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财经大学财政学之财政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税收的基本特征。

【答案】税收的基本特征包括三个方面,即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这“三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基本特征,不同时具备“三性”的财政收入就不称其为税收。

(1)税收的强制性。它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2)税收的无偿性。它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3)税收的固定性。它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税率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2. 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案】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市场失灵为政府介入或干预提供了必要和合理的依据。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垄断。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问题,这时就会形成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竞争性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求有充分的信息,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的条件下,信息构成商品生产、消费和营销的最敏感的神经系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其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外部效应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一,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 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市场经济的第一道分配是要素分配,个人收入取决于劳动投入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投入资本的多少,即承认个人天赋、受教育的程度以及私人财产所有权,因而必然形成收入

差距,而且差距会越来越大。

(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求大于供,物价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 供大于求,压缩生产,会导致失业率上升,这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3. 简述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的关系。

【答案】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的关系如下:

(1)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平衡研究财政平衡,就财政本身研究财政平衡难以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

(2)财政平衡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一种手段。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目标是社会总供求的大体平衡,财政平衡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局部平衡。因而对社会总供求平衡而言,财政平衡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3)财政平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国民收入决定因素中的消费、储蓄、投资以及进出口属于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是通过市场实现的,而财政收支属于政府行为,因而财政收支平衡是掌握在政府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财政平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间接调节社会总供给。

4. 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存在的必要性。

【答案】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失灵为公共财政的存在提供了必要和合理的依据。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有时也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即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垄断,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

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竞争性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求有充分的信息,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的条件下,信息构成商品生产、消费和营销的最敏感的神经系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 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是“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竟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

(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求大于供,物价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 供大于求,压缩生产,会导致失业率上升,这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公共财政这只“看得见的手”互为补充,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收入分配公平、经济稳定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经济稳定增长,即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来讲,市场和政府公共财政,二者缺一不可。

5. 什么叫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答案】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依据客观经济规律,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称。

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1)财政政策主体。财政政策主体是指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2)财政政策目标。财政政策目标是指通过财政政策的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是财政政策的核心,在财政政策体系中具有决定意义。当前,我国财政政策目标主要有以下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收入公平分配。

(3)财政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工具是政府所选择的用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各种手段。一定的财政政策工具构成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它必须是为实现政策目标所需要的,可以影响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而且能够为政府直接控制。财政政策工具一般可分为三大类: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国家预算。财政收入包括税收和国债。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支付。

对于财政政策目标来说,各种财政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各种政策工具之间可能产生相互冲突,从而抵消财政政策的效果。

6. 试述我国财政补贴的调整与改革。

【答案】调整和改革财政补贴的基本思路是,根据WTO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和《中国加入WTO 工作组报告书》中承诺的要求,首先是要取消不符合WTO 规则的补贴,同时要用足用好WTO 规则允许的补贴,做到既符合WTO 要求,避免引起对我国产品出口形成诉讼,又要提高财政补贴的使用效率,支持我国经济的稳定、和谐和快速发展。

(1)取消不符合WTO 规则的补贴

①取消针对出口的各种财政补贴。首先是取消针对出口的直接补贴,主要指政府根据企业的出口收汇实绩给予补贴、贴息和奖励,如对一般贸易出口500

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收汇每美元贴息

元人民币等政策。其次是取消针对出口的间接补贴,主要指根据企业的出口情况,减免部分或全部企业所得税支持出口而形成的各种间接补贴。

②取消我国曾存在的采用税收手段支持国产品替代进口的补贴,包括减免企业所得税、固定资产投入所纳税额进行更多抵扣、对此类设备投入的增值税予以全额抵扣和加速固定资产折旧等形式的补贴,要在过渡期内全部取消。

③取消对农产品出口的补贴,包括价格补贴、实物补贴,以及对出口产品加工、仓储和运输的补贴。

(2)合理利用可诉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