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Z0204社会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从众
【答案】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如助人情境中跟随大家旁观,暴乱中跟随大家一起破坏等;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如顺应风俗,习惯,传统等等。
二、简答题
2. 简述对应推论理论。
【答案】对应推论理论是由琼斯和戴维斯在海德古典归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关于寻找行为结果与其意图、人格特质之间对应关系的一种归因理论。该理论认为外显的行为总受特定的意图支配,即总存在与特定行为相对应的行为意图。该理论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两个先决条件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先决条件基础上的,这是由行为者后果推测行为者属性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首先,行为者本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后果有所预见。即行为者预先对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是有所知觉的,否则,不会采取某种行为为实现自己的意图服务。其次,观察者对于行为者的能力、经验是有所了解的,否则,就无法对其行为后果进行推论。
(2)对应推论和对应链条
所谓对应推论,就是寻找或推测对应于行为后果的某种意图。对于行为后果与其意图之间对应关系的建立,琼斯和戴维斯创造性地用对应链条来加以表示。所谓链条,是指特定的意图或人格特征与特定行为后果之间的关系,即“属性一行为后果”关系。在说明为何引起某种行为时,若发现在行为者属性与行为后果之间有某种对应关系,那就是属性一行为后果链条,那么两者的对应程度就可以得到表示。对应程度的高低取决于行为者对其属性价值的评价与一般人对此属性价值评价的距离。距离越大,对应程度就越高,推论就越可靠。
(3)对应程度高低的测量
在对应推论理论中,最具特色的是关于对应程度高低的测量。对于这种对应程度高低的测量有两种尺度。它们既可以单独起作用又可以相互作用,从而对归因过程发生影响。
①第一种尺度是对属性价值评价高低的测量。对于属性评价的测定尺度,是由行为者选择特殊后果的数量行为构成的。琼斯和戴维斯等人采用分解行为后果的方法,将行为后果分为共同的和特殊的两种。共同后果表明一般人都具有的意图,特殊后果才代表了行为者的具体的深层的意图。找出共同后果是对意图的最初推论,特殊后果才是对应度最高的对应点,是推论的主要依据。特殊后果选择得越多,就越能代表行为者的意图,因而,推论的可靠性也就越大。
②第二种尺度是对行为后果期待程度的测量。在一般人看来,行为后果有理想的、期待中的,也有不理想的、不予期待的。因此,观察者在对行为后果进行推论时,还要把一般人看来是理想的、希望出现的期待性行为后果与不理想的、不希望出现的非期待性行为后果区分开来。若行为者不考虑一般人对行为后果是否满意,能否预期实现而坚持不懈地做某事,并且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不断努力,就可表明行为者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因而可把这种不怕承受痛苦的行为归属于
行为者的人格属性。在行为中,包含的不理想后果越多,推论的对应度就越高,归因也就越可靠。
3. 请举出一些事例,说明态度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答案】态度(attitude )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与作用。
(1)态度影响社会性判断。人们对维护自身立场所持的态度会造成认知判断上的偏差。例如,在观看我们所在的大学和其他大学两校队足球赛时,总感觉其他大学球队犯规次数比裁判实际上指出的要多,这就是维护自己学校荣誉的立场和期望本校球队获胜的积极态度造成认知判断上的偏差的例证。
(2)态度影响耐力。当对所属群体的效忠态度被激起时,人会表现出巨大能量与挫折耐力。例如,历史上许多爱国者与革命者之所以能表现出惊人的毅力与不怕牺牲的精神,都是和他们具有崇高信念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效忠态度分不开的。
(3)态度影响学习效果。例如,许多学生了解了学习的意义,对学习活动怀有兴趣,于是对学习采取认真、积极的态度,最终会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学习材料。否则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4)态度影响工作效率。例如,人们对工作若感到比较满意,形成了积极的工作态度,则一般会提高工作效率。而对目前工作不满意的员工,由于其它动机(如为了维持生计、受人尊重或自我表现等)的支配,往往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对工作的态度与生产效率之间并无必然的相关;但如果整个群体都较了解工作的意义,对工作有积极的态度,比持有消极态度的群体会有更高的效率。
4. 社会助长作用除即时行为效应之外,还可能对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人由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大量研究表明,社会助长作用广泛存在,不仅可以引起人们行为数量上的增加,还可以提高有些工作中的行为质量。社会助长作用不仅具有即时行为效应,还会对个体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结伴效应、观众效应、竞赛效应。
(1)结伴效应。个体因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产生了效率提高的现象,从而使得个体渴望自己纳入到某团体中。
(2)观众效应。观众效应是指当他人在场旁观时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个体会因他人在场而消除单调疲劳,努力表现自我,满足心理需要。
(3)竞赛效应。社会助长产生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唤起行为内驱力,主要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因此,社会助长作用会激发个体的
竞争意识。
5. 试论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
【答案】合作与竞争既对立又统一,这种辩证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竞争与合作不能同时并存在同一主体的选择中。针对某一利益目标,不同的主体选择了竞争的方式达成目标就不可能同时又选择合作的方式来达成目标。
(2)竞争与合作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竞争中包含合作,合作中也包含着竞争。人类永远不可能看到只有竞争没有合作或者只有合作没有竞争的那种局面,特别是在当今时代,二者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表现得更加普遍更加明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已经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主要途径。竞争的成败往往意味着自身的价值是否能够被社会所认可,因而竞争变得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激烈。同时,人们从激烈的竞争中也学会了如何去更好地合作。在竞争中学会必要的合作则可以保证彼此得到更多的利益,越是善于在竞争中合作则竞争力越强。竞争与合作永远不能相互孤立的存在。离开竞争,合作是无力的;脱离合作,竞争是无序的。
(3)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要敢于竞争,积极合作。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是人们应当取得的价值选择和共识。因此,无论是个人关系还是群体或国家之间的关系,合作是暂时的,相对的,而竞争是长远的,绝对的。人类在合作中发展,也在竞争中长大。无论个人、群体,或者一个国家,失去了竞争能力是不可设想的。无论一个人是否愿意,他所面临的将首先是人们竞争的准备状态。人可能会为暂时的利益而考虑合作,但有更多、更稳定的理由在促使人们竞争。
总之,合作与竞争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竞争存在于合作之中,合作以竞争为前提。没有合作的竞争是软弱无力的或是破坏性的;而没有竞争激励的合作,是没有活力和生命力的。不能重竞争而轻合作,也不能重合作而排斥竞争。
6. 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认同于某些群体的原因。
【答案】个体(individual )亦即个人,指具有人的普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以独特方式行动的单个的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1)个体离开群体,就失去了与大社会联系的结点,心理活动与行为就失去了直接的参照,就不能获得不断的社会支持与社会比较反馈,因而自我意识就失去了基点。个体一旦组成群体,就有了不能简单由个体来解释的新的特征。个人组成群体后出现的群体影响、群体心理气氛、士气、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等现象,都是个体所没有的。
(2)群体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个体的特征与状态也会直接影响到群体的状况与特点。群体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个人的特征还可能影响整个群体的走向。
总之,对于个体而言,群体是其直接的社会现实和联系宏观社会的中介,大社会对于个体的作用,往往需要通过群体实现。而个体对于大社会的反馈和影响作用,通常也需要借助群体来实现。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