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北师范大学体育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体育教育
【答案】体育教育即狭义的体育,俗称“小体育”。它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助性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育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分为普通体育教育和专门体育教育两大类。其基本特征是突出的教育性和教学性。体育教育以教学为主要途径,以课堂教学或专门性辅导为主要形式,以身体练习和卫生保健为主要手段。
2. 身体姿势
【答案】身体姿势指身体和身体的各个部分在做动作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和位置,属于动作的空间特征。一个完整的身体运动过程,一般包括开始姿势、运动过程中的姿势和结束姿势。其表现形式也有动态姿势和静态姿势之分。
二、简答题
3. 运动类型与评价方式是如何影响赛前心境对行为结果预测的?
【答案】在赛前心境与行为结果的预测中,存在运动类型与评价方式两个调节变量。
(1)在运动类型方面,相对闭锁式运动技能而言
①赛前心境能更好地预测开放式运动技能的行为结果。
②赛前心境预测个人项目比预测团体项目的行为结果效果更好。
③赛前心境对短时间运动项目(如划船、摔跤等)的预测效果比长时间运动项目(篮球、排球等)好。
(2)在评价方式方面,在以自我为参照标准评价行为结果时,赛前心境能更好地预测行为结果。
4. 简要回答呼吸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其作用。
【答案】呼吸是包括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三个环节的生理过程。
(1)外呼吸是在肺部实现的外界环境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它包括肺通气(外界环境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换气(肺与肺毛细血管中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气体运输是气体由血液载运。血液在肺部获得的O 2,经循环将O 2运送到组织毛细血管,组织细胞代谢所产生的CO 2通过组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经循环将CO 2运送到肺部。
(3)内呼吸是组织毛细血管中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问实现的气体交换(又叫组织换气)。
5. 简述体育运动中智力的结构。
【答案】体育运动中智力的结构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想象力,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1)观察力
观察力是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它是智力活动的源泉和门户,观察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水平。体育是一门体力与脑力结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体育教学离不开运动技能教学。
①从质的方面看,观察力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决定性的作用。
②从量的方面看,观察力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
(2)记忆
①记忆是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运动记忆是一种独特的记忆形式,又称为动作记忆,是指以人们操作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②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学会各种劳动技能,在体育运动中掌握各种运动技能以及其他领域的各种技巧动作,都必须依靠运动记忆。
(3)思维
①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映过程,它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关系。
②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过程是以操作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操作思维是指反映肌肉动作和操作对象的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
(4)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育运动中的想象力就是根据体育教学和训练所要达到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通过实践产生出有价值的教学成果或取得优异成绩的能力。
6. 简述学生体育成就动机的培养。
【答案】成就动机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性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活动,并力求达到完美、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倾向。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高低不同,他们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社会意义与个人价值的认识也不相同,体育实践活动的目标、进取精神以及面对各种挑战、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活动的毅力也不相同。学生体育成就动机的培养有以下途径:
(1)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可通过教育得到提高。通过与学生的谈话、讨论,使他们对与运动学习成就动机有关的自我行为产生“意识化”。
(2)通过游戏、竞赛或其他相关活动安排,使学生认识到设置目标、采用实现目标的行为策略与成败的关系,以及成败对情感体验的影响,获得成功与失败经历的“体验化”。
(3)通过对与成就动机有关的“运动目标”、“心理定向”、“成功标准”等概念的讲授与理解,使这些观念在学生头脑中“概念化”。
(4)通过变“常模参照”为“自我参照”,即多强调学生自己运动学习和锻炼前、后的比较,使
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5)可让学生将学到的成功标准和行为策略应用到某一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内容之中,自己选择活动目标、策略和评价标准,对动机水平、行为表现和情感反应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价。
7. 简述的成败归因理论。 【答案】的归因理论是当前归因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提出,可以根据三个维度对成败的原因分类。
(1)内外源维度
据此可把导致成败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即个人的原因,如个人的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即个人之外的原因,如任务难度、运气等。
(2)稳定性维度
据此可以把内部和外部原因再分为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
(3)可控制维度
根据稳定和不稳定的原因还可再细分为个人能控制的原因和个人不能控制的原因。
8. 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1)不同点
①真稳定状态是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机体所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能量供应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很少产生乳酸和氧的亏欠,运动的持续时间较长。
②假稳定状态是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当进人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运动过程中氧亏不断增多,无氧代谢供能占优势,乳酸水平升高,血液PH 值下降,运动时间不可能持久。
(2)相同点
运动时当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人体的机能活动在一段时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变动范围不大的水平,这种机能状态称为稳定状态。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是稳定状态的两个方面。
三、论述题
9. 什么是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地运用这三种注意?
【答案】根据注意这一过程是否有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其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以及随意后注意。
(1)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不随意注意既有助于学生对新鲜事物做出定向,使他们进一步认识有关事物,也能使人们从当前进行的活动中分散注意力,因此,它对人们的认知活动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引起人们不随意注意的原因包括:
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