻真实性相关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与新闻真实性相关的诸多因素主要有:

(1)新闻真实性与主观倾向

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报道联系甚密。如果报道是不客观的,那么它往往是不真实的。记者在报道生活中的事实(事件)的时候,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不为个人成见、偏见和私利所左右。诚然,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事实(事件)的时候,必然要进行带有主观倾向的判断、选择和表现。但带有主观倾向的判断应当符合客观实际,与客观实际尽可能统一。进行带有主观倾向的新闻选择是记者的权利,但选择不应当造成自己不愿看到的、不愿它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缺失。在新闻表现过程中,虽然也会有主观倾向的流露,但要旨在于负责任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保证对新闻事实的原貌进行如实的报道。

(2)新闻真实性与细节描写

在新闻写作过程中,为了使报道显得更为精确,也为了使报道更具有可读性,常常需要对某些细节进行叙述和描写。如果细节是一种客观存在,细节描写又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真实的,那么,新闻报道就会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和生动感人; 而细节描写的不真实将会影响新闻报道整体的真实性。因此,不能因为细节的微小而放弃对它的真实性要求。

在这里,关键问题在于,记者所描写的细节是否具有采访的依据(本人亲眼所见,或由采访对象提供并经过核实)。如果在采访中并没有收集到有关的细节材料,而在写作中进行合理想象,那就不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在细节描写的问题上,要求记者具有一种负责的精神一一既对受众负责,又对事实负责。

(3)新闻真实性与心理描写

在新闻报道特别是人物通讯中,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常常是相当重要的内容。这种描写也应该

是符合新闻真实性要求的。对人物描写提出新闻真实性要求,主要是指:①由有关当事人提供彼时彼地心理活动的具体内容; ②由其他人提供的真实情况作为采访依据; ③如果当事人己经死亡,则应由与之亲近的人实事求是地提供当事人当时心理活动的具体内容; ④因为有关当事人在特定情况下的心理活动内容难以核对,因此写作时更应强调采访依据,不允许进行主观臆断。

5. 怎样培养和提高记者创新思维的能力?

【答案】创新思维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学习、积累和实践之中不断形成和培养的。

(1)学习对于创新非常重要

如果不学习,不了解政策和时局,采访中根本无法创新。最重要的学习,就是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它是记者正确展开采访活动的灯塔,也是记者创新思维活动的源泉和根据。只有熟悉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才能够准确地去认识和发现新事物,也才能从中选取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去进行报道。创新,也才有了前提和基础。

(2)积累对于采访中创新思维的运用,也很重要

没有积累,不解客观情况,手中没有生动的数据和资料,也就谈不上采访中创新。记者就是要养成勤奋积累的习惯,学习一些农民拣肥料积少成多的精神,使自己成为一名知识丰富、资料众多的人。这样,采访中创新也就更能得心应手了。

(3)实践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记者只有在不断实践、反复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增长聪明才智,增强新闻敏感,也才能在采访中更加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与习惯。从更广的意义上讲,实践对于提高记者总体采访能力、开扩记者眼界、结交更多朋友、总结出更多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成功地运用创新思维也有重要的意义。

6. 简述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答案】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这是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

(1)隐性采访的利

①某些特殊情况下,用显性采访的办法不灵,采访对象不仅不会推心置腹地同记者讲真心话,反而心生疑窦,设置种种障碍来对付记者,使记者了解不到真实情况。在这种时候,隐性采访这种方式能达到了解真实情况的目的。

②有时候,对某些人或事,显性采访和隐性采访两种方式均可用,但隐性采访能更好地了解真实情况,收到更好的效果。

(2)隐性采访的弊

①不少隐性采访是有一定危险的,记者需要有勇于“入虎穴”的精神,但记者也要善于保护自己。因此,对某些危险性大的隐性采访,记者要向编辑部领导报告,认真研究对策,行动以两人以上为宜,还要争取有关部门的配合和保护,不要孤军深入。

②记者的体验式介入,可能影响新闻的客观性。比如,有的记者为了刺探和揭露某些犯罪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