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土地利用规划之土地利用规划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公众参与技术方法

【答案】公众参与技术方法主要包括确定公众参与的对象、规划宣传、增加公众参与的途径等。土地规划的公众参与对象包括土地规划专家、设计专家,用地单位,涉及的社会、经济、自然问题方面的专家学者、规划区域的政府部门以及区域的群众。宣传可以普及土地规划的相关知识,可以提高公众对微观规划层面的认识,拓宽公众参与的广度。职能部门必须尽可能全面考虑:从与个人或社区的交流到与公众共同参与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共同分享信息。

2. 德国土地利用规划

【答案】德国规划体系的特点是“强大的法律规范加上分散化的决策机制”。中央级只有普遍通用的立法指导原则,立法规范包括联邦地区规划法典和联邦建筑法典。德国相关规划法律条款规定:低层次规划必须服从高层次规划、下级规划必须服从上级规划、同级和同层次的专业规划必须服从整体的区域规划和发展规划,所有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法律效力。这些规范规定了州级区域规划工作和地方级城市规划等的立法原则。

3. 精明增长理论

【答案】精明增长理论是指具有以下各方面特征的规划理论:混合土地用途,紧凑的建筑设计,多样的住宅类型,步行可及的邻近地区,独特的地区认知和地区感受,空地的保护,与现有社区的连接,交通方式的选择,有效性,合作性。实现城市精明增长有三条基本途径:充分利用价格手段的引导作用; 发挥政府的税收政策的指向作用; 综合利用土地利用法规的控制作用。

4. 可持续利用理论

【答案】可持续利用理论就是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它是一种立足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

5. 美国土地利用规划

【答案】美国基本上没有制定统一的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也不强求各级政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尽管美国没有针对全国性统一模式的总体规划,但联邦政府却制定很多相应的法令,依靠各方面的法令对美国的土地开发模式产生重大影响,这些法令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实际上的美国国土规划的法律依据。

6. 引水工程规划

【答案】引水工程就是对水资源的利用而进行的规划设计,引水工程随水源类型、水位和水量的状况而定。引水工程规划包括四个形式:有坝引水、无坝引水、抽水取水、水库取水。具体采用哪种形式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

答:者海塘; 洪标准、堤防工程规划堤防一般是用土料做成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修在江河两岸的叫做江堤、河堤; 修在海边的叫做海堤或修在湖洼周围的叫湖堤、抒、坑; 修在潭边的叫民烷。堤坝工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拟定堤防防堤防间距顶高程的确定、堤防标准断面的确定。

二、简答题

7. 如何理解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观?

【答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观:

(1)用养结合,持续利用

持续利用是指把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治保护结合起来,最优地利用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中求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

(2)统筹兼顾,农业优先我国农村人口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依然占重要地位的现实,决定了农业用地仍是主要用地。要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就必须树立长远的、全局的战略观念,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生态经济战略目标上确定各部门用地的合理配置,对不符合生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要求的土地利用方向、方式和格局重新进行组合和配置。

(3)因地制宜,各得其所

因地是指以土地资源的性质、特征为依据,制宜是指确定土地适宜使用的范围。因此,因地制宜是要求对土地资源的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区域内土地资源的最佳利用方向,这是一项最基础的工作。各得其所是指各种土地资源都己确定自己最佳的用途,各类土地利用项目都找到其最优的用地位置。

(4)地尽其用,提高效益

根据区域内土地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对土地资源进行最优配置,以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取得最佳的利用效益。

(5)宏观调控,协调控制

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进行动态监测,对土地资源利用活动进行运作调度,协调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寻找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最佳发展过程,对土地利用实施最优控制。通过建立土地市场,采用税收手段、收费制度、财政措施、责任制度等经济手段指导和调控土地资源的利用。

8. 怎样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答案】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有以下几个步骤。

(1)准备工作

①组织准备。组织准备主要是成立规划领导小组、规划编制技术组以及经费的落实等。

②资料收集。收集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计年鉴、人口普查、土壤普查、农业区

划、重点建设项目、各部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关资料和图件。

③制定工作方案。主要是制定编制规划的工作和技术方案,包括: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编制的内容、划编制的程序和方法、组织实施的方法步骤、时间安排和经费顶算等。

(2)耕地资源现状和潜力分析

利用规划基期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结合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规划区耕地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状况:耕地利用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耕地的生产和开发利用潜力等,为编制规划提供基础依据。

(3)耕地需求量预测根据规划期内人口和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建设用地的发展需求以及上级下达的规划期内非农业建设允许占用耕地的控制指标,对规划期内耕地的需求量进行预测。

(4)基本农田保护控制指标的确定与分解

根据耕地需求量预测结果,联系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控制指标以及当地耕地资源的具体实际,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当地基本农田保护的实际控制指标,包括保护耕地面积和保护率。

(5)基本农田布局

在落实非农建设用地允许预留耕地的位置和范围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基本农田保护的控制指标以及耕地资源的实际状况,遵循一定的原则,确定应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范围标准,通过内业预划定,实地勘察、核对和丈量,具体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对保护片块编号、登记造册,并在每个保护片上设立保护标志牌。

(6)基本农田保护措施的制定

根据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有关基本农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规定,制定切实可行的基本农田保护措施,从法律、行政和经济措施方一面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

(7)规划成果的整理和制图

整理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编制的有关成果资料,撰写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报告以及工作和技术总结,绘制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9. 简述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的方法。

【答案】进行建设用地规模预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历史推断法。根据历史上不同时期各类建设用地扩展变化情况,结合当前实际,综合分析得出未来每年各类用地可能扩展的数量,以此推断出规划期内相应类型用地的规模。

(2)分区测算法。对城镇进行分区依次预测,扣除区内现有用地潜力,估算规划期内各区用地增加值,汇总后即为全市各类用地的规模。

(3)模型预测法。城镇用地规模常用的预测方法有趋势预测、回归预测和线性规划模型预测等,其中线性规划模型法是在分析建设用地面积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速度、土地产出率提高、基本建设投资等因素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选用用地参数和效益参数,建立最优化模型,依据相应的约束条件,求用地规模的最大值或最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