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放射性碳素断代

【答案】放射性碳素断代是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1949年开始应用于考古年代的测定。一般适用的年代范围在5万年以内。美国芝加哥大学W.F. 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2. 毛公鼎

【答案】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相传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其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腹内有铭文32行499字,为现存最长铭文的青铜器。作器者毛公记载的周宣王告诫,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的重要资料,现藏台湾省台北市。

3. 北周武帝孝陵

【答案】北周武帝孝陵是北周武帝宇文邕与皇后阿史那氏的合葬陵,于1993年8月在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乡陈马村东南的农田里被发现。依出土武帝孝陵志石、武德皇后志石和天元皇太后玺,判定为北周武帝与皇后合葬的孝陵。孝陵总体坐北向南,方向南偏东10度,全长68.4米,由斜坡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4个壁龛及甬道、土洞式单墓室组成。

4. 越窑

【答案】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它开创于东汉并在唐、五代时得到蓬勃发展。窑址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属春秋时越国旧地,唐时得名越窑。越窑的青瓷釉色美,深受唐时饮茶者的欢迎;唐、五代时越窑所产“秘色瓷”,更是留下了“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美名。越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5. 曾侯乙墓

【答案】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呈“卜”字形,位于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葬于公元前433年或稍后,1978年发掘。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竖穴墓。南北16.5米,东西21米。内置木椁,椁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为夯土。整个墓葬分作东、中、北、西四室。东室置曾侯乙木棺,双重,外棺有青铜框架,外有的类似窗户的图案,内棺外面彩绘门窗及守卫的神兽武士。中室放置随葬的礼乐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车马器等。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墓主45岁左右;殉葬者为13~26岁的女性。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

6. 铅釉软陶

【答案】铅釉软陶是指西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一种表面有铅釉的陶器。铅釉陶以粘土作胎,铅釉以铅的化合物作为基本助熔剂,大约在700摄氏度左右即开始熔融,温度较低,属于低温釉陶。它的主要呈色剂是铜和铁,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铅釉陶在东汉时期极为盛行,但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汉代铅釉陶器都是明器,无实用器,这可能是因为烧成温度低,器体不坚固及铅釉对人体有害不宜做实用器的缘故。

7. 虞弘墓

【答案】虞弘墓是我国第一座经过科学发掘、有准确纪年、并有着完整丰富中亚图像资料的墓葬,是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汉白玉石椁上雕刻图案中的人物服饰、器皿、乐器、舞蹈内容以及花草树木,均取材于波斯和中亚诸国,有些画面有明显的祆教内容,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反映中亚古国和东西文化交流最集中、最丰富、最珍贵的实物资料。该墓还出土石质人物俑、残陶俑、白瓷碗、石灯台、铜币等随葬品80余件。其中石质人物俑16件,分为汉白玉和砂石两种石质,有侍从俑、伎乐俑、柱剑俑三类,有男俑有女俑,有的为汉人形象,有的为胡人形象。

8. 洛阳铲

【答案】洛阳铲又称探铲,是一种考古学工具,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其一端有柄,可以接长的白蜡杆。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

二、简答题

9. 明代景德镇陶瓷的特点。

【答案】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部,其地之高岭盛产优质白土,称高岭土,是制瓷的最好原料。其制瓷生产始于南朝,至明代,已发展成为全国瓷业生产中心,有“景德产佳瓷,器成天下走”的美誉。

明代景德镇陶瓷的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在胎釉方面,明初以铜红釉瓷器水平最高,成化时期以斗彩著称,弘治时的低温黄釉、正德时的孔雀绿釉、嘉靖时的五彩及青花五彩都是最突出的新品种。

(2)在烧造工艺上,明代开创了釉上彩、釉下彩相结合的技法,以及半脱胎、脱胎器的工艺。这些均是胎釉的时代风格。

(3)在造型方面,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瓷器制作精细、造型独出心裁,嘉靖、万历后,瓷器器形渐趋复杂,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但比永乐、宣德时期瓷器显得粗糙、不精细。

(4)在纹饰方面,明代的瓷器画面与同时代的织绣、竹、木、漆、牙、玉、铜、银等工艺品一脉相通。纹饰颜色和笔法同样具有时代特点,如明代初期的一笔点划写意,永乐时期纹饰的纤细等。

10.我国早期铁器和冶铁技术的主要特征。

【答案】中国在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

(1)早期铁器的主要特征

早期铁器主要特征是形体薄小,器形简单,主要有铁条、铁削、铁甬、铁锛等。虽然大半是农业生产工具,但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还没有占主要地位,到了战国时期以后,铁器才真正成了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而被广泛使用。还有不少用金、玉、青铜作柄,有的铁器还错金嵌玉,表明它们是被当作珍贵物品埋葬的。一些铁器的形制与同时期的青铜制品形制相同,如甘肃、宁夏属于北方草原文化的陇山地区,发现9件铜柄铁剑。

(2)冶铁技术的主要特征

①春秋时期

根据金相鉴定,目前所发现的春秋时期铁器的冶炼方法主要是块炼法,即在高温下进行碳化,在凝为固态时经锻打提纯后,再打制成所需的器形。

②春秋、战国之际

在属于春秋、战国之际的铁器中,已有生铁制品(即铸铁)。生铁的出现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生铁作为原料,可以直接铸造铁器件,广泛应用于各生产领域,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西汉

至迟到西汉中叶,灰口铁、铸铁脱碳钢兴起,随后又出现了生铁炒钢(包括熟铁)新工艺。 ④东汉

东汉时期,炒钢、百炼钢继续发展。

⑤南北朝

到南北朝时灌钢工艺问世。至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冶炼技术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11.简述南越王墓。

【答案】1983年6月发现的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是汉代少数未被盗的诸侯王墓之一,形制结构和葬俗在西汉石室墓中最为突出和独特。

(1)形制

①整体

整座墓构筑在象岗山腹心深处,墓底距原来岗顶17米。全长10.85米,最宽处12.50米。南越王墓是竖穴与掏洞相结合的一座大型石室墓,平面呈“早‟‟字形,由斜坡墓道、甬道、前室、中室、后室组成。

②墓室

墓室全部用砂岩大石板砌筑,墓道在南。墓室可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为前室和东、西耳室,后部分为主室(含后藏室)和东、西侧室。前室部分随葬有礼器、车器、乐器、酒器、玩赏器和修简用器等,总之是“外藏室”,后室部分有墓主和左、右夫人的遗体、随身用品和庖厨用具,总之是“内藏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