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专业综合测试之社会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基本归因错误

【答案】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个体在进行归因时,经常会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人所处情境的重要性的现象。产生基本错误归因的原因包括:①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所以更多地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对结果的影响;②因为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突出,所以人们把原因归因于行动者,而忽略其环境背景。基本归因错误有时还表现为行动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偏差,当人们评价他人时习惯于作内部归因,而对自己进行评价时,习惯作外部归因。

二、简答题

2. 情感理想主义者期待不变的、无条件的爱,你怎样理解这种人际交往取向?

【答案】情感理想助于者期待不变的、无条件的爱,这种人际交往取向违背了人际交往基本的交互原则和功力原则,同时也违背了客观事物动静之间的辩证关系。

(1)根据人际交往的交互原则,对于同自己交往的人,应首先接纳、肯定、支持、喜爱他们,不然,在人际关系上会困难重重,甚至被别人拒绝。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

(2)根据人际交往的功利原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虽然这种交换与市场上在买卖关系中发生的交换不完全一样,它不仅有物质品的交换,同时还包括非物质品,如情感、信息、服务等各方面的交换,但是,发生在人际交往当中的交换与发生在市场上的交换所遵循的原则都是一样的,也就是人们都希望交换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得大于或至少等于失,不值得的交换是没有理由去实施的,不值得的交互关系也没有理由去维持,不然就无法保持自己心理的平衡。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或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建立和保持;而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不值得,或失要大于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止。情感理想主义者强调无条件的爱,由于只是单方面的付出,违反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不可能维持很长时间。

(3)情感理想助于者期待不变的爱,世界万物都遵循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辩证关系。人际

之间的关系也同样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人们不可能有完全不变的爱,只是变化的程度不同而已。

因此,情感理想助于者期待不变的、无条件的爱,从人际交往的原则角度来看,这是不现实的。

3.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答案】攻击行为是指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它强调它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图,尽管这种行为伴随有意图。攻击行为可能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性情绪,比如愤怒。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有:

(1)温度

早在19世纪初,一些社会哲学家就发现天气变化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Baron 的研究发现犯罪与温度有关,发现其呈现出倒U 形曲线。

(2)兴奋转移

由于敌意性的侵犯行为总是伴随着情绪的激起,心理学家发现由于其他刺激所引发的生理上的激起,也会转移到侵犯性冲动之上。除了锻炼,大的噪声、暴力或淫秽电影等引起的激起都会増加人们的侵犯性。

(3)侵犯性线索

侵犯性的线索也会引发侵犯行为。Berkowitz 发现,情境中与侵犯相关的一些线索,如刀、枪、棍等器械往往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起因,他把这种现象称为武器效应。

(4)去个体化行为

①去个体化是由心理学家Zimbardo 和Festinger 等人提出来的。在群体中,个体的情绪会很快传给团体的其他成员,从而使得处在群众中的个人表现出一些独处时不敢表现的行为,群体中的个体有时候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使自身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甚至丧失,从而做出平时不敢做的反社会行为,并称之为去个体化。

(5)饮酒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酒精能使人变得易于被激怒及好斗,许多相关研究支持这种假设。过量饮酒的人易于被激怒,从而表现出高的侵犯倾向。

4. 服从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服从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合法权力

合法权力指社会赋予了卷入社会角色关系的一方更多的影响力,从而使另一方认为自己有服从的义务。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一个按整体功能要求组织起来的结构化实体。这一结构中的不同位置,也具有不同的影响力。占据社会结构特定位置的人,通过规范化的社会角色联系,就获得了指挥、命令某一部分人的合法权力。不仅稳定的社会角色关系使一部分人获得指挥另一部分人的合法权力而被指挥者有服从的义务,如老板与雇员、军官与士兵、上级与下级等。更重要的是,临时性的社会角色关系也使在社会结构上处于有利位置的人获得指挥别人的权力,而被指挥者有义务服从指挥。但是临时性的合法权力,是同特定的情境或领地相联系的,一旦脱离该领域,角色关系无效。

(2)责任转移

相关的研究表明,服从权威和责任转移是人们非常稳固的心理机制。如果人们服从权威的结

果是伤害到别人,他仍然倾向于服从权威的命令,是因为被试在行为归因上,将行为的责任转移给了权威,认为自己仅仅是权威人士的代理人,不对行为后果负有责任。在这种心态下,人们关心的是如何更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义务,而不关心行为的后果。实际上,这是一种放弃自己的独立判断、降低对自身行为控制的另一种自我意识水平下降的现象,与去个性化状态有共同的特点。在归因上,没有权威在场时人们更容易将行为责任归于本人,开始倾向于用独立的普遍道德原则评价自己,从而拒绝服从的人数显著增加。

5. 试述教育社会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答案】(1)20世纪30年代普莱西(S.L.Pressey )首先将社会心理学的内容引进教育心理学 ①教育心理学创始于19世纪80年代,以高尔顿的第一次心理测验和艾宾浩斯发表的关于记忆的研究为标志。

②20世纪早期,教育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桑代克。但桑代克及后来的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只考虑学生学习过程本身,不考虑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

③1908年,社会心理学诞生。1924年,F. 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得到学术界广泛承认,但仍未能在教育界引起重视。教育心理学家感兴趣的仍是教学方法、教育测量和评价。

④20世纪30年代,教育心理学开始关注社会因素。1933年普莱西首先在其《心理学与新教育》中列入“儿童与青少年的社会心理学”一章,第一次用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教育过程,但并没有得到重视。

(2)20世纪50年代社会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重视

①20世纪40年代,不少人批评教育心理学只研究个体心理,忽视了个体行为的社会方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对儿童发展的纵向研究结果促使许多教育心理学家研究社会心理及人格变量。

②20世纪50年代,教育中的社会心理因素已经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1950年,克隆巴赫(L.J.Cronbach )教育心理学文章的发表代表着运用社会心理学来研究教育问题的趋势。《教学群体动力学:教与学的社会心理学》

(1959)是第一部关于课堂学习的社会心理学专著。至此,教育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已经呼之欲出。

③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的升空引起美国教育界的震惊,于是人们放弃了社会心理学方面,回到原来对学习的实验研究中去。此后,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占据了统治地位。

④20世纪70年代,许多美国人认为50、60年代的教学改革失败了,于是对教育活动的一些社会性问题又重新重视起来。

(3)20世纪70年代教育社会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①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又重新回到重视教育过程中的社会性问题的路上,教育社会心理学再次崛起。与之相关的两个起促进作用的事件:①美国政府的反贫困运动;②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的研究。

②1969年,盖泽尔斯(J.W.Getzels )在第二版《社会心理学手册》中正式提出“教育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