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6年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一) . 2 2016年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二) 12 2016年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三) 23 2016年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四) 34 2016年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五) 45
一、名词解释
1. 贴现
【答案】贴现是指远期汇票经承兑后,汇票持有人在汇票尚未到期前在贴现市场上转让,受让人扣除贴现息后将票款付给出让人的行为,或银行购买未到期票据的业务。贴现过程是:受让人按照市场利息率,扣除从贴现之日至票据到期目的利息(又叫贴水),然后把面票余额以现金支付给持票人; 期票到期时,受让人用票据向最初发票的债务人或者背书人兑现现金。
2. 区际差异
【答案】区际差异(又称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指一国的各个地区之间在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状况、市场发展程度等各个方面的发达与不发达同时并存的空间格局。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区际差异是一个客观规律。在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一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客观上也存在着区际差异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都在迅速扩大。区际差异是由国家倾斜式发展战略引起地区结构差异而最终形成的。然而,区际差异首先是有制度成因的,需要依据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内在系统要求探寻解决区际差异的根本路径。
3. 需求
【答案】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市场上出现的对商品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影响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
(1)商品的价格。一般而言,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需求量之间呈反比关系。
(2)消费者的收入。消费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呈同方向变化。
(3)消费者的偏好。对一种商品的需求偏好增强,会导致消费者增加对这种商品的购买,对一种商品的需求偏好减弱,会导致消费者减少对这种商品的购买。
(4)消费者对商品未来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的预期。如果消费者对一种商品形成了其未来价格上升的预期,则会选择增加当期的购买; 如果消费者对一种商品形成了其未来价格下降的预期,则会选择减少当期的购买。此外,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促销手段,人口变化以及社会财富分配上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社会因素也会引起社会需求的变化。
4. 积累率
【答案】积累率是指积累基金同国民收入使用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积累率的确定首先要受国民收入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制约,即在消费基金比例不变的情况下,积累率将随国民收入总量增长后积累基金数量的增大而提高; 其次,积累率的确定要受原有人均消费基金数额的制约,原有人均消费基金数额与现有国民收入的差额就是积累的最高界限; 再次,积累率要受国民收入物质构成的制约,国民收入中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生产资料和追加消费资料的数量,就成为积累的最高界限; 最后,积累率的确定要受一定时期内社会对积累吸引能力的制约,积累率超过社会对积累的吸收能力界限,就会出现积累基金使用的低效率和浪费。合理的积累率必须根据国民经济总量增长的速度、人均消费基金随经济发展的提高程度、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情况以及社会对积累的吸引能力,综合考虑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等情况和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
5. 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社会主义制度是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总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前苏联)。当今世界仍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古巴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6. 技术市场
【答案】技术市场是指买卖技术商品的场所,是以技术商品交换为核心的各种经济关系总和。技术的商品化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技术商品的交易形式主要有:技术买卖、许可证贸易、技术服务、技术的开发与贸易相结合、技术承包。技术市场的特点是:
(1)技术商品是知识商品,它以图纸、数据、技术资料、工艺流程、操作技巧、配方等形式出现;
(2)技术商品交易实质是使用权的转让;
(3)技术商品转让形式特殊,往往通过转让、咨询,交流、鉴定等形式,直到买方掌握了这项技术,交换过程才完成;
(4)技术商品价格确定比较困难,价格往往由买卖双方协商规定。技术市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同科技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良性循环的关系; 它能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它有利于科研与生产的密切结合; 它能促进科技人员合理流动,优化科技人才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减少人才资源的浪费。
7. 社会总产品
【答案】社会总产品是指一国国内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的总和。它是由一个国家的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
门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社会总产品既是生产过程的结果,又是再生产过程的条件,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总产品可以从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两方面考察。从实物形态考察,社会总产品就是当年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生产资料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消费资料是用来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需要的那部分社会产品; 从价值形态考察,即为社会总产值,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部分构成。
8. 储蓄
【答案】储蓄是指居民保存因节制或延缓现期消费而持有的可支配收入的余额并使之增值的行为。储蓄在数量上等于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后的差额,包括手持现金和在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信用机构的存款,还有在金融市场上购买的有价证券等。居民将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用作储蓄,一方面是对自身现期消费的节制或延期,储蓄是待实现的购买力,是延期的消费基金; 另一方面,也是谋取未来收入的手段,使储蓄成为金融资产。影响居民储蓄水平高低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和储蓄倾向。若储蓄倾向不变,个人收入水平越高,则储蓄水平也越高。若收入水平不变,储蓄倾向越高,则储蓄水平也越高。
9. 工资机制
【答案】工资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工资变动同劳动力供求之间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它是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机制。其作用表现为: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某部门工资水平的提高,引起该部门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而工资水平下降,则引起劳动力供给的减少; 当某部门劳动力供给过多,又会导致工资水平的下降,工资水平的下降又使得劳动力供给减少,而劳动力供给过少,又导致工资水平的提高。正是劳动力供求变化与工资水平变动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导致劳动力在社会各经济部门和地区的流动,从而对社会生产起调节作用。
10.对外经济关系
【答案】对外经济关系是指一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一切经济方面的交往。对外经济关系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商品贸易、资金信贷、经济合作、运输通讯、劳务流动、科技交流、国际租赁、经济援助、国际旅游等。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以及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只依靠自己的资源和技术,孤立地发展自身经济。只有通过经济交流,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来加快本国的经济发展。
二、简答题
11.有人认为,1993年以来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是好的,但计划或行政手段用多了,因而手段是不好的,你赞成这种效果与手段相互关系的分析吗?
【答案】(1)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三次较大起伏,随之经历了三次时间集中、规模和力度较大的宏观调控。第一次是1993年到1996年; 第二次是1998年到2002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