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认知心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组块

【答案】组块是心理学家米勒(Miller , 1956)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的概念, 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 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短时记忆贮存系统一般接收7±2

个单位的量。改变组块的容量可以增加记忆容量和效率。通过组块可以使人记住更多的知识内容。

2. 启发式

【答案】启发式是一种问题解决策略, 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经验, 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 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式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 但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较省时省力。常用的策略有手段一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人们在解决复杂的问题时, 经常运用启发式。

二、简答题

3. 联结主义(PDP )模型如何解释记忆?

【答案】由Rumelhart 和McClelland 等人所创立的联结主义(PDP )模型, 建立在对记忆中知识表征的控制法则的认识基础上, 不仅是一个记忆模型, 还是一个关于行为和知识表征的模型。

(1)理论观点

①根本假设

PDP 模型的一个根本的假设是:心理过程发生于一个由彼此紧密相联的基本单元所构成的系统之中, 其中每个单元都能够被激活并与其他单元之间互通信息。单元是基本的处理元件, 代表了关于事物性质的可能假设, 可以用来组成更为复杂的结构, 并且可以与同类的其他单元结合起来, 以构成更大尺度的网络。大脑中的神经元就是一种单元, 它和其他神经元以一种平行加工的方式结合起来, 形成了一个大的系统。

②信息的扩散

在这一模型之中, 信息被接收进来, 扩散到整个模型之中, 并在经过之后留下痕迹。这些痕迹改变了模型中单个单元之间的联结强度(有时被称为权重)。一个记忆痕迹可能分布于许多不同的联结之中。信息的存储具有内容可寻址性, 即可以根据信息的内容属性从记忆中获取该信息。

③信息的激活

根据这一模型, 信息在记忆中的表征形式是与其他单元的大量联结。如果一种属性同时属于很多不同的记忆内容, 并且被激活, 那么这将激活所有包含该属性的记忆内容。单元之间的联系服从抑制法则, 以避免干扰性信息在系统中泛滥。

(2)理论评价

PDP 模型综合了工作记忆、语义记忆网络、激活扩散、启动和信息的平行加工等概念, 可以有效地解释启动效应、技能学习(程序性记忆)以及其他一些记忆现象。然而, 至目前为止, 对于单个情节和单次学习的语义信息进行回忆和再认的结果, 联结主义模型还不能提供明确的解释和预测。

4. 什么是程序性记忆?什么是陈述性记忆?

【答案】陈述性记忆指对用来表征外部世界的物体和事件及其相互联系的知识的记忆, 是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 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知识, 包括对事实, 规则, 事件等信息的表达。这类记忆可以出现于人们的意识中并可以用言语表达。

程序性记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的记忆, 是关于如何做某事或关于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知识, 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 如知觉技能, 认知技能, 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经常难以用语言来描述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5. 指出几种错觉并且对它们进行解释。

【答案】(1)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错觉不同于幻觉, 它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2)错觉现象, 在心理学研究中所揭示的错觉现象, 大多属于视错觉。视错觉是指人凭借眼睛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失真或歪曲的知觉经验。

(3)错觉种类很多, 一般分为以下七种:线条横竖错觉、缪勒一莱尔错觉、奥伯逊错觉、戴勃错觉、赫尔岑错觉、佐尔纳错觉、楼梯错觉

(4)错觉产生的原因

①从生理机制和功能方面解释, 认为人的感官和大脑的神经机能参与了错觉产生的过程。例如, 线条长短错觉是由眼球沿线段从一端向另一端移动, 由于垂直移动比横向移动更为费力, 因此同等长度的垂直线段就显得比水平线段更长些。

②从心理学方面解释, 认为人的错觉纯属心理活动的结果, 是人当前的知觉与过去经验之间产生矛盾而做出思维推理的过程。其实在各种错觉产生的过程中, 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都不可能是孤立地起作用的, 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共同起作用的

6. 什么是演绎推理?它和归纳推理有何不同?

【答案】演绎推理是根据己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 按照严格的逻辑法则得到新结论的逻辑方法。其特点是:在推理的形式合乎逻辑的条件下, 运用演绎法从真实的前提一定能推出真实的结论。因此, 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 通常也被简称为推理。

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主要区别是:

①从思维运动过程的方向来看,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知识的前提推出一个特殊性的知识的结论, 即从一般过渡到特殊;而归纳推理则是从一些特殊性的知识的前提推出一个一般性的知识的结论, 即从特殊过渡到一般。

②从前提与结论联系的性质来看, 演绎推理的结论不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 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 即其前提真而结论假是不可能的。一个演绎推理只要前提真实并且推理形式正确, 那么, 其结论就必然真实;而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除外)的结论却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 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 而只具有或然性, 即其前提真而结论假是有可能的。换言之, 即使其前提都真也并不能保证结论是必然真实的。

7. 常用的记忆方法有哪些, 它们为什么有用?

【答案】(1)常用的记忆方法有:定位记忆法, 挂钩词记忆法, 关键词记忆法, 组织化图式和首字母缩写词等记忆方法。

①定位记忆法是在想象中把待回忆的项目放在熟悉的地标上以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②挂钩词记忆法是以一组词汇作为“挂钩”, 将需记忆项目“挂”在这些词上, 通过需记忆项目与词汇的相互作用来促进记忆效果。

③关键词记忆法是学习外文单词时常用的方法。将已熟悉母语单词的发音和外文单词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心理表象, 借助该表象的链锁作用记忆单词。

④组织化图式是一种根据语义分类来组织信息, 然后把语义分类作为回忆的提示线索的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⑤首字母缩写词记忆法主要是利用首字母的明显记忆线索来提高记忆效果。

(2)这些记忆法之所以有用, 关键在于将需记忆的陌生信息系统地组织到有具体意义的已有知识网络中。

8. 简述在视知觉中图形组织的原则。

【答案】图形组织的原则包括:

(1)邻近性: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 容易组成为图形。

(2)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3)对称性:在视野中, 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4)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 容易组成图形。

(5)共同命运:当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时, 容易组成图形。

(6)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7)线条朝向:方向对图形组合也有重要意义。

(8)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 容易组成图形。

三、综合题

9. 当今采用哪些造影技术?

【答案】(1)CT 扫描

①计算机辅助轴向断层扫描技术, 是采用计算机从平面(两维的)的X 射线图像生成三维影

CT 扫描也可以提供显示脑部结构的静态影像。像的方法。扫描时, 仪器围绕头部转动, 用很窄的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