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大学认知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整体优先效应
【答案】当要求识别整体时, 局部特征的性质, 即局部特征是否与整体特征相匹配, 并不影响整体的知觉。然而, 当要求识别局部时, 整体特征的性质, 即整体特征是否与局部特征相匹配, 就会影响局部的知觉。这些结果提示知觉过程中存在整体优先。因此, 上述结果模式称整体优先效应。
2. 注意
【答案】注意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某个对象, 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和紧张度。注意具有选择、维持、调节和监督功能。
二、简答题
3. 定义并举例说明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并解释哪一个用得更多。
【答案】(1)演绎推理
①定义:演绎推理指的是从两个或多个陈述或前提中得到一个逻辑结论的思维方式, 像运算法则一样只能得到一个结论。
②例子:你正在准备餐后甜点, 你的客人说她最喜欢冰激凌, 其次是蛋糕, 再次是派。那么你可以推论出你的客人在蛋糕和派之间会选择哪一个。
(2)归纳推理
①定义:归纳推理是指利用可用的证据得出某一事件情形可能性的结论的思维方式。
②例子:如果你的一个朋友每次见你都要白开水喝, 那么你只为她提供白开水就可能得到她的喜欢。
(3)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人们更倾向于应用归纳推理。
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很少的情况可以提供可以确定的陈述。例如, 你的老板要求你在下一个季度提高收益, 可能有两种方法来解决:
①如果有非常清晰的规则可以完成这一任务, 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做到老板的要求;
②利用你自己的经验来帮助你解决这一问题。
因此, 在现实生活中归纳推理有更多的应用。
4. 什么是原型?它有哪些特点?
【答案】按照Rosch (1973)的理论, 人们根据原型来对范畴进行组织。所谓原型, 是指一个范畴的最典型的项目。原型的特点:
(1)原型经常被当作范畴的样例, 原型途径能很好滴说明典型性效应;
(2)原型能担任参照点的角色;
(3)启动之后人们对原型的判断更快。;
(4)在句子中, 原型可以替换范畴名称;
(5)原型具有相似家族范畴的普遍属性。
5. 知识在PDP 模型中是如何表征的?
【答案】PDP 即平行分布式处理网络, 是由简答单元联结而成的高度复杂的神经网络, 以平行的方式进行工作。知识在PDP 模型中的表征有以下特点:
(1)在PDP 模型中存储的并不是物体、图形和知识这些模式本身, 而是单元间的联结强度, 从而使得物体、图形和知识这些模式可以被重建来。
(2)PDP 模型对学习有不同的理解。PDP 模型假设, 学习是因为联结强度的获得, 因此许多简单单元组成的网络就能够像知道规则那样来行事。规则并没有被学习, 被学会的其实是简单单元之间的联结。
(3)与传统的模型完全不同, PDP 模型认为所有知识都位于联结上, 所有知识都是内隐地蕴含于完成任务的设备结构之中, 而非外显地表现在单元自身的状态之上。知识被储存为单元间的联结强度, 在理论上与神经网络表征信息的方式相仿。对知识的学习, 就是改变输入单元和输出单元之间的联结强度。
6. 认知神经实验是如何使心理表象的课题更具经验性的?
【答案】认知神经实验给心理表象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证性证据, 这些证据为解决表象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发挥了不能替代的作用。比如, 关于表象和视觉感知的功能等价性问题。其基本逻辑是:如果局部皮层血流量(rCBF )的测量显示, 我们看一个物体和想象一个物体的时候, 分别激活了相同的大脑区域, 那么功能等价性理论就得到了支持。相反, 如果感知和表象分别激活了不同的大脑区域, 等价说就得不到支持。这使得很多基本理论和假说可以直接地得到实验数据证明, 使得这些理论和假设更具经验性。
7. 如果你的孩子说“葡萄”时, 你给她猕猴桃作为强化, 根据语言发展理论能预测到什么?
【答案】这一现象需要依据后天学习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语言发展理论中的后天学习决定论, 主要包括巴甫洛夫学派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摩尔(O.H.Mowrer , 1907—1982)的模仿说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说。这些学说并非专门的语言获得理论, 而是从一般行为塑造的观点解释儿人类语言的获得。
(1)巴甫洛夫学派认为, 人类获得语言是学习强化的结果。
(2)斯金纳把语言看成是一种行为, 认为人类习得语言行为就像老鼠按门闩形成操作条件反射一样, 即人的语言行为是通过食物或别人的语言声音、手势的强化而习得的。
(3)摩尔的的模仿说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说认为儿童学习言语是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 强调模仿作用。根据上述理论, 可以预测最后孩子将形成这样一个印象:猕猴桃是一种给称猴和孩子
吃的带毛的绿色椭圆形水果。因此孩子将“葡萄”这个单词与对猕猴桃的知觉建立了联结。
8. 你曾编制或使用过某种记忆方法吗(例如把五线谱的线间空白和谱线的名称记做FACE 和EGB —DF )? 是什么样的方法?有效吗?你认为这种方法为什么能使人更好地回忆?
【答案】中国心理系学生在记忆脑神经的时候也会采用字词回忆的方法, 将12条脑神经组织起来, 比如, 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 迷走副舌下完。非常类似课文中提到的On Old Olympia’s Towering Top(在古老的奥林匹亚平原的高地上);Afinn and German Vault and Hop (—个芬兰人和一个德国人跳来跳去)来记忆脑神经的方法。这12条脑神经分别是嗅觉神经、视觉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部神经、听觉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
这种记忆非常有效, 保持时间非常持久。这种记忆方法不仅利用首字对需记忆内容进行了有意义编码, 并且四句押韵, 组织的非常好, 将本来没有联系的12条神经名字组合起来, 这种有效的组织是成功记忆的关键。
三、综合题
9. 试述关于语言习得的理论争议。
【答案】心理学关于儿童语言习得一直存在两类有争议的理论解释:一类强调后天学习的作用, 另一类则强调先天遗传因素的作用。
(1)后天学习决定论
这类理论包括巴甫洛夫学派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以及摩尔的模仿说。它们并非专门的语言获得理论, 而是从一般行为塑造的观点解释儿童语言的获得。后天学习论难以解释儿童语言获得的全过程。
①巴甫洛夫学派认为, 儿童获得语言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第二信号刺激与第一信号系统形成暂时神经联系, 即语词的声音和具体事物的形象建立起联系;接着是第二信号刺激物之间形成暂时神经系统, 即语词之间建立起联系。而这种暂时神经联系则是通过强化(具体事物的强化或语词强化)建立起来的。这一理论虽然指出了人类条件反射与动物有质的区别, 但仍然强调儿童获得语言是学习强化的结果。
②斯金纳把语言看成是一种行为, 认为儿童习得语言行为就像老鼠按门闩形成操作条件反射一样, 即儿童的语言行为是通过食物或别人的语言声音、手势的强化而习得的。当儿童与成人相互作用时, 儿童做出的语言行为如果受到听话人的奖赏(赞许、微笑), 他就会再做出这种语言反应;如果受到听话人的惩罚(气愤或不高兴的评论), 他就会回避这种语言反应。
③与条件反射理论相类似的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靠模仿成人的语言来学话的。后天学习在儿童语言获得中是起作用的。词汇意义的一些方面可以通过经典条件反射而获得。
(2)先天遗传决定论
在语言习得的问题上, 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与后天学习论针锋相对。按照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的观点, 语言基本上不是习得的, 而是天赋的。儿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