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817地球科学导论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近地气层大气的热源主要是地面? 近地气层温度有何变化规律?

【答案】(1)地面是近地气层大气的主要热源的原因

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但近地气层略有差异。白昼,太阳照射地面,地面升温后,再把热量传递给附近空气,形成近地层空气温度高,上层空气温度低的现象,在太阳辐射最强的中午前后,地面温度可达50℃以上,而百叶箱内的气温一般只有30℃左右,则垂直温度梯度很大。夜间,太阳辐射消失,出现近地气层降温快于上层,近地气层内下层温度低于上层温度的逆温现象。

(2)近地气层温度变化规律

白昼下层温度高,上层温度低,形成空气密度上大下小,在垂直方向容易产生对流运动; 夜间相反,很难产生上下对流运动,容易形成风平浪静的局面。

2. 青藏高原对周边地区的气候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答案】青藏高原对周边地区的气候的影响如下:

(1)加强东亚季风,形成东部湿润气候,使我国季风性气候尤为凸显。;

(2)阻挡高原两侧冷峻气流的交换,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造成西北干旱气候,形成沙漠;

(3)形成高原季风,加强高原季风环流;

(4)造成四川盆地易出现梅雨季节;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一片亚热带沙漠;

(2)我国的新疆地区会直接接受到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而降水丰富,西北地区将不会存在沙漠;

(3)黄土高原不会形成;

(4)世界其他地区的气候也都可能会发生巨变。

3. 湖泊和海洋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它如何影响系统的营养结构和功能?

【答案】(1)湖泊生态系统的特征

①湖泊是地而卜长期淹水的洼地,水流很慢,水的更换周期一般为十几年到数十年。

②在滨岸带,由于水层相对较浅,光照充足,营养物质丰富,使植物种类丰富,以水生维管束植物和藻类最为繁盛,它们是湖泊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主要生产者。

③充足的食物养育着多种多样的消费者动物种群。作为湖泊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绿色植物,在滨岸带具有从湖岸向湖心方向呈同心圆状分布的特点,可进一步分为:

a. 湿生植物带

由莎草科植物构成的湿草甸或短期积水的沼泽。

b. 挺水植物带

是长期积水的湖泊浅水带,根和茎的下部浸在水中,上部挺出水面,形成郁闭的高草群落。

C. 浮叶植物带

随着水深的增加,挺水植物逐渐被睡莲、眼子菜等浮叶植物代替,这些植物的根着生在水底淤泥中,叶子和花漂浮在水面上。

d. 沉水植物带

再往深处,苦草、狐尾草、金鱼藻等沉水植物发育,它们的根系扎于湖底,茎、叶和花全部沉浸在水中。

④由滨岸带再向湖心延伸,水面开阔,深度加大,有机物质和泥沙含量减少,湖水清澈,按透光程度和氧气含量分为表水层和深水层两个垂直层次。

(2)海洋生态系统

①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由体型很小、数量极大、种类繁多的浮游植物组成,它们直接从海水中摄取CO 2, H 2O 和各种无机养料。广阔的海洋和大量的食料为消费者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使海洋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异常丰富。

②由于生产者转化为初级消费者的物质循环效率高,在海洋上层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大致为同一数量级,即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几乎全部被浮游动物所消费。根据海水深度的差异,可以将海洋生态系统分为浅海带和外海带两类。

4. 何谓地下水? 它有哪此类型?

【答案】(1)地下水的概念

地下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存在于岩石和地表松散堆积物的孔隙、裂隙及溶洞中的水。(2)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

①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上层滞水主要是大气降水或地表水在下渗过程中遇到不透水层的阻隔而聚集形成的。由于主要靠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因而水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上层滞水分布范围小,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

②潜水

潜水是指地面以下饱水带中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a. 埋藏深度

埋藏深度指从地面至潜水面的距离。

b. 含水层厚度

含水层厚度是潜水至下伏隔水层顶板之间的距离。

c. 潜水面

潜水面是潜水的自由表面,潜水面以上一般无隔水层存在,大气降水或地表水可以通过包气带直接补给潜水,所以,通常潜水的补给区与潜水的分布区是一致的。

d. 潜水的基本特征

第一,潜水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自由水面,而且它处于地面以下饱水带中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能在重力作用下从潜水面高的地方向潜水面低的地方缓慢流动,而不承受静水压力,一般是无压力流。

第二,潜水的埋藏深度各处差异很大,既受地形影响,也受气候影响,雨季地下水补给增加,潜水位上升,埋藏深度变浅; 干旱季节相反。

③承压水

承压水是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承压水最重要的特性是具有较大的水压力。 a. 承压水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有很大关系,通常在向斜构造、构造盆地和单斜构造中有利于承压水的存在。

b. 承压水的大小取决于含水层的分布范围、厚度、补给区和补给水源的大小,以及含水层的透水性等因素。

c. 承压水含水层分布范围广大、厚度大、补给区面积大、补给水源充足,因此能获得很大的涌水量。承压水的上层隔水层妨碍含水层直接从地表获得补给,故承压水的补给与其分布区不一致。

5.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哪些? 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答案】(1)生物适应环境的力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与其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互相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生物与环境之间所表现出的这种协调与适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传留后代。

②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多种多样,高等植物的各种器官都明显地表现出对于生活条件的适应。深入土壤的根系,直立于地面上的茎枝和形状扁平、面积广阔、呈现绿色的叶子,都是植物加强吸收、固着、输导和进行光合作用等机能,以保证进行正常的营养生活。

③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更是形形色色。例如许多动物借助于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躲避捕食者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2)产生机制

生物产生某此适应性状而与环境间保持协调关系,是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通过自然选择逐渐产生与形成的。生物的适应现象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有节奏的季节和昼夜变化,使适应性具有动态特征。在温带地区,许多树木春夏展叶、开花,秋冬落叶、休眠就是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现象。

6. 你能否举例说明圈层藕合?

【答案】(1)圈层藕合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