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采访方法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把开座谈会和个别访问结合起来?
【答案】座谈会,又名调查会,区别于个别访问。开座谈会是记者邀请一些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本着同一主题向参加座谈的人进行采访。相对个别访间而言,面对的是群体采访对象。要把开座谈会和个别访问结合起来主要包括:
(1)有些采访仟务,靠个别访问就能完成,不必开座谈会;
(2)有些采访任务,除个别访问外,还要开座谈会,把个别访问和开座谈会结合起来;
(3)有些采访任务,不需要个别访问,完全靠开座谈会来完成;
(4)有些不便扩散的问题,放在座谈会上去谈,就不合适,只能靠个别访问;
(5)有些问题,需要细谈,座谈会人多,每人发言的时间有限,只能靠个别访问;
(6)座谈会上谈得不清楚或不深的问题,可以通过个别访问来解决。
2. 采访突发事件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案】对突发事件的采访,应该把重点放在那些重大突发事件上。对记者的基本要求有:
(1)留心异常现象与先兆
突发事件虽然是突然发生的,但在事件发生之前,也不是毫无踪迹可寻的。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渐变到突变的过程。看不到这种变化,并不等于客观不存在,只是限于种种条件,人们没有认识到而己.记者由于广泛接触社会各界人士,见闻广,消息灵通,有可能做到把自己了解到的异常现象向有关部门反映,有助于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中。
(2)对突发事件严重程度等级的认定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指出:“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怎样认定突发事件的等级,自然是有关部门的事,但作为新闻记者,也应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报道中做到权衡轻重,掌握好度。
(3)有紧迫感
突发事件的采访,具有紧迫性,特别是那些严重危及社会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的事件,往往十万火急,要求记者有紧迫感,迅速奔赴事件发生的现场,突击进行采访。
(4)沉着应对稳而不乱
(5)既要勇于赴汤蹈火又要善于保护自己
由于多数突发事件具有破坏性,所以记者采访那些具有破坏性的突发事件,就要冒生命危险
(6)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几个具体问题
①关于采取如实公开报道方针的问题
就如实公开报道而言,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如实报道,二是公开报道。如实报道,即对灾情不夸大、不缩小,原原本本地报道。这样才能使人民了解实情,正确认识灾情。人民有知情权,媒体有责任满足人民的知情权。如实报道灾情,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使党和政府了解实情,作出正确决策,不致判断失误。公开报道,就是不要隐瞒。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在信息异常灵通的今天,要想隐瞒重大灾情,只能是痴人说梦,弄巧成拙。对灾情采取如实公开报道的方针,是唯物主义的态度,是不怯困难,勇于战胜灾难,充满自信的表现。既如实,又公开,二者缺一不可。
记者在报道灾情时,要警惕两种人:一种人“报喜不报忧”,有意缩小灾情,甚至隐瞒灾情,实际是想掩盖或减轻他们应承担的责任; 另一种人夸大灾情,谎报灾情,企图多捞救济。对这两种人,记者在报道时应有清醒的认识。
②关于从积极着眼报道灾情的问题
突发的严重自然灾害,如大地震、大洪水等,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都是很大的,这当然不是好事,但是要把坏事变成好事,从积极着眼报道灾情。即一方面要报道自然灾害的破坏情况; 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要报道党和政府怎样领导人民群众抗震救灾、战胜困难、恢复经济、重建家园的情况。
报道前者,是为了让人们认识灾害的严重性、破坏性,对灾害不掉以轻心; 报道后者,是为了鼓舞人民群众的斗志,树立和增强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创造未来美好的生活。从积极着眼进行报道的方针,是做矛盾转化的工作。
③关于连续报道的问题
不少突发事件是要持续一段时间的,因此,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进行连续报道,善始善终。
④关于“后来居上”的问题
对重大突发事件要快速反应,快速报道。争取不到第一,那就要有“后来居上”的思想,在报道的深度上做文章。
⑤关于精心策划的问题
对编辑部而言,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作为一次战役,还有一个在报道中如何精心策划,发挥记者集体力量,前后方密切合作的问题。
3. 资料积累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答案】资料积累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资料积累是记者发现新闻线索、判断新闻价值、深化新闻主题的重要依据。
新闻采访是一项涉及面十分广泛的工作,记者没有丰富的知识是很难胜任这一工作的。在众多的信息来源面前,需要记者去发现和判断什么东西是最有价值的,哪种角度的报道是最有新意的,这都需要记者有高度的新闻敏感的培养。而新闻敏感则来源于记者素质、眼光和知识的日积月累。
要提高记者的水平,积累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有了平时丰富的资料积累,遇到重大问题时,敏感的记者才会从珠丝马迹中嗅出新闻价值的味道。资料帮助记者发现事实的新闻价值,资料的积累对深化报道的主题也极其重要。通过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记者才能在某一事件面前从容不迫,才能知道这种题材过去是怎样报道的? 现在又该如何报道才能更加全面和深入。带着这些问题去采访获得的背景有助于记者从新的角度去报道新闻,同时也有助于深化报道的卞题。
(2)资料积累是记者顺利开展采访,提高新闻写作质量,取得良好报道效果的有效方法。 记者要成功地进行采访,写出高质量的报道,采访前的资料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有人说:“采访前准备充分,等于完成采访工作的一半。”记者的接触面非常广,遇到的采访对象和话题都是形形色色的。记者不是全知全能,必然会有不知道或不了解的事情。因此,必须在采访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了解采访对象的情况、背景、喜好、性格以及新闻发生的环境、意义等,做到采访时心中有数。只有对所谈的事,谈话的对象有所了解,采访时跟不同的人谈话才谈得拢。否则记者提的间题不能一针见血,尽是不着边际的乱谈,采访对象就会渐渐失去谈话的兴趣,甚至对记者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影响采访的效果。因此,平时坚持小懈地资料积累能让记者丰富知识、拓宽视野,使记者在采访时游刃有余。
(3)资料积累是记者克服职业弱点,增长知识,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是提高业务水平的有益手段。
记者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可能遇到一些预料不到的事情。这些事是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如何对这些记者本人不熟悉的事物,进行真实深刻的报道,是每一位记者面临的难题。记者不可能是“万事通”,世界上的绝大多数领域仍是我们不熟悉甚至是一无所知的。但特殊的工作性质又要求每一位记者能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杂家”。
因此,要克服记者自身片面性和表面性的弱点,就必须随时注意资料的积累。资料的积累包括看得见的资料和看不见的资料。而看不见的资料积累则是知识的积累,是记者本身素质修养的提高。这种看不见的资料积累和看得见的资料积累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4)资料积累能帮助记者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写出创新性的新闻作品,增强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新闻记者的采访深度与报道深度,都与记者的思维相联系。如果一个记者总能用独到的眼光去看问题,那他必然能写出高质量的好文章。然而对于自己一无所知或闻所未闻的事,记者是很难进行创新性思维的。
一般而言,知识愈丰富,思路愈开阔,愈能睁大眼睛看清世界。反之,缺乏各种社会知识的积累,在采写的时候思维方式很容易单一、僵化,缺乏沉甸甸的资料积累,即使记者有再多的灵感也得不到发挥和充实。通常具有创造性、突破性的名记者都是既有广泛阅历又有创新思维的人。要作一名能够纵观全局又独具慧眼的优秀记者,必须善于学习和积累各种各样的资料,尤其是一些新的社会现象和科学发展状况的知识。只有在这一基础牢固的前提下,新闻记者才谈得上进行逆向、发散、统摄等抽象思维。而如果将两方面工作都做好了,记者必定能另辟一境,笔下生花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