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农业大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

【答案】传统意义上的规划概念和规划层次己不适应城市发展的现实和未来,城市地域也不单是传统意义上的建成区,城市密集区、城市连绵区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意味着未来城市的概念将是包含着市、镇、乡、村的地域综合体,有必要对传统规划概念和层次进行变革。

2. 公路用地规划

【答案】公路用地规划是指依据道路在地面上的位置及其形状和尺寸,依据交通运输任务、车辆行驶要求和沿线地形地质条件,按快速、经济和安全的原则,在规定的控制点(必经的地点)之间选定路线的布局并设定其位置,确定路线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的各项几何要素,进行道路的平面和立体交叉设计等。

3. 城市规划体系

【答案】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不同层次的城市规划及相关规划按照控制论及系统论的要求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城市规划体系。城市规划体系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详细规划。

4. 公众参与

【答案】公众参与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它是一个连续的双向地交换意见过程,以增进公众了解政府机构、集体单位和私人公司所负责调查和准备解决的环境问题的做法与过程。“公众参与”是一种有计划的行动; 它通过政府部门和开发行动负责单位与公众之间双向交流,使公民们能参加决策过程并且防止和化解公民和政府机构与开发单位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冲突。

5. 城镇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答案】我国的城镇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寓于城市规划体系之中。从控制理论的要求来看,是由宏观规划控制微观规划,微观情况反馈至宏观,控制是分层次的。从系统论要求看,相关的规划应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形成经过微观的厂矿选址规划,到独立的城市总体规划,再到城镇群的体系规划。从城市规划到村镇规划,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协调的城市规划体系。

6.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答案】我国现行的土地利用规划是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主体的一个多层次的规划体系。按其体系可分为区域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详细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分级管理的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分为行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跨行政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我国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按《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由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方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上级政府批准后执行。

二、简答题

7. 如何对港口陆域作业区进行规划?

【答案】对港口陆域作业区进行规划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前沿作业地带。由码头前沿线(直立式码头)或坡顶(斜坡式码头)至前方仓库前墙或堆场前沿线之间的场地,称作码头前沿作业地带。地带内根据货物种类的不同要求,布置各种类型的装卸机械,并安排一定面积的待运货物临时堆场和前沿运输通道,以完成船舶的货物装卸操作。合理布置作业地带,安排足够的地带宽度,有助于加快货物的装卸,缩短船舶的停靠时间。

(2)堆场和仓库。由于船舶和车辆两种载运工具的容量相差很大,故必须在量大而快速的船岸之间的货流同缓慢而零散的码头后方的集散运输之间设置缓冲区一一仓库和堆场,以保证船舶和车辆都能快速周转。直接服务于船舶装卸作业需要的仓库和堆场,称作一线库场。干散货和集装箱一般采用露天堆场,而杂货通常以设置仓库为主。一线库场所需面积的大小,同泊位的年吞吐量、入库场货物的比例、货物的平均堆存期、单位面积的堆积量等因素有关。

(3)集疏运系统。港口货物的集疏运主要依靠铁路和道路。铁路是货物运输的主要手段。港口铁路山港外线和港内线组成。港外线包括专用线和港湾站,港内线包括车场、联络线、装卸线等。到达码头的货物,卸到码头装卸线上的货车,然后经由港内联络线和港湾站,到港外专用线。从陆路通过港口出口的货物,则由港外专用线进入港湾站,通过港内联络线到码头装卸线直接卸到船上,或者经库场装卸线把货物卸在库场内,聚集成批后等待上船。码头装卸线的布置可采用平行进线、垂直进线或斜交进线的形式。港口道路也分为港内道路和港外道路两部分。前者为库场内的运输道路和连接各作业区及港区主要出入口的道路; 而后者则为港区连接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对外道路。

8.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土地利用方向

土地利用方向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应遵循的土地利用基本方针及任务。确定依据主要包括:区域内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状况; 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和布局要求; 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状况。

(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确定各业用地指标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系统论的综合性原则,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供给量的约束

下,协调各部门、各类用地的需求,实现土地资源总供给与总需求间的平衡,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划定土地利用区,编定土地用途,确定各用地区的土地利用管制规则

土地分区是按照土地属性的区域差异性与整体性所划分的用地区,即以土地本身所能提供利用的适宜性质为基础,结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需要,为规划土地基本(主导)用途所作的分区。

(4)制定实现规划目标的行动路线、方案和政策措施

根据规划方案,参照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制定切实可行的法规、行政、经济和技术措施等,以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包括完善市场机制的制度创新、信息引导、经济激励和约束措施以及强制性的征地和土地用途管制分区等。

9. 在公路选线时,平原、微丘陵地区的选线特点是什么?

【答案】(1)平原地区的选线特点

①平原地区地形对路线的约束限制不大,路线平,纵,横三方面的线形很容易达到较高的技术指标,路线布设时,主要考虑如何绕避地物障碍等。其路线特征是:平面线形顺直,以直线为主体线形,弯道转角较小,平曲线半径较大; 在纵断面上,坡度平缓,以矮路堤为主。

②修建公路时占地是难以避免的,解决好路线与农田规划,农业灌溉水利设施的关系,是平原区选线时的关键问题。布设路线时,要注意既不片面要求路线顺直而占用大面积的良田; 也小片面要求少占耕地而降低线形标准,甚至恶化行车条件。再者,应解决好路线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使路线的布置尽可能地与农业灌溉系统相配合,少占良田,不占高产田。除较高等级的公路外,一般不要破坏灌溉系统,布线要注意尽量与干渠相平行,减少路线与渠道的相交次数,最好把路线布置在渠道的上方非灌溉区一侧或者是渠道的尾部。

③注意利用老路,并与铁路,航道及己有公路运输相配合。在平原区路线布设时,若有老路与新布路线相距较近,而且走向一致时,在条件许可时,应尽量地将其改造后加以利用,以减少耕地的占用和提高路基的稳定性。

(2)微丘陵地区的选线特点

①局部方案多。由于丘陵区的山岗,谷地较多路线走向的灵活性大,可行的布线方案一般比较多,一条路线的最终确定往往需要经过多方一案的比较。

②需要路线平,纵,横二方面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由于丘陵区地形的迂回曲折和频繁起伏,平,纵,横二方面相互之间的约束和影响较大,若三者组合合理,可以提高线形技术标准。

③路基形式以半填半挖为主。由于丘陵区的地形特点决定了路线所经地面常有一定的横坡,但是横坡一般并小太陡,路线与农林用地和水利设施的矛盾较大。为节约耕地,应采用半填半挖为主的路基形式。

10.简述现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构成与存在的问题。

【答案】(1)现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