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辽宁大学考古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考古通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湖南道县玉蟾岩

【答案】湖南道县玉蟾岩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岩洞遗址,位于湖南道县,年代距今约2.1万~1.4万年。发现的主要遗迹现象是一些烧过火的灰堆,出土少量陶器和稻谷遗存以及石、骨、角、牙器、动物骨骼等。陶器制作粗糙,烧成温度低,陶土中多含石英砂砾,可辨器形仅釜一类;出土稻谷遗存,兼具野生稻、秈稻、粳稻的综合特征,是一种由普通野生稻向初期栽培稻过渡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表明了当时的居民已经有了早期的人工栽培水稻。玉蟾岩遗址所见考古学文化是由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一种表现。

2. 简牍

【答案】简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出土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书写的简牍,流行于春秋至魏晋时期。简牍的基本形式为简,又称札,由竹、木材料制成,牍实际是一种宽简,有的甚至呈版状,木制,个别为竹制。在纸张普遍流行和作为书写材料之后,简牍即被替代。

3. 玉猪龙

【答案】玉猪龙,又称猪龙形佩饰、神器,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典型器物,距今约7400年~6895年。最早在辽宁建平县发现,在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也有发现,对于中国史前宗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 遗址

【答案】遗址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人类活动的遗迹。其特点表现为不完整的残存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很多史前遗址、远古遗址多深埋地表以下。埋藏地下的遗址的发现多与人类活动有关。按照人类文明的时间序列,遗址可分为史前遗址和古代遗址。

5. 夏商周断代工程

【答案】夏商周断代工程是我国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 学的科学研究项目。该项目于1996年5月启动,是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该工程设置9个课题44个专题,组织来自历史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和测年技术领域的170多位专家联合攻关。工程目标包括:①西 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②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③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④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2000年11月,该工程正式发布《夏商 周年表》,但未通过国家验收

6. 前蜀王建墓

【答案】前蜀王建墓是指五代前蜀主王建的墓,称永陵,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据出土的哀册记载,王建死于天光 元年(918)六月,十一月三日入葬。1942~1943年,冯汉骥主持发掘工作。王建墓有前、中、后3室,三室之 间皆用木门相隔,中室中央偏北有石棺床,上置棺椁,棺床四周有浮雕。后室出土有墓主石雕像,这种做法十分罕见,是研究唐、五代有关文物制度的宝贵实物资料。王建陵曾被盗,但仍出土了玉带、银盒、银钵、银猪、铜 镜以及册盒等随葬品。

7. 居延遗址

【答案】居延遗址是指包括汉代张掖郡居延、肩水两都尉所辖边塞上的烽燧和塞墙等遗址在内的遗址群,该遗址分布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境内。边塞遗迹自东北斜向西南,全长约250公里,始建于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废弃于东汉末年。这条防线是汉通西域的交通要道和河西走廊的屏障,也起到了切断匈奴与羌联系的作用,在汉对匈奴的战略上也有特殊的意义;对了解汉代边塞的屯戍生活与边防烽燧制度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8. 蛋壳陶

【答案】蛋壳陶是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一种专门为礼仪用的器皿,多见于较大型的墓葬中。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油亮,陶胎薄如鸡蛋壳,杯形,高柄。器身高度不超过25cm , 重量多数为50~70克。有“薄如纸,硬如瓷,明如镜,黑如漆”之美誉。蛋壳陶可能与4000多年前生活在沿海的龙山先民对鸟类的崇拜有关。

二、简答题

9. 试列举三种隋唐时期的墓葬,并对其形制加以简要说明。

【答案】迄至今日,已公布的隋唐墓葬多达数千座,出土的随葬品更是丰富多样,形成了隋唐墓葬特有的风采。 比较有代表性的墓葬有:

(1)竖穴土坑墓

一般距地表仅深一米左右,墓室平面呈长方形或梯形,全长通常在2~2. 5米。有的有木棺痕迹,有的以数枚瓦片掩身。随葬品仅有几件日用陶器,极少留下有墓主姓名的纪念物。这类墓形在整个隋唐时代没有什么彼岸 花,属于一般平民的墓葬。

(2)双室砖墓

有长斜坡墓道,4个以上天井和小龛,全长在50米以上,有前后两个墓室,有石门、石棺或石椁等石葬具。 随葬品极其丰富。地面上有高大的封土堆、石像生、石碑等设施。这一型墓葬的墓主人,官品通常均为正一品,极少数低于一品的也有特殊原因。

(3)小型单室土洞墓

全长在10米以下的小型单室土洞墓。有的有砖棺床,有的是土棺床或没有棺床,葬具为木棺,斜坡或竖斜 墓道。随葬品较少,以日用陶瓷器为主。这一型墓的墓主人身份也比较复杂,官阶高低悬殊,从三品的高级官员到九品的低级官员,甚至平民都可采用。2. 唐高宗至唐德宗铜镜类型

及艺术风格。

10.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相比,有了5个方面的变化:

(1)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转变了经济从渔猎、采集发展到了饲养和农耕。

(2)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的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从打制发展到了磨制。

(3)陶器的发明

人类逐步发明了陶器。陶器的出现和使用有利于人类熟食和定居。新石器时代开始时没有陶器,称“前陶新石器时代”;有了陶器后称“有陶新石器时代”。

(4)居住方式

居住方式发生了改变。原始人类从寒冷潮湿的洞穴里走出来,盖起了半地穴式房屋,地势低洼地带出现了干栏式建筑,开始盖房定居,而且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村落(聚落)。

(5)穿着方式

穿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换下兽皮穿起了丝绵织物。

11.简述北京猿人的发现及意义。

【答案】(1)北京猿人的发现

北京猿人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周口店龙骨山,是一个很大的洞穴堆积。年代为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发现北京猿人化石的地点编号为周口店第1地点。1918年,中国北洋政府矿政顾问,瑞典地质和考古学家安特生在周口店发现一处含有动物化石的裂隙堆积,1921年,安特生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等人在龙骨山北坡,找到一处更大、更丰富的化石地点,即周口店第一地点。1921年和1923年先后发掘出两颗人牙,并定为人属。1929年12月2日,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的独自主持下,发掘出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

(2)北京猿人发现的意义

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特别是随后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使得直立人的存在得到了肯定,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北京人遗址的材料,是全世界发现的同一阶段人类遗址的材料中,最丰富、最系统的,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及其文化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12.简述北周孝武帝陵墓的发现与研究。

【答案】北周武帝孝陵位于山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陈马村东南约1000米处,西距唐顺陵约1500米。属于渭水与泾水之间的黄土塬区北部,地势高亢,平坦开阔。孝陵坐北朝南,由长斜坡墓道、5个过洞、5个天井、4个壁龛以及甬道、土洞式单墓室组成。这样的形制,与已发现的北周皇室、贵族、大臣的大中型墓大体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