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兰州大学心理学导论之社会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基本归因错误
【答案】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个体在进行归因时,经常会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人所处情境的重要性的现象。产生基本错误归因的原因包括:①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所以更多地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对结果的影响;②因为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突出,所以人们把原因归因于行动者,而忽略其环境背景。基本归因错误有时还表现为行动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偏差,当人们评价他人时习惯于作内部归因,而对自己进行评价时,习惯作外部归因。
二、简答题
2. 过度理由效应为什么可以有效地引发人们的行为变化?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领域能够有效地利用这种心理作用?
【答案】过度理由效应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
根据认识不协调理论,如果人们一种行为本来有充分的内在理由,则人们对于行为与其理由的认知是协调的。
但此时如果以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刺激给人们的行为额外増加另外的“过度”理由,那么人们对于自己行为的解释,会转向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外部理由,而减少或放弃用原有的内在理由。如果外在理由不复存在,则人们的行为就失去了理由,从而倾向于终止这种行为。这就是过度理由效应。
3. 什么是犯罪心理倾向,它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1)犯罪心理倾向
犯罪者的人格特征在诸多方面与正常人存在差异。带有强烈犯罪性或犯罪倾向的人格,在特定条件下,使人更可能表现出实际犯罪行为。
刘丽君、李明杰等人(1995)的研究发现,罪犯的精神质和神经质人格倾向显著大于正常人群。罪犯总体个性倾向于外向,喜欢冒险,行为常受冲动的影响。
(2)犯罪倾向形成的因素
①先天素质因素的影响
染色体是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有些罪犯比正常人多出一个Y 染色体,但并不是每个有XYY 染色体的人都犯罪。一个可以接受的解释是,这些人比其他人“更可能”存在犯罪倾向。之所以“更可能”,是因为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障碍,存在更多的失调,或者具有更多的犯罪条
件。
另外,某些特殊的骨相、脑电波和气质类型,智力的低下,精神病态等,都可能在社会化过程中起到类似的作用。
②社会环境的影响
a. 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及其对犯罪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影响犯罪倾向的重要因素。社会环境包括构成社会的各个方面: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同伴、邻里和大众传媒等。
第一,家庭
家庭是人们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由一系列社会关系组成。这些关系的不良和缺陷,有可能导致家庭成员的犯罪倾向。麦科德()的研究发现人身犯罪与家庭冲突、缺乏母
)早期的爱、缺乏家庭监督有关,财产犯罪主要与缺乏母爱和监督有关。帕特森(
研究也发现,偷盗和攻击行为的产生与家庭类型有密切关系。
第二,学校
学校的招生方式、管理方式、教育方式和教学方式等,可能导致或增强某些学生的犯罪倾向。哈格里夫斯(
良心理。
第三,居住区
不同的居住区可能形成不同的邻里关系特点、文化模式和社会心理气氛,其中的缺陷可能导致犯罪倾向。邻里间的不和睦会引起生活于其中的人的不良思想和反社会倾向。研究发现,贫困人口居住区、人口稠密居住区和外来人口居住区的犯罪率比较高。
第四,职业
人长久受职业的影响,也会形成相应的社会心理特点,其中的不良影响会引发或者増强犯罪倾向。低职业者一般收入较少,因而在价值观中十分注重金钱。在这种气氛中生活,难免增强唯利是图倾向,导致犯罪。
b. 社会环境因素对犯罪倾向产生影响的原因
某些社会环境会刺激某些超强的、畸形的欲望;
某些社会环境会灌输和传授反社会或者违法的价值观念;
某些社会环境可能导致个体的挫折感和攻击、发泄倾向;
某些社会环境会引发对社会和他人的敌视;
某些社会环境可能引导或者迫使人去学习、运用违法的行为方式;
某些社会环境可能使人自由放任,朝向犯罪方向发展。
③先天素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a. 人的先天素质包括生理和心理潜能两个方面,每个人的生理素质和心理潜能都不完全相同,具有导致犯罪倾向的不同可能性。由此,可将先天素质视为一个由很少引发犯罪倾向到很可能引发犯罪倾向的连续谱系。
)的研究发现,能力分组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某些学生的不
b. 社会环境包括人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所有社会因素及其组合,每个人所接触的社会环境都不完全相同。由此,也构成了一个由很少引发犯罪倾向到很可能引发犯罪倾向的连续谱系。
c. 在先天素质连续谱系上处于不同位置的人与在社会因素连续谱系上处于不同位置的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就会导致两类变量间的不同关系和组合,形成不同的心理倾向,即不同类型和不同强度的犯罪倾向。
d. 犯罪倾向是在无数个可能性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增强的。几乎每个人都存在“有可能”导致犯罪倾向的先天素质,也都会接触“有可能”导致犯罪倾向的社会环境,因而每个人都存在犯罪倾向。犯罪倾向在社会成员中的强弱分布也是一个连续谱系。
4. 试述社会认知中的几种认知启发。
【答案】认知启发(cognitive heuristics )是指由于人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有限,在认知他人时并不对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人在对不确定事件进行判断时,一般采用以下三种启发:
(1)表征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表征性启发又称代表性启发,指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这种策略认为个体越是与某一群体的一般成员相似,他就越可能是那个群体中的一员。
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特殊的行为风格,其中的成员总有共同的特征,因此表征性启发策略往往是准确的。但个人的特征往往与其所在群体中其他成员并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表征性启发就会产生基率谬误,即个体忽视事物发生的概率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2)获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
获得性启发又称易得性启发,指人们根据某种信息容易被回忆起来的程度来进行判断,那些容易回忆起来的信息被认为比不太容易回忆起来的信息更平常。
获得性启发容易产生的误差有:
①人倾向于认为生动、显著的事件比平淡、熟悉的事件发生的频率更高。
②人往往认为容易使人联想起具体事例的事情比不容易使人产生联想的事情发生的频率更高。
(3)调整性启发(adjustment heuristic)
,指人们进行判断时,往往先抓住某一描定点调整性启发又称锚定启发(anchoring heuristic)
开始,然后逐渐地调整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当人需要对不了解的事件进行判断时,一般会找出类似事件作为锚定点,然后根据它稍加调整得出最后的判断。在社会认知中,人通常使用的锚定点就是自我。
5. 情感理想主义者期待不变的、无条件的爱,你怎样理解这种人际交往取向?
【答案】情感理想助于者期待不变的、无条件的爱,这种人际交往取向违背了人际交往基本的交互原则和功力原则,同时也违背了客观事物动静之间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