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辽宁大学考古学专业综合知识之中国考古通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克孜尔石窟
【答案】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或赫色儿石窟,是古龟兹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群。该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早期以中心柱窟、大像窟和僧房窟为主;中期出现了较多方形窟;晚期规模变小,渐趋衰落。壁画早、中期以佛本生、因缘故事和佛传为主要内容;晚期壁画出现大乘佛教的千佛一类题材,说明大乘佛教对龟兹佛教艺术的影响逐渐加深。
2. 铅釉软陶
【答案】铅釉软陶是指西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一种表面有铅釉的陶器。铅釉陶以粘土作胎,铅釉以铅的化合物作为基本助熔剂,大约在700摄氏度左右即开始熔融,温度较低,属于低温釉陶。它的主要呈色剂是铜和铁,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铅釉陶在东汉时期极为盛行,但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汉代铅釉陶器都是明器,无实用器,这可能是因为烧成温度低,器体不坚固及铅釉对人体有害不宜做实用器的缘故。
3. 邦墓
【答案】邦墓是古代民众归葬的场所。《周礼•春官•墓大夫》载“掌凡邦墓之地域,为之图”。邦墓以小型或中型墓为主,一般无封土,为士或庶民之墓葬,埋葬密集,成组成群排列。不同类别的墓交错埋葬,但彼此间无打破。
4. 石片长和石片宽
【答案】①石片长:由顶部的打击点向尾部引直线,再由尾部端点向该直线引垂线,该垂线的垂足与顶部端点间的距离即为石片长;②石片宽:垂直于石片长的两侧所形成的最大距离即为石片宽。
5. 后冈三叠层
【答案】后冈三叠层由梁思永在殷墟第四次发掘中发现并创立,开创了考古层位学的先河。1931年,梁思永、吴金鼎、刘耀(尹达)在河南安阳后岗遗址的发掘中,第一次从地层上判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后岗第二期文化)和商代文化遗存依次自下而上堆积的“三叠层”的时代先后,第一次明确了中原地区两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及其与历史时期遗存的相对年代,并据此进一步提出后岗一类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与商代文化之间的承袭关系。
6. 封土与封泥
【答案】①封土是指墓室之上高出地面的土堆。墓穴都在地表以下,但通常下葬后并不是再把土填平成跟地表一样平,而是高出地面堆出一个土丘。封土的目的是为了封护墓室,也有标识墓位甚至含有显示墓主等级地位的作用。即“审棺椁之厚薄,营丘垄之大小,高卑薄厚之度,贵贱之等级也”。最早的封土墓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之际。秦汉以来除崖墓外,一般墓葬多有封土,帝后陵墓的封土顶小而底大,整体似覆斗形;②封泥又称泥封、艺泥,是一种官印按于泥上作为实物和木制牍函封缄的凭证,春秋末期出现了印玺,封泥也随之产生,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上林丞印、蓝田丞印、东园章丞”等封泥很好地验证了秦汉时期苑囿管理结构的实际情况。在纸出现之前的中国古代,主要的书写工具为简牍。在封缄公私信函时在简牍外面加以封检,然后用绳索将封检捆缚起来。并在槽内捺上湿泥将绳结盖住,再用印章在泥上打出引文。封发物件时也用此法。这种铸印有印章的土块就称为封泥。
7. 简帛文字
【答案】简帛文字是指主要流行于东周到魏晋时期的一种文字。简指竹简,帛指帛书。纸张普遍使用之后,竹简和帛才逐渐废弃不用。自19世纪末以来,简帛文字资料大量发现,如居延汉简、马王堆帛书等,简帛文字中关于古代法律、史事、礼书、医学、兵法、经济等诸多方面的记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对于古代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8. 冯素弗墓
【答案】冯素弗墓是十六国时期北燕贵族冯素弗夫妇墓,共两座,位于辽宁省北票县。据《晋书》记载,冯素弗为北燕天王冯跋之弟,北燕国的建造者之一,死于太平七年(公元415年)。两座墓都是长方形石椁结构,东西向。椁顶盖以极厚的石板,椁内绘壁画,有星象、人物、建筑等内容。木棺彩画羽人、建筑等图像,棺环、棺钉铁质而饰金。其妻属墓葬一青年女性,椁内殉犬,应为鲜卑习俗。两墓出土遗物有陶、铜、铁、玉、漆、玻璃等器,其中龟钮金质“范阳公章”与鎏金铜质“大司马章”,说明北燕的官制和印制皆用汉制。该墓是十六国时期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对了解当时中原和北方民族的文化关系有重要价值。两墓为同冢异穴说明当时沿用汉制,皇族勋臣葬用“画棺”。
二、简答题
9. 举出一本考古报告的名称及内容简介。
【答案】例如:《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
内容简介:该报告报道了四川省博物馆1954年在巴县冬笋坝和昭化县宝轮院发掘的70多座墓葬,包括出土“巴蜀铜器”的船棺葬和一些汉代墓葬,第一次明确了所谓“巴蜀铜器”的出土情况及其年代问题。报道分为六张,第一张总叙,叙述了发现及发掘经过,墓葬区的地理概况,并讨论了船棺葬的名称。第二章为墓葬总说,根据墓葬的形制分为船棺葬墓,狭长坑墓,长方坑墓,方坑墓和砖室墓五种,分别叙述。第三至第五章,分别描述随葬品中的铜器、陶器和竹、木、漆器
和杂物。第六章为推论,讨论墓葬的时代,船棺葬的族属及社会形制以及由墓葬所表现的物质文化演变等问题。
10.简述“周原”遗址。
【答案】(1)概况
周原遗址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和扶风县的北部,东西约3公里,南北约5公里,总面积15平方公里。它是周族的发祥地和灭商以前的都城所在地。据《诗经》、《史记•周本记》等文献记载,周人在古公亶父时即迁于此地,营造宫室,作为都邑。文王迁都丰京后,这里仍是周人重要的政治中心,直至西周末年,由于犬戎的入侵而废弃。周原遗址内周代遗存的分布非常密集,自西汉以来,这一带就不断有西周青铜器出土,相传著名的《大丰簋》、《盂鼎》、《毛公鼎》等重要青铜器均于清代末年出土于岐山。
(2)建筑遗址
①遗址分布
岐山县凤雏村四周为西周早期宫庙建筑基址分布区,在凤雏村西南已发掘出周代早期大型宫殿(宗庙)建筑基址。在其东约2公里的扶风县召陈村附近也发现了范围很大的建筑基址群遗迹,多数建筑属西周中晚期。
②建筑布局
歧山县凤雏村的西周早、中期宫室基址,从平面上看,整个基址是以殿堂为中心,围绕着殿堂,合理地安排了庭、房、门、廊、阶、屏等单体建筑。
a. 殿堂开间大,进深也深,可以看出此建筑物比其他各房要高大一些,应该是统治者处理朝政、举行婚丧、祭祀等典礼的场所,也就是后代文献中所说的“朝”、“堂”。
b. 殿堂之后的建筑,比较隐蔽,大概是贵族及其嫔妃们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后代文献中所说的“寝”。
c. 殿堂前两侧的10间房是为厢房,又称“个”,当各有专用。整个建筑群的布局,合乎周代“前朝后寝”或“前堂后室”的设计。
③意义与影响
从结构来说,凤雏的宫室建筑显然是从二里头和殷墟的宫殿直接发展而来的,同时这种把私人生活所在与其处理政务场所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整体结构,一方面是按当时宗法制度的需要而建造的,同时也是后代殿堂建筑群的滥觞。
(3)青铜器窖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发现的西周青铜器窖藏已有十多起。其中最重要的有1975年气血汉董家村出土的包括裘卫四器在内的37件,1976年扶风庄白出土的103件微氏家族青铜器群。另外,建国以来已发现了多处铜器窖藏。
自文王作邑于丰至西周末年,周原虽非都城,但其作为周人的发祥地在周人的政治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其宫室宗庙始终未废,或有贵族世代居此,或有贵族死后归葬于此。显然,终西周之世周原一直是周王室政治宗教上的核心所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