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联合大学考古学考古学基础(笔试)复试之中国考古学通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纪南城
【答案】纪南城是春秋初期至战国时期楚国都城,位于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楚文王元年(前689年)至楚国顷襄王年间(公元前278年)纪南城为楚都。现存城墙建于春秋晚期或春秋战国之际。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四周夯土城墙,外有城壕,主体建筑为宫殿区位于城内中部偏东南,呈中轴线排列,另发现有铸锡、制陶手工业作坊和大量水井等遗迹现象以及陶、铁、铜器等;城外周围发现多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墓地。
2. 新莽嘉量
【答案】新莽嘉量是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所制的铜质标准量器,王莽基本继承了秦制。量器形如带双耳的圆筒,上为斛,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上为合,下为龠,共有5种标准容量。制造技术精湛,比例准确,是研究秦汉量制的重要材料。器壁正面有81字总铭,叙述王莽自托为黄帝、虞舜苗裔及制定合于古制的度量衡制度等内容。“嘉”为美好和标准之意,“嘉量”即标准量器。新莽嘉量每一种量器又各有分铭,记五量的名称、容积、径、深及底的面积,新莽嘉量为传世品。
3. 越窑
【答案】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它开创于东汉并在唐、五代时得到蓬勃发展。窑址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属春秋时越国旧地,唐时得名越窑。越窑的青瓷釉色美,深受唐时饮茶者的欢迎;唐、五代时越窑所产“秘色瓷”,更是留下了“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美名。越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4. 隋五铢
【答案】隋五铢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铸,又称“开皇五铢”、“置样五铢”。钱文“五铢”二字篆书,笔画精整,边缘较宽,面无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竖
“五”字交笔有圆曲与斜直两种,“朱”头多呈方折。“五”纹,钱背肉好均有廓。外廓甚阔,面无穿廓,
字交笔直,近穿处有一道竖画。文帝为统一币制,曾放五铢样钱令诸关查禁劣钱,遂又称“置样五铢”。
5. 燕下都
,【答案】燕下都遗址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遗址,建于战国末期燕昭王时代(公元前311年)
现今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燕下都遗址是已知已发现的战国都城中最大的一座,分布在平原上,
两河成为天然屏障。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达4公里。城址中部有一道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二城。东城分为宫殿区、手工业 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古河道区五个部分,文化遗存相当丰富,保存较好。西城为一防御性的附城,遗存较 少。城址内除出土有铜器、铁器、陶器、石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外,还发现有许多兽首陶水管、筒瓦、板瓦等建 筑构件。
6. 蒙特留斯
【答案】蒙特留斯是瑞典考古学家,史前时代文化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之一。他提倡类型学方法,研究重点是史前文化的分期与年代,尤专注西欧、北欧地区的青铜文化。主要著作有《青铜时代年代问题》(1885)、《异教时代的瑞典文明》(1888)、《使用金属器以来的意大利原始文化》(1895~1910)、《东方与欧洲上古文化诸时期》(1903~1923, 第一卷的中译本名为《先史考古学方法论》)、《英国青铜时代年代学》(1908)、《史前希腊》(1924)等。他奔波各地博物馆和大学的演讲,对考古工作的普及也有很大贡献。
7. 营造法式
【答案】《营造法式》是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颁刊的由李诫修著的一部建筑典籍,是一部由官方向全国发行的建筑法规性质的专书。《营造法式》产生于王安石变法时期,目的是加强对官办建筑行业的管理。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在11世纪末到12世纪初,整个建筑行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
8. 广谱革命
【答案】广谱革命是国际学界农业起源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被广泛用来指导中石器时代人类觅食策略和经济形态的变迁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后来的半个世纪里,这一概念被不断的检验、充实和提高,并不断受到新材料的挑战。目前,过渡阶段的经济变迁也日益受到中国考古学界的关注,深入了解这一概念的发展,有助于我们提高研究水准,为我国的农业起源研究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二、简答题
9. 试列举三种现代自然科技运用于考古学研究的方法。
【答案】现代自然科技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到考古学研究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放射性碳素断代
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C )不断衰变的远离进行断代的技术。1949年开始应用于考古年代的测定。一般适用年代范围在5万年以内。美国芝加哥大学W.F. 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2)古地磁断代
古地磁断代包括考古地磁断代和地层沉积断代。考古地磁断代是利用某些古物的热剩磁性进行断代的技术,用于新石器时代以来窑、炉、灶、砖、瓦、陶瓷年代的测定。地层沉积磁性断代,是利用地层沉积磁性随地磁极性倒转而倒转的现象进行断代的技术,多用于古人类遗址的断代。
(3)热释光断代
热释光断代是利用绝缘结晶固体的热释光现象来进行断代的技术。适用于陶器及其他火烧黏土样品。测定年代的范围可达数十万年。
10.简述“周原”遗址。
【答案】(1)概况
周原遗址位于陕西省岐山县和扶风县的北部,东西约3公里,南北约5公里,总面积15平方公里。它是周族的发祥地和灭商以前的都城所在地。据《诗经》、《史记•周本记》等文献记载,周人在古公亶父时即迁于此地,营造宫室,作为都邑。文王迁都丰京后,这里仍是周人重要的政治中心,直至西周末年,由于犬戎的入侵而废弃。周原遗址内周代遗存的分布非常密集,自西汉以来,这一带就不断有西周青铜器出土,相传著名的《大丰簋》、《盂鼎》、《毛公鼎》等重要青铜器均于清代末年出土于岐山。
(2)建筑遗址
①遗址分布
岐山县凤雏村四周为西周早期宫庙建筑基址分布区,在凤雏村西南已发掘出周代早期大型宫殿(宗庙)建筑基址。在其东约2公里的扶风县召陈村附近也发现了范围很大的建筑基址群遗迹,多数建筑属西周中晚期。
②建筑布局
歧山县凤雏村的西周早、中期宫室基址,从平面上看,整个基址是以殿堂为中心,围绕着殿堂,合理地安排了庭、房、门、廊、阶、屏等单体建筑。
a. 殿堂开间大,进深也深,可以看出此建筑物比其他各房要高大一些,应该是统治者处理朝政、举行婚丧、祭祀等典礼的场所,也就是后代文献中所说的“朝”、“堂”。
b. 殿堂之后的建筑,比较隐蔽,大概是贵族及其嫔妃们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后代文献中所说的“寝”。
c. 殿堂前两侧的10间房是为厢房,又称“个”,当各有专用。整个建筑群的布局,合乎周代“前朝后寝”或“前堂后室”的设计。
③意义与影响
从结构来说,凤雏的宫室建筑显然是从二里头和殷墟的宫殿直接发展而来的,同时这种把私人生活所在与其处理政务场所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整体结构,一方面是按当时宗法制度的需要而建造的,同时也是后代殿堂建筑群的滥觞。
(3)青铜器窖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发现的西周青铜器窖藏已有十多起。其中最重要的有1975年气血汉董家村出土的包括裘卫四器在内的37件,1976年扶风庄白出土的103件微氏家族青铜器群。另外,建国以来已发现了多处铜器窖藏。
自文王作邑于丰至西周末年,周原虽非都城,但其作为周人的发祥地在周人的政治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其宫室宗庙始终未废,或有贵族世代居此,或有贵族死后归葬于此。显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