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3601社会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非对称性社会互动

【答案】非对称性社会互动是相对于对称性社会互动而言的一种沟通和互动形式。在这种互动中,互动双方的地位、作用等不对等。其三种主要形式为:暗示、模仿与感染。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接受到的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依此而作出行为反应的过程。模仿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作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感染实质上是情绪的传递交流,因此相似性就成为感染的基本条件,这也是感染者的心理基础。

因为在这些互动形式中,互动双方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所以才有了暗示者与被暗示者、模仿者与被模仿者、感染者与被感染者之分。

二、简答题

2. 过度理由效应为什么可以有效地引发人们的行为变化?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领域能够有效地利用这种心理作用?

【答案】过度理由效应指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

根据认识不协调理论,如果人们一种行为本来有充分的内在理由,则人们对于行为与其理由的认知是协调的。

但此时如果以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刺激给人们的行为额外増加另外的“过度”理由,那么人们对于自己行为的解释,会转向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外部理由,而减少或放弃用原有的内在理由。如果外在理由不复存在,则人们的行为就失去了理由,从而倾向于终止这种行为。这就是过度理由效应。

3. 为什么说人在实现沟通的同时也实现相互影响的过程?

【答案】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协调操作的动态过程。在双方都创造意义时,人际互动才可能实现。单方面传递信息与其说是沟通,不如说是传播或信息传递。有效沟通需要沟通双方的合作互动。之所以说人在实现沟通的同时也实现相互影响的过程,主要是因为:

(1)在人际沟通中,沟通双方都有各自的动机、目的和立场,都设想和判定自己发出的信息会得到什么样的回答。因此,沟通的双方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沟通过程中发生的不是简单的信息运动,而是信息的积极交流和理解。

(2)人际沟通借助言语和非言语两类符号,这两类符号往往被同时使用。二者可能一致,也可能矛盾。

(3)人际沟通是一种动态系统,沟通的双方都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刺激与反应互为因果,如乙的言语是对甲的言语的反应,同时也是对甲的刺激。

(4)在人际沟通中,沟通的双方应有统一的或近似的编码系统和译码系统。这不仅指双方应有相同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而且要对语义有相同的理解。语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沟通情境和社会背景。沟通场合以及沟通者的社会、政治、宗教、职业和地位等的差异都会对语义的理解产生影响。

4. 你怎样理解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深度之间的联系?赢得别人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答案】(1)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深度之间的联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的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人们对一个人的接纳性和信任感越来越高,人们也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我,同时人们也要求别人越来越多地暴露他们自己。人们对于陌生人,对熟人和亲密朋友,在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上是明显不同。对于陌生的人,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都极为有限,交流只涉及非亲密性的话题。对于熟悉的人,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会増加,但只在小范围内涉及亲密话题。而对于亲密朋友,交流最为广泛充分,所涉及的亲密话题和非亲密话题都很广泛。但是对于任何人,无论关系多么亲密,人们都有不愿意暴露的领域。

(2)赢得别人需要的基本条件

①要想赢得别人需要,首先自己须给予别人需要。在人际交往中,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必须首先遵循交互原则。对于同自己发生交往的人,应首先接纳、肯定、支持、喜爱他们,保持在人际关系的主动地位。否则,在人际交往中会感到困难重重,甚至被别人拒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

②人际关系的交互原则强调人际交往行为倾向的相互对应。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时候不仅需要倾向的相互一致,而且还需要保持交换的对等。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为了赢得别人需要,需要自己付出。

5. 社会化过程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攻击行为?

【答案】攻击行为是指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下是否表现攻击行为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个体愤怒程度、个体表达愤怒的倾向以及个体是否为了他人才表现攻击行为(工具性攻击)。由此,减少攻击行为的方法包括下面几种:

(1)利用惩罚减少攻击行为

惩罚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尤其当涉及攻击的时候。一方面,人们可能会认为对一项攻击行为进行惩罚,能够减少它发生的频率;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既然惩罚本身往往采用攻击形式,那么惩罚者实际上是在对他们想要压制的人示范攻击行为,这将会引发被处罚者的模仿行为。对孩子们而言,这种观点尤为正确。而对攻击行为的实验室研究发现,惩罚实际上只能起到一种威慑作用,这种作用只有在以下两个理想条件下才会成立:一是惩罚是迅速的,它必须在攻击发生之后马上发挥作用;二是惩罚是不可避免的。现实生活中,这种理想条件很难存在。而且最近的心

理学研究表明,惩罚只能抑制人们明显的攻击行为,但同时可能导致更多隐蔽性的攻击行为,而后者的危害性更大。惩罚对于那些不足攻击型的人,即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人有效;但对于那些过分攻击型的人,即那些平常把自己隐藏得很好,一旦犯罪,就是罪大恶极的人作用不大。

(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攻击行为

由于攻击行为与挫折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通过降低挫折来减少攻击行为也是一个较好的方式。

①在生活中人们应该常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成为他人的挫折制造者。

②要学习对自己的攻击行为加以抑制或控制,可以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立场出发,看看自己的行为到底会给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危害。体验一下他人的痛苦,并通过自我意识反省自己,都能够有效地减少自己的攻击行为。

③挫折制造者为其行为负责,通过向他人道歉,并且表示同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来减少攻击行为。

(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

①人们经常受挫折或烦扰,但由于对方太强大等许多原因而不能加以报复,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可能以其他方式对另一目标表现出攻击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攻击转移或替代性攻击。

②替代性攻击的基本原则是:目标对象与挫折来源越相似,个体对该目标对象的攻击性冲动越强烈。有时候人们也使用宣泄的方法来减少自己进一步的攻击行为。

(4)示范非攻击行为

让孩子们观看非攻击行为楷模——让他们接触到那些被激怒时,能自制、理性和以令人佩服的方式表达自己感受的人,孩子们表现攻击行为的频率,比起那些没有接触非攻击行为楷模的儿童要低得多。

(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①Toch (1980)发现在社会生活中,那些最喜欢用暴力来解决人际问题的人,往往是那些缺乏适当社会技巧的人。

②减少暴力的方法之一就是,教人们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愤怒与批评,如何在冲突时学会协调与妥协,以及如何对别人的需求更敏感地做出反应。

6. 社会知觉中的主要偏差有哪些?

【答案】由于知觉对象的复杂性、知觉者的主观性以及知觉者加工信息能力的有限性等因素,人们会产生偏差。偏差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知觉偏差除了首因效应、近因效应、信念固着偏见、负向效果、刻板印象之外,还有:

(1)晕轮效应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一定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消极品质的晕轮效应称为扫帚星效应(forked-tail effect)。

(2)积极性偏差

,也称“宽大效应”(leniency effect),是指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积极性偏差(positivity bi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