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之新闻采访方法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怎样搞好体验式采访?

【答案】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来看,要搞好体验式采访,以下几点带有规律性:

(1)选好体验点,选点就要通盘考虑,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点选得好不好,关系着体验采访的成败。选点的根据:

①考虑报道需要;

②考虑尽量同自己平时分工采访的行业结合起来;

③考虑有利于记者锻炼。

(2)甘当小学生,老老实实向采访对象学生产技术,学劳动本领,学他们的好思想、好风格。没有这种态度,体验采访很难有大的收获。

(3)不是为体验而体验,体验的最终目的是要写出更好的报道; 也不是只体验不采访,要把体验和采访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体验中采访,在采访中进一步体验。如果发现新的重要线索和新的问题,还可以拓宽采访面,不满足于写一篇体验式报道就算完成任务。

(4)一次体验采访的时间是长一点好还是短一点好,要视需要而定。

(5)体验式报道要有体验的特点,以区别一般报道。

这类报道,记者的参与意识较浓,笔尖要带感情,写出自己的感受,而这正是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形式不拘一格,通讯、日记、札记等体裁,均可用,贵在创新。

2. 新闻采访中的资料积累工作,应当从哪些渠道去获得资料来源?

【答案】新闻采访中的资料累积工作应该从下面的渠道获得资料来源:(1)从领导机关和有关主管部门收集资料

采访新闻,必须对政策熟练掌握、对形势准确判断。记者应该经常从各级领导机关和所报道事件的主管单位,收集有关政策法规及基本状况的信息材料和具有权威性的官方统计数据,并进行仔细分析和认真研究。这有助于记者从宏观角度总揽全局,提高记者的认识层次和分析判断能力,并使记者真正对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如果不重视领导机关的意图和精神,在采访报道时往往会抓不住重心; 不清楚政策,采访往往不知从何去看、从何去问。尤其是一些有关政策性的报道中,记者只有从领导机构了解了政策后,才能避免出政策性、方向性的错误。

(2)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传媒中收集资料。

新闻传媒是记者资料积累的又一重要来源。熟悉传媒所报道的信息,不仅是发现新闻线索、丰富知识、成功进行采访的重要保证,而且是记者报道时进行对比或引证的重要依据。过去,许多记者都很注重剪报工作,他们将报刊上有价值的资料留存下来,经过整理后保存备用。

(3)从历史档案和各种书籍中收集资料。

读史可以知今,熟悉历史,有助于记者发现新闻线索,提高对新闻事件的认识水平。历史档案可以帮助记者用历史的、纵深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从而使采访和报道更加准确和生动。记者在读书时应该随时准备一个小本子,适当地作一些读书笔记,这样摘记获得的资料通常会给记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4)从采访现场收集资料。

记者本人从各种采访现场收集资料,是第一手材料,最生动、新鲜、活泼。任何一次交谈,任何一个见闻,都是从现场收集资料的机会,记者要随时随地做有心人。有时候,采访虽然很成功,但由于时机不适宜,消息暂时不能发表出来,这时就应把采访内容作为资料好好保存下来,等到合适的时候再发或是以后用到其他报道中去。每个记者都应该有自己的资料库。只要平时一有所得,就赶紧将它记录下来,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会使文章和报道增色不少。

(5)从被采访者提供的有关书面材料中获得资料。

记者在采访时通常会获得一些采访对象主动提供的有关书面材料,比如参加会议采访,会获得一份有关文件、简报等。很多记者由于采访任务繁多,每天得到的各种材料堆积如山,这样的材料整理起来相当麻烦。有的记者干脆一丢了之。其实,这样做十分可惜。每次采访完毕后,记者都应该有针对、有目的地从采访对象提供的有关书面材料中提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整理并保存下来。因为每次采访,对记者来说无疑都是上了一堂课。采访对象是记者的老师,资料就是记者自编自学的教科书。每次从采访对象所提供的书面材料中选取积累的资料,日后定会在记者的采访工作中发挥作用。

(6)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

资料的来源其实是多渠道的,记者采访中还应该充分利用各类工具书。比如有关语言资料,经常性地积累这方面的资料,不但有助于记者在写作的时候为文章增色,还能帮助记者提高文学素养甚至了解民众语言,为记者在采访不同层次的人物对象时灵活运用语言奠定基础。一些有关行业知识的工具书也是记者充分利用、收集材料的对象。记者在采访报道中会遇到各行各业的人或事,会有各行各业方面的知识与问题,这时查阅一下有关专业的工具书,就大有好处了。

3. 为什么现在我们更加强调记者要深入新闻正在发生的现场?

【答案】现在我们更加强调记者要深入新闻正在发生的现场,这是因为:

(1)记者可以目睹新闻发生的全过程,作出更真实、更生动、更有头有尾的报道。读者更乐于接受这种目击式的报道。

(2)电视发展到今天,可以在现场直播,有图象,有声音,报道与新闻的发生发展同步,把观众带到现场。从记者采访史来看,最早深入新闻正在发生的现场是文字记者,接着是广播记者,广播记者的录音报道有了声音,最后是电视记者,电视现场直播。电视直播,反过来对报纸、广播、通讯社的记者又是一个促进,促进他们非深入新闻正在发生的现场不可。

(3)“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记者报道新闻,就是写活的历史。特别是重大事件的报道,更是珍贵史料。记者深入新闻正在发生的现场,作为历史的见证人,把活的历史记录下来,是对

历史的贡献。

4. 了解消息的演变历程。

【答案】消息是指以叙述为主的新闻报道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体裁。它用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最简洁的文字向受众传播最大量的信息,历来是所有新闻媒介新闻报道的主角,美国新闻史学者莫特称其是“报纸的心脏”。

世界上最早的消息雏形是公元59年的罗马执政官恺撒下令抄发的《每日纪闻》(又称《罗马公报》)上的文告性消息; 接着是16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商情消息雏形、航情消息雏形,以后是突发性消息、国外消息及战争消息雏形。该体裁的成形化是在西方资本主义报纸正式问世之后。在中国,“消息”一词始见于《易经·消息卦》,直到中国近代报刊诞生半个世纪以后,才正式成为一种独立于文学样式的报道体裁。

在这之后,消息这一文体渐渐趋于两类:一类是动态消息,即迅速简洁地报道最新发生的新闻事实,通常一事一报,一两百字而已。另一类是综合消息,即对某事物或同类事物就一个主题进行分析综合。

在中国,消息常常被习惯称之为新闻,即狭义的新闻解释。

5. 记者在开发和传播新闻信息中的具体运作中应把握哪些环节?

【答案】信息时代发展到今天,一般的提要新闻传播的信息已经很不够了,又多又快又准又好地传播信息应成为新闻工作的追求。本着这‘目标,记者在开发和传播新闻信息中的具体运作,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广辟新闻信息源记者要广辟新闻信息源,仍要坚持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广交朋友,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除此之外,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因特网,记者不仅可以从网上读新闻,还可以利用因特网采新闻。

(2)增大新闻信息量

现在有些新闻,名日新闻,实际没有提供多少信息,受众收效甚微。空泛的议论代替具体事实的叙述,陈旧的事实代替新鲜的事实,是信息量少的原因。然而关注这一点的人还不是很多。一提增大新闻信息量,不少人往往想到扩版。诚然,扩版是新闻媒体增大信息量的一个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增大新闻信息量,要从增大单位信息量即每篇新闻的信息容量入手。

(3)传播正确的信息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对纷至沓来的信息要加以鉴别。①传播的信息要正确,用正确的信息去引导市场,引导受众。信息错误,就可能误导,不仅仅给经济上造成损失,而且会在政治上带来严重后果。②不能把“谣言”当作信息。

(4)提供含金量高的信息

在选择信息时,要用新闻眼睛去辨别,新闻头脑去思考,给受众提供那些新闻价值高的信息,即含金量高的信息。这种信息应该是新鲜的、重要的、和广大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为广大群众欲知应知未知的。这是信息的质量问题。既要解决数量问题,又要解决质量问题,把数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