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之新闻采访方法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记者应如何营造融洽的访问气氛。
【答案】营造融洽的访间气氛是成功采访的前提条件,在实际操作中,记者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要善于寻找把双方从感情上联系起来的“桥梁”
这种感情的“桥梁”就是记者和访问对象之间的共同点。它可以是双方共同熟悉的人和事,可以是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是双方相似的经历和爱好,也可以是打动双方情感的某一实物等。从信息论的观点看,交流的双方有这样的共同点,信息就能流通,感情上的“共振”也就会自然产生。
(2)尽快赢得对象的信任和好感
这是沟通双方感情的基础。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采访对象对记者缺乏信任和好感,就不会向记者掏出自己的“心里话”。要赢得对象的信仟和好感,记者一方面要注意自身的“形象”。例如:①要遵守时间,按时赴约; ②要衣着整洁,穿着和访问场合相适应; ③要以诚待人,对尊者不卑,对常人不傲; ④要谈吐文明礼貌,举止落落大方等,从而给对象留下良好的印象。(3)要精心考虑访问场所和时机的选择
①一方面是为了营造良好的访问环境。理想的访问场所,既能减少或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十扰,又能促使对象触景生情,进入“角色”,打开心灵的闸门。
②一方面是为了新闻报道的需要。恰当的访问场所和时机,不仅本身就具有新闻价值,而且能显现精彩的现场情景,这都是新闻采写所需要的好材料。
营造融洽的访问气氛本身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在具体的采访工作中,需要记者有良好的沟通意识和反思意识,不断在实践中积累采访经验,提高采访技巧,与采访对象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2. 你如何看待新闻报道策划的第二类分类?
【答案】(1)新闻报道策划的第二类分类,是指报道题材价值呈隐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又称“新闻事实、事件、本源策划”或“策划性新闻’夕,即它是在新闻事实(事件)发生之前或事实(事件)价值呈隐性状态之际,由记者、编辑主动介入、设计并促成事实(事件)价值显露的策划行为。
(2)许多事实(事件)一时可能未必成为原型,但构成事实(事件)的元素是存在的,且呈分散、无序、无形状态。记者的职责是,根据议题设置理论,通过科学的采集手段,将事实(事件)从分散、无序、无形状态转换为集中、有序、有形状态,也即进行一场信息“碎片”的优化整合工程。应当说,这是信息时代记者负责任的标志,是思维、工作方式根本变革的标志。
(3)在当今时代,媒体面对的信息资源几乎是相同的,容易使媒体报道同质化现象突出。即使“独家新闻”较少,但可通过新闻策划,使媒体有自己的“独特报道”。
(4)我国学界和业界对该类策划持异议或反对意见者具多,但新闻传播实践告诉并呼吁人们:应当肯定,应当倡导。
3. 简述现场报道对记者的专业要求。
【答案】现场报道对记者的专业要求如下:
(1)较强的现场洞察力
现场报道中记者面对的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复杂情况,记者必须通过观察现场、了解现场、快速掌握情况,尽快做出判断,及时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或知情人,当机立断进行采访,迅速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点进行报道。
(2)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
现场报道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记者在现场的观察、描述、评论结合真实生动的现场音响、画面向受众传达相关信息,所以记者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现场报道的质量的好坏。
(3)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
现场报道中记者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未知和随时发生意想不到变化的新闻现场,记者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随时应对。
(4)过硬的新闻业务能力
现场报道要求记者应具备采、编、播合一的素质,在现场能看得透、写得精、说得出。
(5)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
广播电视现场报道是一项团体协作的工作,记者应树立群体观念,做好自己岗位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和其他工作人员紧密协作。
4. 资料积累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答案】资料积累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资料积累是记者发现新闻线索、判断新闻价值、深化新闻主题的重要依据。
新闻采访是一项涉及面十分广泛的工作,记者没有丰富的知识是很难胜任这一工作的。在众多的信息来源面前,需要记者去发现和判断什么东西是最有价值的,哪种角度的报道是最有新意的,这都需要记者有高度的新闻敏感的培养。而新闻敏感则来源于记者素质、眼光和知识的日积月累。
要提高记者的水平,积累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有了平时丰富的资料积累,遇到重大问题时,敏感的记者才会从珠丝马迹中嗅出新闻价值的味道。资料帮助记者发现事实的新闻价值,
资料的积累对深化报道的主题也极其重要。通过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记者才能在某一事件面前从容不迫,才能知道这种题材过去是怎样报道的? 现在又该如何报道才能更加全面和深入。带着这些问题去采访获得的背景有助于记者从新的角度去报道新闻,同时也有助于深化报道的卞题。
(2)资料积累是记者顺利开展采访,提高新闻写作质量,取得良好报道效果的有效方法。 记者要成功地进行采访,写出高质量的报道,采访前的资料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有人说:“采访前准备充分,等于完成采访工作的一半。”记者的接触面非常广,遇到的采访对象和话题都是形形色色的。记者不是全知全能,必然会有不知道或不了解的事情。因此,必须在采访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了解采访对象的情况、背景、喜好、性格以及新闻发生的环境、意义等,做到采访时心中有数。只有对所谈的事,谈话的对象有所了解,采访时跟不同的人谈话才谈得拢。否则记者提的间题不能一针见血,尽是不着边际的乱谈,采访对象就会渐渐失去谈话的兴趣,甚至对记者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影响采访的效果。因此,平时坚持小懈地资料积累能让记者丰富知识、拓宽视野,使记者在采访时游刃有余。
(3)资料积累是记者克服职业弱点,增长知识,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是提高业务水平的有益手段。
记者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可能遇到一些预料不到的事情。这些事是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如何对这些记者本人不熟悉的事物,进行真实深刻的报道,是每一位记者面临的难题。记者不可能是“万事通”,世界上的绝大多数领域仍是我们不熟悉甚至是一无所知的。但特殊的工作性质又要求每一位记者能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杂家”。
因此,要克服记者自身片面性和表面性的弱点,就必须随时注意资料的积累。资料的积累包括看得见的资料和看不见的资料。而看不见的资料积累则是知识的积累,是记者本身素质修养的提高。这种看不见的资料积累和看得见的资料积累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4)资料积累能帮助记者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写出创新性的新闻作品,增强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新闻记者的采访深度与报道深度,都与记者的思维相联系。如果一个记者总能用独到的眼光去看问题,那他必然能写出高质量的好文章。然而对于自己一无所知或闻所未闻的事,记者是很难进行创新性思维的。
一般而言,知识愈丰富,思路愈开阔,愈能睁大眼睛看清世界。反之,缺乏各种社会知识的积累,在采写的时候思维方式很容易单一、僵化,缺乏沉甸甸的资料积累,即使记者有再多的灵感也得不到发挥和充实。通常具有创造性、突破性的名记者都是既有广泛阅历又有创新思维的人。要作一名能够纵观全局又独具慧眼的优秀记者,必须善于学习和积累各种各样的资料,尤其是一些新的社会现象和科学发展状况的知识。只有在这一基础牢固的前提下,新闻记者才谈得上进行逆向、发散、统摄等抽象思维。而如果将两方面工作都做好了,记者必定能另辟一境,笔下生花了。
5. 简述观察的含义与特殊性。
【答案】(1)观察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