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鲁东大学社会心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际距离
【答案】人际距离是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交往接触时所保持的相互间的客观距离。其类型包括亲密距离、亲近距离、交际距离、大众距离等。其影响因素包括:交往双方的相近性、个性互补性、外貌和个性品质的吸引力、个人能力专长、交往的频率、性别、交往的环境等。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之间的情感倾向性和行为倾向性,体现了人际交往中双方的亲密程度,可以进行客观的观察和测量。霍尔(E.T.Hall )把各种交往距离用英尺加以表示。
二、简答题
2. 合作与竞争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人类合作与竞争方式的原发心理原因
人具有理性,从自我意识出现开始,人就开始使用一定的价值尺度来评判自己。这些价值尺度,是其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伴随语言的掌握形成而发展起来的。长期的社会化经验使人们懂得,只有在社会设定的这些价值尺度上获得了积极评价,才会得到别人的注意与承认,本人才有价值。为此,人的成长中逐步形成了强烈的社会比较倾向,并期待社会比较的结果能够有利于自我价值的肯定。
人们试图在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中确定自我价值的需要,使人们倾向于超越别人,采用竞争的方式与他人发生关系。
(2)导致合作与竞争行为发生的直接动因
社会生活中的利益一致和冲突,是合作与竞争的直接动因。
①合作的直接动因
日常生活中许多利益与满足的达成,需要通过多个人的协同努力才能实现,此时人们就必须实行相互间的合作。个人、群体乃至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是如此。
②竞争的直接动因
a. 利益冲突与社会比较。利益的冲突或试图在社会比较上使自己处于优势的心理倾向,直接导致了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竞争。现实生活中,社会设定了许多成功一失败情境,这种成功一失败情境使得人们牢固建立起了
“对手”的概念,直接激发了人们的竞争动机与行为。
b. 超越意识。在社会比较上优越于别人的需要称为超越意识。超越意识是直接同人们的自我价值肯定需要相联系的。超越别人是一个人获得自我价值肯定的重要途径。为此,人们在许多社会情境中都有超越别人,同时又担心被别人超越的倾向。这样,超越意识直接转化成了竞争意识。与利益冲突引起的利益竞争相对应,可以称这种为争上游的竞争为超越竞争。
3. 情感理想主义者期待不变的、无条件的爱,你怎样理解这种人际交往取向?
【答案】情感理想助于者期待不变的、无条件的爱,这种人际交往取向违背了人际交往基本的交互原则和功力原则,同时也违背了客观事物动静之间的辩证关系。
(1)根据人际交往的交互原则,对于同自己交往的人,应首先接纳、肯定、支持、喜爱他们,不然,在人际关系上会困难重重,甚至被别人拒绝。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
(2)根据人际交往的功利原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虽然这种交换与市场上在买卖关系中发生的交换不完全一样,它不仅有物质品的交换,同时还包括非物质品,如情感、信息、服务等各方面的交换,但是,发生在人际交往当中的交换与发生在市场上的交换所遵循的原则都是一样的,也就是人们都希望交换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得大于或至少等于失,不值得的交换是没有理由去实施的,不值得的交互关系也没有理由去维持,不然就无法保持自己心理的平衡。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或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建立和保持;而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不值得,或失要大于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止。情感理想主义者强调无条件的爱,由于只是单方面的付出,违反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不可能维持很长时间。
(3)情感理想助于者期待不变的爱,世界万物都遵循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辩证关系。人际
之间的关系也同样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人们不可能有完全不变的爱,只是变化的程度不同而已。
因此,情感理想助于者期待不变的、无条件的爱,从人际交往的原则角度来看,这是不现实的。
4. 试论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
【答案】合作与竞争既对立又统一,这种辩证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竞争与合作不能同时并存在同一主体的选择中。针对某一利益目标,不同的主体选择了竞争的方式达成目标就不可能同时又选择合作的方式来达成目标。
(2)竞争与合作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竞争中包含合作,合作中也包含着竞争。人类永远不可能看到只有竞争没有合作或者只有合作没有竞争的那种局面,特别是在当今时代,二者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表现得更加普遍更加明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已经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主要途径。竞争的成败往往意味着自身的价值是否能够被社会所认可,因而竞争变得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激烈。同时,人们从激烈的竞争中也学会了如何去更好地合作。在竞争中学会必要的合作则可以保证彼此得到更多的利益,越是善于在竞争中合作则竞争力越强。竞争与合作永远不能相互孤立的存在。离开竞争,合作是无力的;脱离合作,竞争是无序的。
(3)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要敢于竞争,积极合作。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是人们应当取得的价值选择和共识。因此,无论是个人关系还是群体或国家之间的关系,合作是暂时的,相对的,而竞争是长远的,绝对的。人类在合作中发展,也在竞争中长大。无论个人、群体,或者
一个国家,失去了竞争能力是不可设想的。无论一个人是否愿意,他所面临的将首先是人们竞争的准备状态。人可能会为暂时的利益而考虑合作,但有更多、更稳定的理由在促使人们竞争。
总之,合作与竞争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竞争存在于合作之中,合作以竞争为前提。没有合作的竞争是软弱无力的或是破坏性的;而没有竞争激励的合作,是没有活力和生命力的。不能重竞争而轻合作,也不能重合作而排斥竞争。
5.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答案】“亲社会”是指合乎社会道德标准,与“反社会”相对。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
6. 社会化过程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攻击行为?
【答案】攻击行为是指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下是否表现攻击行为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个体愤怒程度、个体表达愤怒的倾向以及个体是否为了他人才表现攻击行为(工具性攻击)。由此,减少攻击行为的方法包括下面几种:
(1)利用惩罚减少攻击行为
惩罚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尤其当涉及攻击的时候。一方面,人们可能会认为对一项攻击行为进行惩罚,能够减少它发生的频率;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既然惩罚本身往往采用攻击形式,那么惩罚者实际上是在对他们想要压制的人示范攻击行为,这将会引发被处罚者的模仿行为。对孩子们而言,这种观点尤为正确。而对攻击行为的实验室研究发现,惩罚实际上只能起到一种威慑作用,这种作用只有在以下两个理想条件下才会成立:一是惩罚是迅速的,它必须在攻击发生之后马上发挥作用;二是惩罚是不可避免的。现实生活中,这种理想条件很难存在。而且最近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惩罚只能抑制人们明显的攻击行为,但同时可能导致更多隐蔽性的攻击行为,而后者的危害性更大。惩罚对于那些不足攻击型的人,即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人有效;但对于那些过分攻击型的人,即那些平常把自己隐藏得很好,一旦犯罪,就是罪大恶极的人作用不大。
(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攻击行为
由于攻击行为与挫折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通过降低挫折来减少攻击行为也是一个较好的方式。
①在生活中人们应该常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成为他人的挫折制造者。
②要学习对自己的攻击行为加以抑制或控制,可以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立场出发,看看自己的行为到底会给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危害。体验一下他人的痛苦,并通过自我意识反省自己,都能够有效地减少自己的攻击行为。
③挫折制造者为其行为负责,通过向他人道歉,并且表示同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来减少攻击行为。
(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
①人们经常受挫折或烦扰,但由于对方太强大等许多原因而不能加以报复,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可能以其他方式对另一目标表现出攻击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攻击转移或替代性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