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之新闻采访方法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新闻报道策划的定义。

【答案】(1)策划的定义

策划是一种程序,在本质上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基本上所有的策划都是关于未来的事物的,即策划是针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作出当前的决策。换言之,策划是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衡度未来可采取的措施,作为目前决策之依据。

(2)新闻报道策划的定义

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传播工作人员对新闻传播活动及最佳效益的谋划。即这是一种把看似孤立发生的客观事物,看似彼此没有内在联系的事物,看似零碎与片断的事物,通过系统、思辨的手段及严密的设想和规划,从内涵上把它们联系、贯串成一体的活动过程。

2. 简述新闻线索的特点。

【答案】记者应当严格区别新闻事实(事件)与新闻线索的界限,这就需要从掌握新闻线索的特点入手。

(1)相比于新闻事实(事件),多数新闻线索显得较为简略,没有过程,更没有细节,基本上不可能做到新闻五要素俱全。实际上新闻线索是一个关于新闻事实(事件)的简单信号,记者必须在此基础上深入采访,才能使信息由零散变得完整,由简略变得详尽。当然,有时候新闻线索本身就己经比较详细,甚至还有细节,但这种J 清况是不多见的。将别人已经报道的新闻事实作为自己采访的线索,可能会出现上述情况。这样的线索一般来说已经有了一个采访的良好基础,会使采访进行得相对顺利。

(2)相比于新闻事实(事件),新闻线索往往是比较零碎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新闻线索才可能比较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在一个新闻事实(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件的结果与原因等,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然而,在记者进行深入的实地采访之前,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不过是一些“信息碎片”。它们有的很明确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就像钓鱼时漂在水面上的浮标,构成了新闻线索; 而有的却相当隐蔽,不费一定工夫无法将它挖掘出来。

(3)新闻线索稍纵即逝。与新闻事实(事件)一样,新闻线索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它往往在不经意间从人们身边消逝,且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极小。一个反应迟钝的记者,一个在思想上完全没有准备的记者,很有可能会屡屡失去抓住新闻线索的机会。

(4)新闻线索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新闻事实(事件)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但也有一定的偶然性,作为新闻事实(事件)信号的新闻线索的闪现当然更具有偶然性。新闻线索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出现,但当人们希望它出现时,它往往消失得无影无踪,它的出现似乎无规律

可循。

(5)新闻线索涉及较多的是表象,可能确有其事,也可能只是假象,或者是真假混杂。其可靠程度有待进一步证实。如果轻信新闻线索或者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就有可能导致假新闻。有时,随着采访的深入,新闻线索会得到不断修正。另外,对同一种信号,在不同的背景下可以有不同的解释。由于新闻线索是一种“信息的片断”,因此即使新闻线索是完全真实的,也应防止断章取义的情况发生。

3. 怎样培养和提高记者创新思维的能力?

【答案】创新思维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学习、积累和实践之中不断形成和培养的。

(1)学习对于创新非常重要

如果不学习,不了解政策和时局,采访中根本无法创新。最重要的学习,就是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它是记者正确展开采访活动的灯塔,也是记者创新思维活动的源泉和根据。只有熟悉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才能够准确地去认识和发现新事物,也才能从中选取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去进行报道。创新,也才有了前提和基础。

(2)积累对于采访中创新思维的运用,也很重要

没有积累,不解客观情况,手中没有生动的数据和资料,也就谈不上采访中创新。记者就是要养成勤奋积累的习惯,学习一些农民拣肥料积少成多的精神,使自己成为一名知识丰富、资料众多的人。这样,采访中创新也就更能得心应手了。

(3)实践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记者只有在不断实践、反复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增长聪明才智,增强新闻敏感,也才能在采访中更加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与习惯。从更广的意义上讲,实践对于提高记者总体采访能力、开扩记者眼界、结交更多朋友、总结出更多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成功地运用创新思维也有重要的意义。

4. 怎样理解增强新闻通俗化的时代意义?

【答案】看似枯燥乏味的新闻报道,若能设法运用妥帖的比喻和形象化、拟人化的描述,结合通俗化的解释,是能令广大受众接受并喜爱的。

(1)经济新闻通俗化

通俗是搞好经济报道最关键的一环,经济报道采访写作中的一个集中难点是:技术性术语多、数字多、专业性问题多,统称“三多”。记者采写时若是陷入这“三多”,经济报道就枯燥乏味,令人看(听)不懂,要使经济报道雅俗共赏,就必须通过形象比喻、解释说明、数字换算或穿插人物活动与具体场景将经济新闻报道通俗化。

(2)科技新闻通俗化

我国报纸近年来千人拥有量不断上升,但普及率在城乡之间差异很大。报纸在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中普及率较低,科技新闻的可读(听)性更可想而知。然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包括农民在内的中国广大受众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以及对科技报道的关

心程度日益高涨。因此,力求把科技新闻搞得通俗些,任重道远。

(3)当今新闻竞争中通俗化的重要意义

①新闻通俗化是吸引受众的基础

因为新闻的受众很广泛,其文化程度不一。采访时常会遇上诸如专用术语、技术名词、操作程序等难以弄懂的事物,若不加任何解释、说明,势必就晦涩难懂,报道就死板。责任性强和有经验的记者,总是通过仔细、反复地询问与观察,将这些事物弄懂弄透,然后深入浅出,用受众能够接受的语言叙述,新闻报道就通俗易懂。

②新闻通俗化是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和传媒竞争的热点

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化,选择性极强,他们更喜欢平和、亲切、自然的交流方式和传播方式,而且,读者阅读报纸,不是学文件,不是听报告,主要依靠兴趣爱好。因此,现在的新闻界倾向与读者进行朋友式的平等交流。通俗化的取向,是当前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事实上,已成为许多媒体的成功之道。

③新闻界的竞争演化为通俗化的竞争

怎样让新闻为更多读者看懂以扩大读者范围,是世界各国新闻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新闻学者就预言:21世纪最初几十年,国际新闻界千竞争、万竞争,最大的竞争莫过于通俗化竞争。我国读者、听众、观众文化平均程度较低,新闻通俗化的问题必须更应重视。

5. 事件通讯采写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案】根据事件通讯的特点,采写时当注意下述事项:

(1)典型性强,要精心选材

大千世界,每天发生的事件成千上万,若是全部拿来报道,一无必要,二无可能,这就需要选择,即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予以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事件及涉及的人物是否选择得具有典型性,关系着事件通讯的成败。

(2)突发性强,要闻风而动

有些新闻事件固然可以预测,因为事先有预谋、有预告或有预兆,但就大多数新闻事件而言,突发性强,难以预测,如龙卷风袭击、飞机失事等事件就很难预测,因此,记者在采写事件通讯时的快速工作作风,就显得特别重要。

(3)思想性强,要深入挖掘

事件通讯旨在揭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引出一定的经验和教训,思想性较强,因此,报道反对面面俱到,忌讳就事论事,得靠记者深入挖掘材料,然后提炼一个集中、深刻的主题统率全文。

事物往往充满矛盾,采访中记者若能抓住矛盾着力开掘,就能揭示事物的前因后果与本质,就能使通讯的主题思想得以集中、深刻地体现。另外,记者注意把单个事件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去写,着力反映事件的广度与深度,那么,事件通讯的主题也就能得以集中、深刻地开掘。

(4)具体性强,要破题细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