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财政学(跨学科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答案】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是通过税收的收入效应和税收的替代效应来表现的。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是指征税后减少了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促使其为维持既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而减少或放弃闲暇,增加工作时间。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征税使劳动和闲暇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劳动收入下降,闲暇的相对价格降低,促使人们选择闲暇以替代工作。

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征税对劳动供给主要是激励作用,它促使人们增加工作; 如果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征税对劳动供给就会形成超额负担,人们可能会选择闲暇替代劳动。

在各税种中,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较大,在个人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收入,且工资水平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征收个人所得税通过对人们实际收入的影响,从而改变人们对工作和闲暇的选择。以简单比例所得税为例加以说明,如图所示。

图 比例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效应

在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条件下,个人的收入线是DZ ,其斜率是由放弃1小时的闲暇而增加的净收入决定的,即所谓净工资率(以IV 表示),假定它是既定的。数量Z 是个人所能占有的最大的闲暇量,即完全不工作,也就没有任何收入。在这个无差别曲线中,个人的最大化效用点是无差别曲线与收入线的相切点该点所决定的闲暇时间是OA 单位。既然工作就等于没有闲

新的收入线与新的无差别曲线相交暇,这表明劳动供给的数量等于AZ 。假定对全部劳动所得征收比例所得税,税率为t ,工资率固定为W 。因征税收入线向内转移到CZ ,其斜率为于点,该点所决定的工作时间为ZB ; 与

税收对劳动的替代效应可用图中的

差别曲线点相比,BA (即ZB-ZA ),这是征收比例所得税的总效应。 点来说明。该点是平行于收入线CZ 的新收入线与原无的相切点。由于闲暇价格已经下降了,个人会享用更多的闲暇时间。从图可以看出,点表明劳动供给增加了,增加的数量为多出的闲暇时间或劳动供给减少的数量为AF ,这就是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税收对劳动供

给的收入效应指的是,政府征税会直接减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促使纳税人为维持既定的收入水平而增加工作时间,减少闲暇时间。它表明只是减少了个人收入,而并未改变闲暇与劳动的相对价格。由于说的是效用降低,也可以说无差别曲线向下平行移至即从点移至点。可见,收入效应使闲暇减少或劳动供给增加的数量为FB 。

由此可见,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呈反方向运动,前者刺激人们更加努力下作,后者促使人们减少劳动供给; 个人工作时间是减少还是增加,最终取决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对比。

2. 试分析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答案】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税收归宿一般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税负转嫁往往不是一次性的,也并不是无穷尽的,总存在一个不可能再转嫁而要自己负担税款的阶层,如消费者,这一阶层即为税收归宿。

税负转嫁的基本条件是商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自由浮动。在价格可以自由浮动的前提下,税负转嫁的程度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常因供求弹性的大小、税种的不同、课税标准不同、课税范围的宽窄以及企业所处行业地位等不同而各异,但是也存在一般性的规律。

(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税负转嫁的最主要的方式是变动商品的价格,因而,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比较容易转嫁是明显的; 而与商品及商品价格关系不密切或距离较远的所得课税往往难以转嫁。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小易转嫁。社会中大量的商品生产和销售都处于竞争状态,商品价格的确定最终取决于供求关系,而税负转嫁自然与供求弹性有关。当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税负容易转嫁; 当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时,税负转嫁困难。

(3)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商品难以转嫁。税负转嫁必然引致商品价格的上升,若有另外的商品可以替代加价的商品,消费者往往会取而代之,从而使税负转嫁失效。但若一种税收课税范围很广,甚至波及同类商品的全部,消费者无法找到价格不变的代用品时,只好承受税负转嫁的损失。

(4)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因为垄断性商品在较大的市场范围内具有独占性,生产者和经营者基本上掌握价格的控制权,提价转嫁税负的能力强。竞争性商品要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调整价格,提价转嫁税负的能力较弱。

(5)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从量课税是按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积、面积、体积征税,税额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购买者对提价转嫁比较敏感,纳税人担心转嫁税负得少失多。从价课税条件下,价格随税负转嫁而上升,购买者不易察觉,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转嫁税负。

3. 财政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答案】财政政策的目标是指通过财政政策的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是财政政策的核心,在财政政策体系中具有决定意义。财政政策是多元的,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状况的改变而不断进行选择和确定的。当前,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财政的基本特点,我国财政政策目标主要有以下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公平分配。

(1)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是指那些适龄的并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按照市场的一般工资率水平而受到雇用或得到工作。但是,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没有失业,而是把失业率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当实际失业率超出该标准时,就采取各种手段,予以调节,增加就业机会,以保持社会经济经常处于稳定状态。

(2)物价稳定。经济稳定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物价稳定。物价稳定并不是冻结物价,而是把物价总水平的波动约束在经济稳定发展可容纳的空间,也就是避免过度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3)稳定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商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财政政策是以持续的、稳定的、适度的经济增长为目标,不以最大限度的经济增长为目标,因为经济增长过高,超出国力,会引起物价上涨,政府为控制通货膨胀,被迫提高利率,紧缩通货,又会影响投资,造成国民经济大起大落。

(4)收入公平分配。收入公平分配是指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均等化程度的提高,即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收入分配不公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普遍现象。但是,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会使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因此政府有责任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财政政策目标在导向上是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使收入分配既要有利于充分调动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又要防止贫富过分悬殊。合理确定纳税人税收负担,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关键。

以上各项目标构成了财政政策目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项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财政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在实现某一目标的过程中,往往不可兼得,这正是财政政策实施的难点所在。一般而言,在实施财政政策时,解决目标之fpJ 矛盾冲突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侧重于统筹兼顾,力求协调; 二是侧重于某一方面的目标,根据经济环境的需要而突出重点。

4. 简述我国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答案】预算管理体制的分税制改革是在1994年与工商税制改革同时并行的,两项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进一步理顺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的职能,增强了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既要考虑地方利益,调动地方发展经济、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又要适当增加中央财力,增强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2)合理调节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既要有利于经济发达地区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又要通过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和老工业基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