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商学院)之组织行为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冲突的来源有哪些?

【答案】冲突的来源有三方面:沟通因素、结构因素和个体行为因素。

(1)沟通因素

管理者们把大多数冲突归因于组织沟通不良。完善的沟通可以使受讯者能把发讯者的信息理解得毫无差错。但这样的完善沟通几乎没有。由于这一缺憾,在沟通过程中有许多误解的时候。虽然由不成功的沟通引起的冲突不同于本质上对立的冲突,但它仍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2)结构因素

①规模。组织规模越大,冲突也越大。原因可能是规模越大,分工越多,层次越多,因此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越易歪曲。

②参与。当下级参与程度越高,冲突水平也越高。原因可能是参与越多,个体差异也越大。而且,仅仅参与决策并不等于所提建议必被采纳。如建议不被采纳,下级无权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由于扩大参与所引起的冲突并非都是有害的,如果这种冲突可以增加群体的绩效,则应该鼓励冲突的存在。

③直线机构和参谋机构

冲突的一个经常的来源是组织中直线机构和参谋机构之间的矛盾。直线机构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组织的核心活动。参谋机构的工作是辅助直线机构的。由于直线机构和参谋机构的职能不同,日标不同,成员的价值观和背景不同,因此它们之间常有冲突。

④奖酬制度

奖酬制度一方多得报酬必然使得另一方少得报酬,就很容易引起冲突。这种冲突可以出现在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也可以出现在组织之间。

⑤资源相依性

在使用组织的资源上,群体之间往往发生冲突。如果有足够的奖金和其他资源,冲突不会产生。但组织往往又不能有如此丰富的资源。因此,各群体之间为了资源的分配往往产生冲突,导致协作的不良。

⑥权力

组织中权力的分布也是冲突的来源。如果一个群体感到自己的权力过小,而另一个群体权力过大,它可能会对现状提出挑战。

(3)个人行为因素

个人之间的差异也是冲突的来源。一些人的价值观或知觉方式可能导致与他人的冲突。无论独断专行还是自卑的人,都因感到需要“自我防卫”而主动与他人发生冲突。

2. 什么是冲突? 冲突与竟争有什么不同?

【答案】(1)冲突的定义

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后。冲突的产生不仅会使个体体验到一种过分紧张的情绪,而且还会影响正常的群体内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一也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2)冲突和竟争不同

①冲突的对象是目标不同的另一方。

②竞争的双方则具有同一个目标,不需要发生势不两立的争夺。

如果双方都能从他们的竞争结果中获益,那么竞争就不大可能变为冲突。实质上,竞争和冲突的区别在于一方所采取的行动是否会影另一方目标的实现。这种区别表明,要想防止竞争演化为冲突,有效的管理策略是消除共同介入的机会。

二、简答题

3. 简述群体动力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群体动力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他借用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提出了“场”理论,以说明群体中成员之间各种力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说明群体中个人的行为。

(1)研究个体行为

人的行为动向取决十内部力场与情景力场(即情景因素)的相互作用,即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中各种有关力量相互作用的函数,公式如下:

B=f(P , E )

式中:B 是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强度; P 是个人的内部动力、内部特征; E 是个体所处的群体环境。也就是说,群体中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强度取决于个人现存需要的紧张程度和情景力场的相互作用关系。

(2)研究群体行为

群体动力论研究群体的行为,即研究群体中支配行为的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与影响。1933年卢因将“场’,理论用于研究群体行为,提出了“群体动力’,的概念。“群体动力”,是指群体活动的动向,而研究“群体动力”就是要研究影响群体活动动向和效率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协调过程。群体行为同个人行为一样,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景力场的相互作用,公式如下:B=f(P , E )

式中:B 是群体行为的方向和强度,P 是群体的内部特征,E 是群体所处的环境。

卢因认为,人们结成的群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直处于不断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过程,即“准停滞平衡”。因此。群体的行为不等于群体中各个成员个人行为简单的算术和,它包含着集体智慧,因而可能会产生出新的行为形态。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是:总体不是部分的总和,因为各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总体可能大于或小于部分总和。

4. 组织的双重结构指的是什么?

【答案】组织的双重结构是指正式组织的有限性导致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正式组织结构的存在并小能完全取代社会人际关系结构,使组织的运行脱离组织中个人的交往。换言之,正式组织并不能将组织中的‘切因素结构化,如有关员下的个人因素,像情感、兴趣、爱好及由此产生的人际交往。当然,在组织目标具体且容易分割的情况下,形式化的组织结构是组织的重要特征。

但是,当组织目标变得越来越复杂,思考和学习成为劳动的必需时,组织结构形式化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结构形式化来自于对组织行为的计划或规划,但是没有哪个万能的人可以将每个岗位和每个员工的情况全部了解而计划得非常周全,也不可能将组织内所有的社会关系行为了如指掌而能组织一切情境因素。因此,组织的有限}h}是一种常态。

5. 举例说明社会知觉中的效应,分析他们所造成的偏差。

【答案】在社会知觉领域,由于知觉的主体、客体都是人,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还会更多地涉及人的态度、价值观念、道德品质、个性等。主体与客体双方的关系、相对地位、思想方法、社会经验和知觉对象行为的真实程度等,都会影响社会知觉的准确性。这就使社会知觉的问题更为复杂,产生错觉的可能性大为增加。社会知觉发生偏差或错觉时,有多种反应效果,具体如下:

(1)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

a. 定义。首因效应是指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个印象。它能够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人们再一次发生的知觉。

b. 偏差以及举例。如果在对一个人的知觉过程中,某人给人留下了比较美好的第一个印象,这种印象就将影响到以后对他(她)的知觉; 反之亦然。即使某人表现己经变化了,第一印象形成的影响,也将是缓慢地、滞后地改变的。管理中避免“先入为主”现象的发生。

(2)晕轮效应

a. 定义。晕轮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为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

b. 偏差。晕轮效应是对别人认知的一种偏差倾向,实质上是“以点代面”的思想方法,只见一点,不及其余。

(3)近因效应

a. 定义。近因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b. 偏差。它和首因效应正好相反。一般说来,在知觉熟悉的人时,近因效应起较大的作用; 在知觉陌生人时,首因效应起较大的作用。

(4)对比效应

a. 定义。对比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对人的评价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通过对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进行相对比较做出的。

b. 偏差。如果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水平较高,对目前的知觉对象评价就低; 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