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北师范大学体育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肾单位

【答案】肾单位是肾脏基本的机能和结构单位,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人类两侧肾脏共约有170万个〜240万个肾单位。

2. 终身体育

【答案】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

二、简答题

3. 运动员的五种一般心理技能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案】(1)运动员的五种一般心理技能主要有:应激控制、唤醒水平控制、目标设置、集中注意力、表象技能。

(2)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①唤醒水平的有效控制可避免应激;高应激产生高唤醒水平。

②对以前最佳表现的表象有利于应激控制。

③通过表象可进行提高注意力的练习i 为了使表象效果更佳,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进行表象的内容上。

④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可以通过提高动机水平而影响唤醒水平。

⑤欲获得好的表象效果就必须放松;通过表象可以学习和进行放松。

⑥唤醒水平上升,注意的集中程度也上升。

⑦现实而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有助于比赛应激的控制;比赛应激的有效控制,有利于比赛目标的实现。

⑧集中注意于当前任务,有利于阻断和消除消极思维,实现应激控制;有效的应激控制,有助于集中注意于当前任务。

4. 什么是体育目的?实现我国的体育目的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案】我国的体育目的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人们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文明发展”。实现我国的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包括:

(1)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向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是

社会主义国家,体育要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制约,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在体育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即学校体育必须要以“强身育人”为宗旨,群众体育要以“健身育人”为中心,竞技运动要以“夺标育人”为核心。

(3)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

体育是创作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健康有益的精神产品。,从而有利于提高人的工作能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人们在建设社会物质文明的失业中,发挥其潜能。我国经济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体育事业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①体育通过増进健康、增强体质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际可能条件,控制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②体育应建立自我发展机制,加速体育产业化进程,逐步走向市场,从而推动体育事业的自身发展。

(4)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

我国同时存在奥运会项目和民族民间体育运动项目,体育运动既有一定的国际性,又有一定的民族性,两者结合有利于国际交流。

(5)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①坚持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

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只有坚持两者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②提高大众体育的科学化水平

提高大众体育的参与性和针对性,在此基础上提升大众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③竞技体育的普及与提高

对于竞技体育的普及与提高,一方面要加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5. 简述运动动机与运动行为之间的关系。

【答案】(1)运动动机和运动行为概念

运动动机是指由运动目标引发的,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运动行为是指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了满足某种体育(运动)需要而进行的活动。

(2)运动动机对学生运动行为的影响

①正确的动机及适宜强度的运动动机对学生的运动行为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而过弱或过强的动机对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的影响是消极的。

②不适宜的动机可通过认知、情绪、自我控制等机制对运动行为产生不利影响,造成学生注意涣散或狭窄、情绪低沉或亢奋、技能学习缓慢或动作完成失误,甚至出现伤害事故。

(3)运动动机与运动行为效果之间相辅相成

运动动机对体育活动结果有促进作用,同时,良好的运动学习与身体锻炼效果也可以増强学生的运动动机。

6. 各类血管的结构特点与其生理机能间有何联系?

【答案】(1)动脉血压是指动脉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随着心室的收缩与舒张发生有规律的波动。动脉血压的形成机理:

①血管内有血液充盈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条件。

②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的相互作用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基本条件。

(2)静脉血压简称静脉压,是指血液在静脉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压力。不同部位的静脉其压力不等,愈近心脏压力愈低。

(3)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主要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扩约肌、真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等部分组成。

7. 解释团体凝聚力的概念模型。

【答案】在群体动力学的基础上,研究者发展了团体凝聚力的概念模型。这一模型强调每一个团体成员对团体凝聚力的感受,包括团体对个体成员的吸引程度(团体对个体的吸引)以及成员对团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感受程度(团体一致性)两类感受。这两大类感受又根据团体目标的不同分为任务和社交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团体任务吸引力

知。

(2)团体社交吸引力

(3)团体任务一致性

似性、亲近性的感知。

(4)团体社交一致性每一个团体成员对运动队作为一个团体,围绕团体社交的相似性、亲近性的感知。

8. 简述表象训练的符号学习理论。

【答案】(1)符号学习理论也称为符号一知觉假说,是由认知心理学流派学者们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表象训练时未必一定会出现肌肉系统的潜意识电活动。

(2)表象训练能够促进运动操作,是因为它可以帮助运动者获得和理解技术动作的图式编码,从而在认识层面上对技术动作进行准备和计划,对各种序列进行符号的练习。

(3)认知心理学家们认为,人脑中所储存的运动图式对运动操作至关重要,因此,人可以通过对符号的学习和演练一一表象训练,将技术动作转译为符号编码,从而建立和巩固头脑中正确的运动图式,消退错误的图式,发展最佳能图式,从而使运动技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4)虽然有不少实验对这一理论加以支持,但许多学者批评这种观点过于强调动作的认知成分,而且人为地将运动活动分为认知性和运动性两类,其实两者是相互渗透、难以割裂的。

每一个团体成员就其自身对团体任务和目标的投入程度的感每一个团体成员就团体对其接受程度及社交关系的感知。 每一个团体成员对运动队作为一个整体,围绕团体任务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