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大学国民经济管理学、财政学之财政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功能。
【答案】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财力的无偿转移,一般是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无偿补助或拨款,而财力无偿转移的方法、规则和程序则构成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转移支付制度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1)弥补纵向财政缺口。纵向财政缺口,是指由于中央收入占主导地位而地方又承担更多的支出责任所形成的地方财政的财政赤字,这种赤字要靠中央通过转移支付形式予以弥补。
(2)弥补横向财政缺口。横向财政缺口,是指由于规范统一的收支划分方法,形成一些地方
的收入能力不能满足支出需要的缺口,这种财政缺口也要靠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形式予以弥补。
(3)弥补地区性公共物品辖区间的外部效应。在由地方政府提供地区性公共物品的情况下,当这种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超出本地区而扩散或延及邻近的其他地区,从而邻近地区不承担任何成本可以同样享受这种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时,就产生了外部效应。
(4)支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国来说,均衡地区间的发展则是一个发展战略性问题。因此,转移支付的功能,还要通过规定用途的专项补助或拨款,支持落后地区经济的加快发展,均衡地区问的经济发展速度,并推动全国经济的更快发展。
2. 试述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答案】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是通过税收的收入效应和税收的替代效应来表现的。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是指征税后减少了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促使其为维持既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而减少或放弃闲暇,增加工作时间。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征税使劳动和闲暇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劳动收入下降,闲暇的相对价格降低,促使人们选择闲暇以替代工作。
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征税对劳动供给主要是激励作用,它促使人们增加工作; 如果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征税对劳动供给就会形成超额负担,人们可能会选择闲暇替代劳动。
在各税种中,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较大,在个人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收入,且工资水平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征收个人所得税通过对人们实际收入的影响,从而改变人们对工作和闲暇的选择。以简单比例所得税为例加以说明,如图所示。
图 比例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效应
在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条件下,个人的收入线是DZ ,其斜率是由放弃1小时的闲暇而增加的净收入决定的,即所谓净工资率(以IV 表示),假定它是既定的。数量Z 是个人所能占有的最大的闲暇量,即完全不工作,也就没有任何收入。在这个无差别曲线中,个人的最大化效用点是无差别曲线与收入线的相切点该点所决定的闲暇时间是OA 单位。既然工作就等于没有闲
新的收入线与新的无差别曲线相交暇,这表明劳动供给的数量等于AZ 。假定对全部劳动所得征收比例所得税,税率为t ,工资率固定为W 。因征税收入线向内转移到CZ ,其斜率为于点,该点所决定的工作时间为ZB ; 与
税收对劳动的替代效应可用图中的
差别曲线点相比,BA (即ZB-ZA ),这是征收比例所得税的总效应。 点来说明。该点是平行于收入线CZ 的新收入线与原无的相切点。由于闲暇价格已经下降了,个人会享用更多的闲暇时间。从图可以看出,点表明劳动供给增加了,增加的数量为多出的闲暇时间或劳动供给减少的数量为AF ,这就是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指的是,政府征税会直接减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促使纳税人为维持既定的收入水平而增加工作时间,减少闲暇时间。它表明只是减少了个人收入,而并未改变闲暇与劳动的相对价格。由于说的是效用降低,也可以说无差别曲线向下平行移至即从点移至点。可见,收入效应使闲暇减少或劳动供给增加的数量为FB 。
由此可见,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呈反方向运动,前者刺激人们更加努力下作,后者促使人们减少劳动供给; 个人工作时间是减少还是增加,最终取决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对比。
3. 为什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相互配合?
【答案】在我国财政与银行信贷是国家从宏观上集中分配资金的两条不同的渠道,两者虽然都能对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进行调节,但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的作用又是不同的,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相互替代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1)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
①财政是国家集中一部分GDP 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因此,财政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向上影响社会需求的形成。
②银行是国家再分配货币资金的主要渠道,这种对货币资金的再分配,除了收取利息外,并不直接参与GDP 的分配,而只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
(2)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
①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作用。只要在财政支出中对社会消费性支出做适当的压缩,减少公共部门的购买力,社会消费需求的紧缩就可以立见成效。银行信贷在这方面则显得无能为力。
②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则受到财政,信贷两方面的影响。在个人所得税制度口趋完善的情况下,财政对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是有直接影响的。而银行主要是通过工资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以及现金投放的控制,间接地影响个人的消费需求。
③财政在形成投资需求方面的作用,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而银行的作用则主要在于调整总量和产品结构。
(3)两者在扩张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
需求与供给失衡的原因从宏观经济来看主要是由财政与信贷分配引起的,而财政与信贷在扩张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又是有区别的。
①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的能力,唯一能创造需求、创造货币的是中央银行。
②财政的扩张和紧缩效应一定要通过货币政策机制的传导才能发生。银行还可以直接通过信贷规模的扩张和收缩起到扩张和紧缩需求的作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扩张或紧缩需求的“总闸门”。
正是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有不同的作用,所以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配合运用。如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行其是,就必然会产生碰撞与摩擦,彼此抵消力量,从而减弱宏观调控的效应和力度,难以实现预期的调控目标。
4. 试分析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的趋势。
【答案】财政收入主要反映企业和居民对政府活动经费的负担水平,对财政支出有较强的制约作用。财政收入规模增长变化趋势与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
我国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从总体上说,增长势头良好,年均增速:“六五”时期为
时期为 “七五”时期为 “八五”时期为 “九五”时期为 “十五”就财政收入本身而言,各年的增速虽然是波折的,但增长速度不算慢。相对于GDP 的增长而言,则呈现明显不同的两个阶段:
(1)1995年以前表现为不断下降的趋势;
(2)从1996年开始回升,并从1998年开始表现为快速回升的趋势。
5. 简述中央和地方支出责任的划分。
【答案】在各国的实践中,国防、外交、国际贸易、中央银行、全国性的立法和司法等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