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联合大学考古学考古学基础(笔试)复试之中国考古学通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秦半两

【答案】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货币,在秦国原半两钱的基础之上改进而成。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下令废止战国后期六国旧钱而通用秦半两。“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从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钱(公元前336年)起算,到秦灭亡(公元前206年),秦半两钱的生产共延续了13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秦半两”为通行货币,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圆形方孔”(又称孔方)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

2. 窑系

【答案】窑系是指以一个名窑为代表,生产相同品种或相近品种的瓷器的一些列窑口,形成于宋朝。该名窑代表了该瓷系瓷器的一般特征,每个窑口都有胎釉特征、装饰方法、烧制工序的不同,而与其他窑系有明显差异。

3. 丁公陶文

【答案】丁公陶文是龙山时代陶文,发现于山东邹平丁公遗址。文字刻在一件泥质磨光灰陶大平底盆底部残片的器内面,计有5行11个刻画符号。这些刻文笔画流畅,每个个体独立,刻写有一定章法,排列也很规则,已经脱离了符号和图画的阶段。全文很可能是一个短句或辞章。文字中除一部分为象形字外,有的可能是会意字,表现了一定的进步性。对丁公龙山文化这件刻字陶文,经考古学界、古文字学界多位专家学者鉴定,得到了比较一致的确认,绝大多数学者对丁公陶文持肯定意见。

4. 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

【答案】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是唐代渤海国都城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为渤海国五京之一。755年,渤海国三世王大钦茂自中京城迀至上京,从此成为国都。上京为渤海国五京之首。其遗址自196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布局合理,遗存丰富,由外城、内城、宫城组成,以唐朝长安城为模式规划设计。目前,3道城垣和宫城内主体建筑遗址保存基本完整,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现存实例,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5. 南方古猿

【答案】南方古猿是从上新世延续到更新世中期的一大类形态接近猿类的早期人科化石。归

属于人,被认为是从猿到人转变的第一阶段。南方古猿身材比现代人短,颂骨和牙齿都大,脑容量小,直立行走。迄今发现的古猿化石最早距今约370万年前,最晚的估计约距今50万年。目前公认的南方古猿化石仅发现于非洲。亚洲爪哇的粗健猿人也被有的学者认为属于南方古猿。中国湖北恩施地区发现过4枚牙齿也曾被报道为属于南方古猿,但化石太少,还有待于发现更多材料才能予以肯定。各地发现的南方古猿大体上可分为纤细型和粗壮型两型。

6. 汤山人

【答案】汤山人是指1992年在南京市江宁县汤山镇发现的远古人类,距今30~35万年。发现有头盖骨及牙齿等,同时出土的尚有哺乳动物化石。汤山人头盖骨顶部有一小块骨,称为“前心点小骨”,为南京人特有。

7. 三期论

【答案】三期论是指从年代学方法入手,根据石、青铜和铁技术发展的框架确立了三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将古物按照这一序列进行早晚的分类。汤姆森的三个阶段分期的学说,创立了相对年代的思想和理论基础。没有这种相对年代的思想,史前考古学就绝对跳不出古物学的窠白,古物学也就只能停留在单纯描述古物的工作上。正因为如此,汤姆森的三期论被称为“史前学的基础”和“现代考古学的柱石”。

8. 西坡墓地

【答案】西坡墓地是指河南灵宝西坡新石器时代大型墓地,是仰韶文化中期的核心地带,目前已发现的该时期大型遗址多集中在灵宝境内,2000年至2006年,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6次主动科学发掘和系统钻探,发掘面积累计5000余平方米,历年发掘均有重要发现,这些发现极大深化了学术界对仰韶文化中期社会复杂状况的认识。

二、简答题

9. 简述南越王墓。

【答案】1983年6月发现的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是汉代少数未被盗的诸侯王墓之一,形制结构和葬俗在西汉石室墓中最为突出和独特。

(1)形制

①整体

整座墓构筑在象岗山腹心深处,墓底距原来岗顶17米。全长10.85米,最宽处12.50米。南越王墓是竖穴与掏洞相结合的一座大型石室墓,平面呈“早‟‟字形,由斜坡墓道、甬道、前室、中室、后室组成。

②墓室

墓室全部用砂岩大石板砌筑,墓道在南。墓室可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为前室和东、西耳室,后部分为主室(含后藏室)和东、西侧室。前室部分随葬有礼器、车器、乐器、酒器、玩赏器和

修简用器等,总之是“外藏室”,后室部分有墓主和左、右夫人的遗体、随身用品和庖厨用具,总之是“内藏室”。

(2)墓主和殉葬人

墓主套以丝缕玉衣。墓道近墓门处有殉葬人1个,似作头东足西,打横斜放。惜出土时仅存12件陶器,以及小铜镜和铜带钩各1件。侧室等还有殉葬人11人。

(3)随葬品

①“文帝行玺”金印

“文帝行玺”金印乃生前用印,未死即有庙号;“文帝九年乐府工造”同此。《汉旧仪》:“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文曰皇帝行玺(按,为封国之用),皇帝之玺(按,为赐诸侯书之用),皇帝信玺(按,为发兵之用),天子行玺(按,召大臣之用),天子之玺(按,为册封外国之用),天子信玺(按,事鬼神之用)。”可见,皇帝玺印也好,天子玺印也罢,印文中绝对没有“某某皇帝之印”的,所谓“某某皇帝”即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其子孙根据皇帝一生的经历和功过追加的谥号。所以说,“文帝行玺”是一枚“伪印”。

②金属

除了岭南特色的铜、陶、铁器之外,还有中原内地者,但多具早期(战国)的特征。随葬品中的封泥、铭刻、和“陶文”等有西汉的官名,还有编钟、遍罄、编铙等不自外于汉王朝。

除了铸铜之外,还有锻铸铁器的技术——南越王墓共出铁工具、农具、兵器246个号件(帝王墓出太多,仍珍贵),同时一个重26.5公斤的越式大铁鼎,从铁器知,加热锻加工和泮火处理技术较高,但未见“铸铁脱碳”的钢铁。

③经济

未有铸币,知内部商品交换不发达,但舶来品较多说明与外部的商品交换频繁。

④文化

未见竹简和“遣策”,但西耳室一漆木箱中有一套70多件的修简工具(3件锯为铜质,余为铁

质);又出一竹签牌上有书:“金誊一口”。金誊是包裹图书的囊袋,战国西汉大墓中盛行简书随葬。

⑥玉器

此外还出土一些颇具特色的玉器。

10.滇文化的主要特点。

【答案】(1)地理位置

滇文化是战国中后期至西汉末,以滇池为中心,东达曲靖,西对禄丰,北迆东川,南抵通海,华宁这一大致范围分布着的一支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

(2)青铜器

滇文化以其造型精美奇特,纹饰细腻丰富的青铜器闻名于世。以铜鼓、贮贝器、葫芦笙、枕、案、编钟,各种造型的扣饰、杖头;以及具有特点的兵器和工具如狼牙棒,啄、铖,吊人铜矛、戚、蛇柄剑等,还有各种形的金饰、玉饰为特点。

(3)铸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