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采访方法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我国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的运用情况以及采访的特点和要求。
【答案】(1)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的运用情况
①解放前在国统区内,记者招待会被普遍运用;
②国共和谈期间,周恩来经常举行记者招待会;
③1981年5月,天津市人民政府最早建立记者招待会制度;
④1983年3月起,我国外交部经常举行新闻发布会;
⑤“两会”期间举行多次新闻发布会。
(2)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发布会的采访特点
①主动性
“新闻源”经过充分准备,主动向记者发布新闻的一种形式。记者招待会,通常有一位主持者(也称新闻发言人,有时也会带上几位助手)在会上先发布某项(或某几项)新闻信息,然后回答众多的记者的提问。
②群体性
“新闻源”面向新闻界,向一批记者发布新闻。有的主持者先不发表讲话,直接由记者提问。有的只发布信息,不接受记者提问。
③时限性
“新闻源”在限定时间内发布新闻,一般是一至两小时。在记者招待会上,记者的提问,有的是事先提出问题,让卞持者准备好来回答的,这样做是为了节省时间以及避免尴尬,但更多的是即席提问的。
(3)记者招待会采访的要求记者招待会采访,是指记者参加政府有关部门或者社会、群众团体召开的记者招待会(或称新闻发布会)所进行的采访活动。记者须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敢于提问题,在具体运作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会前要摸清意图。记者一定要注意事前打听清楚这个记者招待会的意图和内容,以便考虑是否出席,并且做好对有关问题的研究和准备。对于不同的记者招待会,一般情况下,要根据自己工作的需要,问题的重要性和这个国家当时的形势,决定是否参加; 同时也要考虑同邀请单位(或驻在国)的关系,如一些友好国家使馆的记者招待会,应当尽可能出席。记者一旦决定参加某次招待会,便应认真思考、准备一些问题。
②提问要开门见山,要讲究“质量”。在记者招待会上提问题,应该单刀直人,直截了当,简明扼要地提出问题。同时,要注意所提问题应该是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问题,也就是社会、受众关注的、感兴趣的问题,而不是那些众所周知的问题,或者平平淡淡的、可问可不问的问题。只
有高“质量”的提问,才有可能问出高“质量”的新闻。
③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参加记者招待会的记者除了要会问、会听之外,还要注意会观察,会记录。这对记者全面、准确地理解招待会的内容,搞好采访报道是有好处的。
此外,记者参加记者招待会还应注意仪表端庄大方,衣冠整洁,不卑不亢,遵守会场纪律。记者招待会的报道写好后,应送交主持人或其助手核实,防止信息失真或语言误差。
2. 新闻记者在采访中提问有哪些主要方法?
【答案】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提问方法灵活多样,大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1)正问
即正面提出问题。正面提问的好处是,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一般适用于采访领导同志,采访外宾,或习惯了接受记者采访的对象、有交情的朋友。
(2)狈1问
有些问题,对第一次见面的采访对象正面提出来,效果往往不好,但可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再回到正面题目上来。侧问,迂回,费时费心,但不这样,难以了解到真情。
(3)反问即从逆向提问。这种方式运用得恰当,可以促使对方思考,非回答你不可,但要注意提的问题不要引起对方反感。
(4)设问
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提出一些假设的问题,启发对方思考,帮助对方回忆。要设问得好,记者需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但在设问时,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对方,诱使对方按照自己设想的一套去谈。
(5)追问
这是提问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把握事物的矛盾,循着对方谈话的脉络,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弄个水落石出。但要注意不要把追问变成追逼。
(6)故问
即借别人对某人某事的评价,向采访对象提出来,请采访对象答复。有些问题,记者用自己的口气直截了当地提出,对某些头面人物显得有失礼貌,也缺乏策略,可借他人之口把问题提出来。
(7)激问
就是通常说的激将法,提出带刺激性的问题,激得对方不答便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激问只是在一种很特殊的情况下才用。
3. 记者如何在开座谈会时做好倾听?
【答案】开座谈会可以用较少时间迅速集中线索和材料。大型、综合报道的采访若用此形式,节省时间的效果尤为显著。它能起到互相启发的重要作用。一人对材料一时回忆不出,知情者们稍加提示或启发,就可使记忆重回,茅塞顿开。几个人一起座谈时,一个人说得不正确不全面,旁人也可以对之补充、纠正。调查座谈会这一形式既可以缩短采访活动中验证素材的周期,又可
以使当场得到的素材真实可靠,客观全面。
召开座谈会既然是个收益明显的采访活动形式,那么,作为调查座谈会卞持人的记者,就必须掌握开好召开座谈会的技能,否则就产生不了应有的效果。记者在开座谈会时做好倾听应做到:
①事先应发出“安民告示”,即记者应在采访前把座谈的内容、目的及要求告诉采访对象,以使其作好充分准备。
②要精心选择座谈人员。
③要控制参加座谈会的人数,每次座谈会的人数十个人以内为宜,这个人数可以使座谈的议题谈得深,谈得透,记者也容易主持、调控。
④不要轻易下结论。开座谈会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甚至发生激烈争论,是常有的事,也是正常的事。
⑤要做捕捉线索的有心人。对新闻素材进行深入采访,全面深刻地把握新闻事件的真相和本质。
4. 体育新闻有哪些采访要求?
【答案】体育比赛有竞争性、群众性、时间性和国际性较强以及体育新闻发生时间、环境、技术等规定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就决定了体育新闻在采访写作上的特殊性,同时也决定了体育记者素质、知识等方面的特殊性。具体要求有:
(1)以快制快,分秒必争
这是体育新闻采访的首要要求。体育比赛本身是一项时间性、竞争性较强的活动,好多项目本身就是赛速度,如同闪电一般,稍纵即逝。作为体育记者,必须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和快速的工作作风,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一进入比赛场地,必须投入全部身心,以快制快,争分夺秒地采制新闻。如果把一般记者的采访喻为一场战斗一的话,那么,体育记者的采访往往就更是一场速决战。
(2)熟悉情况,深刻准确
分析有些体育报道,只是说某个运动员或某个代表队何时何地创造了一个什么新纪录,或是取得了一个什么新胜利,至于这些纪录、胜利是在什么情况下取得的,是超常发挥、偶然得之,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是一帆风顺,占绝对优势,还是改变战术、顽强拼搏取得,均无背景材料交代,报道显得一般化,受众感到很不满足。另外,成绩预测屡屡失误,是中国体育记者的一个通病,是长期存在于我国体育报道中的一个严重薄弱环节。
要当好一名出色的体育记者,一定要熟悉运动员、教练员,本省的、外省的、中国的、外国的都要熟悉,对他们的经历、身体素质、技术特点、心理特征、思想风貌等方面的情况,均应了如指掌。
(3)强化观察,待机提问
运动员、教练员最忌讳在紧张的训练或比赛间隙有记者前来采访,这无疑是一种干扰。再则,训练的重点、赛时的战术运用等,都带有一定的保密性,他们怕记者万一捅出去会招致被动。因此,在此种情况下,观察往往便成了体育新闻采访的主要手段,一进入训练场馆或赛场,便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