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济效益

【答案】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对经济活动中资源利用、劳动消耗与所获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对比关系进行的社会评价。不同社会的生产目的不同,因而对同一经济效果的社会评价标准就会不同。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1)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要符合节约社会劳动时间的要求。虽然节约劳动时间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一般要求,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要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程度为基本依据。产品适销对路,符合人民需要,就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3)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要把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前者一般指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后者一般指企业等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效益。在处理二者关系时,首先要求微观经济效益服从宏观经济效益,要以宏观经济效益为出发点来衡量微观经济效益的好坏,并在有利于宏观经济效益提高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地区、部门、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益。

2.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答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政府对城市中的贫困居民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最低生活保障是社会救助的基础和核心,是一项生命线工程,它能保障贫困家庭的起码生活,维护宪法赋予每个人的生存权利,保持稳定的社会生活秩序。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最低”,旨在帮助城市中的最贫困居民解决温饱问题,其本意在于解决绝对贫困,而不是相对贫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居民,主要是以下三类人员:

(1)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

(2)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3)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下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3. 工资机制

【答案】工资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工资变动同劳动力供求之间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它是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机制。其作用表现为: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某部门工资水平的提高,引起该部门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而工资水平下降,则引起劳动力供给的减少; 当某部门劳动力供给过多,又会导致工资水平的下降,工资水平的下降又使得劳动力供给减少,而劳动力供给过少,

又导致工资水平的提高。正是劳动力供求变化与工资水平变动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导致劳动力在社会各经济部门和地区的流动,从而对社会生产起调节作用。

4. 股份有限公司

【答案】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将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本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其特征为:

(1)公司全部资本平分为若干股份;

(2)公司全体股东除就其所认购股份尽出资义务外,不负其他责任。

(3)公司股份可以自由转让,但不能退股;

(4)公司账目须向社会公开,以便于投资人了解公司情况,进行选择。

5. 粗放型经济增长力式

【答案】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扩张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主要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产出和低效益。具体表现为:在宏观上,重实物量平衡,轻价值量平衡; 在生产上,重数量、速度,轻质量、效益; 在投资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深化。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资源消耗高,资金周转慢,损失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低,是一种代价高昂的经济增长方式。

6. 科学发展观

【答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既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份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发展。

7. 国家税收

【答案】国家税收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功能,凭借其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固定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税收同时作用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两个方面,当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可用降低税率和减、免税等办法,来促进需求上升,以实现供求平衡。当出现经济过热,需求过旺,供给不足时,可提高税率,以控制需求膨胀。如果产生结构性失衡,可用调整税种和税率的办法,使个别产品的供给者和需求者,或减少产量,或增加购买,进而实现平衡。国家税收的变动直接影响各经济主体的利益,也间接地影响着市场价格及供求,因此,

完善和强化税收调节功能,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一环。

8. 自力更生

【答案】自力更生是指在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的前提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发展民族经济。社会主义国家不能靠对外剥削和掠夺来发展自己的经济,不能完全依赖外国的力量实现现代化,只有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勤俭建国、艰苦奋斗,才能建设起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调自力更生绝不意味着闭关锁国,或者降低对外开放的重要地位。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片面强调自力更生,排斥对外开放,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从而会降低自力更生的能力。而充分利用对外经济联系,会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还必须贯彻平等互利的原则,使各国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经济联系,各得其所、互相促进。

9. 法律手段

【答案】法律手段是指依靠国家的法权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机构,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的手段。法律手段具有权威性、规范性、强制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法律手段的主要职能是采取法律的形式来调节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维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维护各种经济形式、各经济组织和劳动者个人的合法权利,调整各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法律调控手段的内容包括保护和制裁两个方面。

10.经济发展

【答案】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经济及社会发展的程度等等在内的各种结构的协调和优化。看经济有无发展,主要看其经济结构是否优化和升级。如果经济结构没有变化,经济就只有数量上的增长,而无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反映国民经济量的变化,经济发展则指国民经济在结构上要有质的变化。经济发展的内涵本身有着一个演变的过程。传统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就是整个国民财富和劳务生产增加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种观点日益受到许多国家经济现实的挑战,一些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虽然有了迅速增长,但是它们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人民群众的贫困、失业和社会收入不均情况仍然没有得到好转。因此经济学家才逐渐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区别开来。经济发展不仅着眼于经济规模的外延扩大,而且着重于经济活动效率和质的方面的提高。经济发展在内涵上要比经济增长丰富得多。

二、简答题

1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答案】(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