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大学0204财政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经济效应。

【答案】(1)财政赤字货币化极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通过货币创造为财政赤字融资会直接增加基础货币量,进而按照货币乘数作用扩大货币供应量,因而通过货币创造为财政赤字融资,是增加的新需求叠加在原有需求之上,对总需求具有较强的扩张作用,极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2)具体分析

但是否现实地导致通货膨胀,还需要进行具体分析,有以下三种情况需要考虑。

①一次性增加货币供给

通货膨胀可定义为物价总水平的全面持续地上涨过程。只有财政赤字在一段时间里持续地存在,而且通过赤字货币化持续地为财政赤字融资,才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因此,为弥补暂时性的财政赤字而一次性增加的货币供给,只能引起物价水平的一次性上升,而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②货币供应量实际减少

一般只有货币供应超过货币需求时才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不仅取决于基础货币量的变化,还取决于通过商业银行发生的货币乘数的变化。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乘以货币乘数,即:

M=Bm

式中,M 为货币供应量,B 为基础货币量,m 为货币乘数。政府通过货币创造弥补财政赤字只能影响基础货币量,对整个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还要看货币乘数的变化。

如果政府通过货币创造弥补财政赤字增加了基础货币,但同时由于种种原因,货币乘数降低,而且货币乘数降低的幅度等于基础货币增加的幅度,那么货币供应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可能减少。如果这种情况发生,政府弥补财政赤字而增加基础货币量就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③货币供应和货币需求的增加幅度相同

尽管货币供应量增加,但货币需求也在增加,而且货币需求增加的幅度等于或超过货币供应的增加幅度,那么也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2. 简述世界各国工商税制改革的实践和趋势。

【答案】(1)降低税率、拓宽税基、减少税率档次,是世界各国特别是以所得为主体的发达国家所得税制改革的普遍做法。

①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降低,主要表现为最高边际税率的降低。个人所得税税基的拓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延拓宽,即扩大征税范围; 二是内涵拓宽,即减少优惠措施。

在降低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和拓宽税基的同时,许多国家还调整了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减少了税率的档次。降低边际税率并不能减少个人所得税的累进档次,也不能达到简化税制的目的。

②公司所得税

公司所得税的税基主要靠内涵拓宽,如澳大利亚、德国、爱尔兰、美国等限制或取消了各种刺激计划,其中包括适用于特定地区或部门的刺激计划、投资抵免、财产相关税收庇护,税收上的折旧更加贴近经济折旧。

③个人所得税与公司所得税一体化

对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双重征收容易导致重复征税的问题,在实践中,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是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部分一体化。在该制度下,可以在公司层次上或在个人层次上减除对股息的双重征税。

在公司层次上,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a. 股息扣除制。这种方法允许公司从其应税所得中扣除全部或部分己支付的股息,仅对剩下的所得征收公司所得税。

b. 分税率制。这种方法对作为股息分配的利润按低税率课征,而对保留收益或未分配利润课以高税率。

在个人层次上,可以采用三种方法:

a. 归属制,个人可以从其股息所得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额中扣除公司对该股息已缴纳的全部或部分税额。

b. 股息免税制,在分配之前,公司来源所得按公司税率征税; 分配时的股息全部课征和全部免征个人所得税,而个人所得税对股息所得按比较优惠的低税率课征,但该税率通常是单一税率。

c. 税收抵免制。基本方法与税收支出中的抵免法相同等。

(2)一般消费税:普遍开征增值税、提高标准税率、制定标准化的增值税。

进入21世纪以后,增值税标准化改革成为税制改革实践的热点问题。进一步的改革将主要解决标准化增值税中的三个问题:

①增值税由选择性征收向普遍征收转变,现行增值税一般普遍存在减免税优惠,同时对一些行业还没有实行增值税,与普遍征收原则存有差距。

②采用最合适的税率,标准的增值税模式是“消费型”、目的地征税、扣税法和三档税率。 ③实现增值税的协调统一,所有这些都将是增值税标准化改革实践的新趋势。

(3)开征“绿色税收”,重视税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绿色税收”主要是对破坏环境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征税,提高以上应税行为的成本,达到限制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发达国家除开征上述环保税以外,还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对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和使用,鼓励对环保的投资,鼓励环保产品的生产、使用,鼓励环保行为,等等。

由于环境问题往往是跨地域的,除个别大国可以单独采取行动外,多数国家需要联合行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绿色税收”将是世界各国税制改革的重

点,也将是我国下一步税制改革的重点。

3. 试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答案】(1)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涵

公共选择理论就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和分析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问题的一种理论,其主要贡献在于:证明了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转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同时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限度或局限以及“政府失败”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并寻求政府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和制约体系。

公共选择指的是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公共选择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过程。公共选择有着不同的方面,要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与行政和司法三个阶段。

(2)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公共选择理论对于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协调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关系,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避免政府干预的失效,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①对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政府干预的限度、范围和内容。基本思路应是:政府干预是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而不是取代市场机制,特别是要避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手段来管理市场经济。

②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按公共选择理论的思路,经济过程与政治过程是相互联结的,二者的改革进程要相互协调,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将制约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财政体制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政治及行政体制的改革,是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的重要前提。

③对实现公共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公共选择理论强调立宪改革,注重宪法、法律、规则的建设尤其是公共决策规则的改革。在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必须加强法制建设,特别是注意公共决策的法制化,将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优化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系统,完善决策体制和决策规则,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质量。

④对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视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具有借鉴意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政府工作人员应是人民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也不应回避或忽视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自身的利益追求,应该承认其合理的自利动机,把理想与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可调动其积极性,抑制寻租及腐败。

4. 简述你对税收效率的理解。

【答案】税收不仅应是公平的,而且应是有效率的。征税必须考虑效率的要求。这里的效率包括两层意义:

①指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即较少的征收费用、便利的征收方法等。征税过程本身必须有效

率,必须以尽可能少的征收费用获得尽可能多的税收收入,征收费用与税收收入的比值越小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