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浙江工商大学组织行为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凝聚力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凝聚力是指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没有凝聚力,一群人不能被称为一个群体。

(1)影响群体的凝聚力的因素

①态度和日标的一致性

当群体成员拥有相似的态度时,他们愿意在一起。同样,个体往往被一个与自己具有相似日的的群体所吸引。

②外部的威胁

外部威胁的存在可以增加群体凝聚力,因为这时群体成员不得不同舟共济、相依为命。与外界的竞争可以导致凝聚力增强,而群体内成员的竞争将导致凝聚力下降。

③群体规模

小群体比大群体有更高的凝聚力,因为小群体为成员们提供了更多的相互交往的机会。群体越大,异质越多,态度和价值观差异也增大,所以大群体凝聚力低。另外,在大群体中,需要更多硬性的工作标准,这也影响了群体成员之间形成自然的、非正式的关系和交往。

④奖酬体制

以群体为单位的奖酬比起以个人为单位的奖酬,会导致更高的凝聚力。以群体为单位的奖励制度可以使成员们意识到他们的命运连在一起,因此增加合作精神。相反,鼓励群体成员之间竞争的奖励制度将削弱群体凝聚力。

⑤班组的组合

以人际吸引、价值观和目标的一致为基础组成的班组有较高的凝聚力。

⑥与外界的关系

一般来说,与外界隔离的群体有更高的凝聚力。这些群体往往认为自己与众不同、独一无二。隔离也使得群体成员产生同命运感以及共同抵御外界威胁的需要。

⑦群体的绩效

一个成功的群体更容易发展凝聚力。成功使得成员产生优越感,彼此增进好感。而失败则往往使成员们互相埋怨,把别人当替罪羊,这种冲突将减弱凝聚力,甚至导致群体瓦解。

⑧领导作风

领导者的民主作风可以充分地激发起群体成员的主动精神与创造性,在民主的气氛下,领导者有意识地创造优秀的群体规范,这样可以大大地增强群体凝聚力。此外,不同的信息交流方式,群体成员的不同个性特征、兴趣和思想水平等,都会影响群体的凝聚力。

(2)凝聚力的作用

①满意度

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比低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可以得到更大的满足。他们认为作为群体的一员很值得,也很愿意参加群体的活动,并忠诚于群体。凝聚力也使得成员们更加遵守群体规范。 ②沟通

高凝聚力群体中的成员比低凝聚力群体中的成员沟通的机会要多得多。因为凝聚力高的群体成员间往往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互相之间愿意交流,因此有更多的沟通机会。这样的沟通又反过来加深了相互关系和了解的程度,促进了凝聚力的增加。

③生产率

决定凝聚力对生产率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群体的目标与组织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二者相一致,则高凝聚力群体会做出高绩效; 如果二者相违背,则高凝聚力群体会做出低绩效。总的来说,高凝聚力群体比低凝聚力群体更倾向于维护他们的目标。

④群体意识

凝聚力高的群体容易形成群体意识。在凝聚力过强的群体中,是不能容忍异议的。对这样的群体来说,最有价值的是大家一致,而不是做出高绩效。群体意识的另一个表现为高凝聚力群体成员一致对外。凝聚力使得群体成员产生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导致成员们对外界的敌视和排斥。

2. 如何正确运用群体压力?

【答案】(1)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有时这种压力非常大,会迫使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社会心理学中把它叫做“顺从”或“从众”。群体施加压力的方式有四种:理智讨论、怀柔政策、铁腕政策和开除政策。正确运用群体压力,可以更好地发挥团体优势。

(2)群体压力影响社会从众行为,是一把双刃剑。正确运用群体压力,关键是管理好从众行为,趋利避害。

①把握引导和造成从众行为的技巧,不仅可以通过给予员工适当的压力,形成‘个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开拓进取的舆论氛围,而且可以树立典型的榜样人物,形成合力,同心协力为目标奋斗。 ②避免和消除消极从众,企业在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要创造一种宽松的气氛,淡化群体规范的作用; 员工要提高个人的认知能力,增强自信心; 领导者要在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敢于挺身而出。

(3)不能否认群体压力和顺从现象的存在,而且应当重视这一现象。一般来说,应避免采取群体压力的方式压制群体成员的独创精神,但也不能认为群体压力只有消极的作用,对于群体成员的不良行为给予适当的压力是必要的。

二、简答题

3. 组织行为学产生与发展中对人的看法有哪些变化?

【答案】随着组织行为学产生与发展,对人的看法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1)经济人,即理性经济人。这种观点最初是由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1776

年发表的最重要著作《国富论》中提出的。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私利,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2)社会人。这种观点认为,人最重视在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决定因素,物质利益只起次要作用。这种观点是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C.E. 梅奥提出的。他在总结霍桑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

(3)自我实现人。这种观点最早山美国心理学家A 马斯洛提出。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论中指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

(4)复杂人。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美国心理学家E.H. 沙因在其《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提出,这种理论认为,上述三种人性观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小能适用于一切人。因为人小仅各小相同,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时间、情境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人的需要和潜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地位的改变以及人际关系的变化而各不相同。因此,人是很复杂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这些对人的看法在内容上不断丰富,在理论上日益成熟,在方法上逐渐严密。

4. 简述群体动力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群体动力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他借用物理学中“磁场”的概念,提出了“场”理论,以说明群体中成员之间各种力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说明群体中个人的行为。

(1)研究个体行为

人的行为动向取决十内部力场与情景力场(即情景因素)的相互作用,即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中各种有关力量相互作用的函数,公式如下:

B=f(P , E )

式中:B 是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强度; P 是个人的内部动力、内部特征; E 是个体所处的群体环境。也就是说,群体中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强度取决于个人现存需要的紧张程度和情景力场的相互作用关系。

(2)研究群体行为

群体动力论研究群体的行为,即研究群体中支配行为的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与影响。1933年卢因将“场’,理论用于研究群体行为,提出了“群体动力’,的概念。“群体动力”,是指群体活动的动向,而研究“群体动力”就是要研究影响群体活动动向和效率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协调过程。群体行为同个人行为一样,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景力场的相互作用,公式如下:B=f(P , E )

式中:B 是群体行为的方向和强度,P 是群体的内部特征,E 是群体所处的环境。

卢因认为,人们结成的群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直处于不断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过程,即“准停滞平衡”。因此。群体的行为不等于群体中各个成员个人行为简单的算术和,它包含着集体智慧,因而可能会产生出新的行为形态。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是:总体不是部分的总和,因为各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总体可能大于或小于部分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