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采访方法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穆青倡导新闻散文化的时代背景及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案】(1)穆青倡导新闻散文化的时代背景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通讯题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穆青在1963年《新闻业务》上发表了《在工作中感到的个问题》一文,论述了用散文笔法写新闻的问题。他认为,新闻也是散文的一种,可以有个人风格,可以百花齐放,大胆创造,可以夹叙夹议,既有形象的细节描写,又允许少量的议论和记者的感受。
(2)穆青提出用散文笔法写新闻的意义
穆青明确强调要突破老一套“新闻写作理论”框框的束缚,是对僵化的“新闻写作理论”的一次挑战。“文革”的到来,使这一理论的实践无法开展,直到20年后,穆青才有机会对这一理论进行新的补充和发展,并付诸实践。
2. 怎样认识知识修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答案】在当前,记者具有较好的知识修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能提高采访活动效率
记者是社会活动家,社会接触面极为广泛,若是具有较好的知识修养,就便于同社会各阶层人士接触、交谈,有利于采访活动效率的提高。若是知识贫乏,采访对象所从事的行业、专业的“ABC ”知识及基本情况也全然不知,那么,对方心理上就会出现轻视记者的反应,就会削弱接触、交谈兴趣与热情,采访活动效率就会受挫。
(2)能满足受众求知心理
相比较以往年代的受众,如今的读者看报纸、听众听广播、观众看电视,不仅要满足新闻欲,也要满足知识欲。从某种意义上说,报纸、广播、电视等是人民的教科书,记者是党和人民聘请的“教师”,因此,要较好地输出“一滴水’夕,理应先得积累“一桶水”。
(3)能加强采访写作综合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讲,知识是万髓的“力”,知识与能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可以转化为能力,并能促使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一定的知识修养,是记者采访写作综合能力提高的基础和重要因素,采访中对新闻事实的感知力、判断力、写作时引经据典的敏捷性等,
都离不开知识修养。反之,记者在识别新闻时就可能成为“睁眼瞎”。
3. 怎样把看和问、看和想结合起来?
【答案】在观察中联想、在观察中访问,这是采访的一门艺术。
(1)看与问相结合
访问要和用眼睛观察相伴而行,访问的过程也是观察的过程,访问与观察要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为用。
①观察访问对象
包括访问对象的年龄、相貌、身材、穿着打扮、表情、举止等; 尤其要注意观察表明态度、感情的人体语言,包括手势、表情、姿势等,留心人体语言; 不仅仅是为了写作,还可以根据对方的无声语言的信息,及时采取对策,调整采访进程。
②观察访问对象置身的环境
人总是在一定环境中生活,人营造环境,又总受环境的影响。在访问时,注意观察访问对象置身的环境,不仅可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而且也是访问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观察环境要抓特点,服从主题,表现主题。
(2)在观察中联想
在观察中比较,在比较中观察,离不开联想,联想往往是把观察与比较联结起来的纽带。联想本身也有规律可循:①纵向联想,即历史的联想; ②横向联想,即同类事物之间的联想; ③纵横交错联想。
“善于观察,这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记者这种职业要求他掌握这种伟大的力量,关键是记者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观察问题的能力,掌握观察的艺术。
4. 举几条发稿快的方法。
【答案】采访,既要扎实,搞好调查研究,又要敏捷,讲究工作效率。快,是新闻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记者要像部队一样,有战斗敏捷的作风。记者在发稿件的时候,需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
(1)在采访过程中打腹稿
记者养成在采访过程中打腹稿习惯,一旦采访结束,落笔就快。
(2)多写短新闻
特别是突发事件新闻,写得短一些,就会发得快一些。先发短新闻,把信息尽快传递出去,详情再续发。
(3)分段发稿
1979年美国副总统蒙代尔在北大发表演讲时,新华社就采用了分段发稿的方式。(4)充分利用现代化通信设备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通工具和通信设备的不断更新,新闻采访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了,记者要学会使用现代化的通信技术设备,并充分利用它为我们的采访报
道服务。
5. 新闻职业道德的具体范围与内容是什么?
【答案】新闻职业道德包括的具体范围和基本内容如下:
(1)坚持真理,忠于事实
新闻记者应不屈服于任何邪恶势力,不当“风派”记者,不弄虚作假,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以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2)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在采访中,记者应当摆正自己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不好为人师,不高人一等,以诚相待,虚心求教。
(3)深入实际,体察民情
新闻记者应当关心广大群众的疾苦,及时反映他们的呼声与要求,不能麻木不仁、不闻不问。
(4)互敬互学,积极竞争
记者与记者之间,新闻单位与新闻单位之间,根本利益和奋斗目标是一致的,应当不断增进友谊,共同进取,即使要展开竞争,也应凭借正常的业务手段去健康、积极地进行,不应搞不利于事业和破坏团结的行为与活动,决不允许让那种不择手段、互挖墙脚的恶劣行径出现在我国记者队伍之中。
(s )摆正位置,不谋私利每一个记者都应当摆正个人与集体的位置,妥善处理好公与私的矛盾,决不允许用党和人民给予的某些权力去牟取私利。
(6)甘为人梯,严禁到窃
指导通讯员采访,帮助他们修改稿件,这是每一个记者、编辑职责范围内的事。但常有一些通讯员反映:好端端的一篇稿件交编辑部后,或经记者、编辑稍加改动,或一字未改,登出来了,但自己的名字不见了,换上了“本报记者XXX" ,自己的劳动成果就这么莫名其妙地被他人占有了。
“记者是社会的良心。”重视新闻职业道德修养,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传统。大凡在事业上有成就的我国记者,都十分注重这方面的修养。
6. 采访从形式、性质上各有哪些具体方式?
【答案】(1)从形式上分,采访可以分为下列方式:
①个别访问。这是记者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基本活动实施形式,在平时的采访中,记者主要是靠这一访问形式从新闻人物或知情人物那里获取新闻材料,通常又称为“一对一”的访问形式。
②开座谈会,又称开调查会。记者可以就某个调查专题,邀集有关人员座谈。
③现场观察,又称“用眼睛采访”。上述两种形式侧重用耳听,现场观察则强调记者必须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充分发挥视觉功能,对事物微观细察。
④参加会议。一般而言,大凡会议都是集中总结、筹划一个阶段的工作情况,包括成效、经验、教训及间题等。与会者聚在一起讨论、建议,然后对下阶段的工作作出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