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语言大学基础心理学专业复试之认知心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认知过程

【答案】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 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 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 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 进而支配人的行为, 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也就是认知过程。

2. 特征整合理论

【答案】把加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分散注意, 人利用平行加工, 自动地对特征进行登记。即在分散注意阶段, 人自动地加工孤立的特征。在特征整合理论中, 分散注意是相对低层次的加工, 粗略地等同于自动加工。这种加工几乎不需要努力, 以至于我们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发生。第二个阶段为集中注意, 主要进行系列加工, 即一次只识别一个客体。粗略地等同于控制加工。特征整合理论实质上认为, 尽管特征登记不需要注意, 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二、简答题

3. 认知神经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案】(1)脑损伤病人研究;

(2)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 扫描);

(3)磁共振成像(MRI );

(4)事件相关电位(ERP )(时间分辨率高);

(5)单细胞记录技术:是一种不能安全地用于人类研究的技术。

4. 以下模型各有什么特点:集合-理论模型、语义特征-比较模型、网络模型、命题网络、神经认知模型?

【答案】各模型特点如下:

(1)集合-理论模型:概念在记忆中由信息的集合来表征, 集合可以包括类别样例和类别的属性或性质。

(2)语义特征-比较模型:概念在记忆中由一组语义特征来表征。某个项目的含义和两种不同的特征相联系:定义性特征和描述性特征。

(3)网络模型:在记忆中知识是相互独立的单元所连接而成的网络。单词的存储绑定到一个复杂的联系网

络上。

(4)神经认知模型:知识是在神经网路组织中得到表征的。

5. 一个人的偏好如何影响他/她可能形成的心理地图的种类?

【答案】地理上的当地中心感是亲密感的结果, 它提供了情感上的安慰。一个人对于真实地理的基本印象, 即心理地图, 既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 也部分地反映了其主观解释。因此, 每个人的心理地图都各不相同, 心理地图一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6. 追溯一下从计算用的机器到现代人工智能程序的历史。

【答案】(1)计算用的机器:

①最早的版本是算盘, 公元前6世纪中国就开始使用了。

②早在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50年)记录其用途之前, 古埃及人就发明了一种使用鹅卵石的计算器。古希腊人也有类似的装置, 古罗马的作家则记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计算器。

③大约在1663年, 一位默默无闻的德国天文学家Wilhelm Schickard (1592—1635)发明了一种自动数字计算器。

④法国哲学家、微积分之父帕斯卡(1623, 1662)发明了只能做加法和减法计算机。

⑤17世纪70年代莱布尼茨发明了一种能做乘法和除法的机器。

⑥Charles Babbage(1792—1871)发明了差分机, 该机器能进行包括条件转移在内的编程操作。

⑦20世纪40年代, 那时发明了诸如UN1—V AC (通用自动计算机)、ENIAC (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等用于军事上的真空管计算机, 可使常用的冗长乏味的数学计算变得快捷。

(2)人工智能发展历史

①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智能界, 发生了两件重要的事情:数理逻辑和关于计算的新思想。数理逻辑学家Frege , Whitehead , Russell 和Tarski 等人的研究表明, 推理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比较简单的结构加以形式化;Church 、Turing 和其它一些人关于计算本质的思想, 为人工智能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1956年夏季,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工智能研讨会在美国的达特茅斯(Dart mouth)大学举行, 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的诞生。会议上MarvinMinsky 的神经网络模拟器、JohnMcCarthy 的搜索法, 以及Herber Simon和Allen Newell的定理证明器是三个亮点。会议首次使用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

③1969年召开了第一届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I, UCAI ), 此后每两年召开一次。

④1970年《人工智能》国际杂志(Intemational Joumal of AI)创刊。这些对开展人工智能国际学术活动和交流、促进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⑤20世纪70~80年代, 知识工程的提出与专家系统的成功应用, 确定了知识在人工智能中的地位。

近十多年来, 机器学习、计算智能、人工神经网络等和行为主义的研究深入开展, 形成高潮。同时, 不同人工智能学派间的争论也非常热烈。这些都推动人工智能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7. 关于注意, 大脑皮层成像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

【答案】(1)注意是指心理能量在感觉事件或心理事件上的集中。注意研究一般涵盖这一主题的五个主要方面:处理容量和选择性注意、唤醒水平、注意的控制、意识以及认知神经科学。

(2)大脑皮层成像技术:

①脑成像技术(主要是PET )是通过放射性示踪剂来探测脑中的血流量的。由于脑在工作的时候要消耗能量, 所以需要更多的血流。通过放射性传感器检测这些运动状况, 并运用计算机转换成脑皮层地图, 其中可以识别“热点”, 即血流集中的区域。采用PET 进行的研究表明了特定种类的注意所对应的脑区, 其中每一个指明的脑部区域都以不同方式参与选择性注意, 而要想彻底地理解注意过程中的脑机制, 就必须考虑觉知和意识的问题。

②Paul Downing, Jia Liu和Nancy Kanwisker, (2001)运用fMRl 和MEG 来研究视觉注意。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这种认知功能所对应的神经机制, 还进一步运用所获得的信息来检验注意理论。结果发现, 与任务无关的特征与被注意到的对象存在关联时, 受到的注意更多, 与位于同一位置却被忽略的对象存在关联时受到的关注较少, 这说明注意仅仅针对对象进行选择。

8. 什么是建构性知觉?什么是直接知觉?

【答案】(1)建构性知觉

①建构性知觉的理论的前提

在知觉过程中, 个体会根据自己的感觉和记忆, 对知觉对象提出假设并加以检验。因此, 知觉就是进入感觉系统的内容与通过经验获得的对世界的了解的结合作用。

②基本观点

a. 建构主义者认为, 原始刺激的模式发生改变时, 人们仍可以准确识别, 原因在于无意识推论

(unconscious inference)过程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人们同时整合来自若干渠道的信息以构建知觉。

b. 头脑提供的丰富知识与眼睛提供的原始感觉输入对我们的知觉同样重要。

(2)直接知觉

直接知觉理论的主要倡导者是已故的James Gibson(1966, 1979)及其在康奈尔大学的追随者们。

①直接知觉理论的前提

视觉细胞的繁多恰好与世界的丰富性相匹配。刺激所包含的信息足以产生正确的知觉, 知觉不需要内在表征。

②基本观点

刺激中的信息是知觉的重要元素, 而学习和认知对于知觉来说并不是必需的。知觉就是直接从环境中获得信息。Gibson 曾推断, 诸如线条透视、相对大小等视觉线索与现实世界中的深度知觉无关。他在二战期间参与选拔飞行员时取得了支持性证据。

三、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