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学位]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背景材料常见的穿插方式大致有几种?

【答案】背景是为说明、补充、烘托新闻事实服务的。背景材料由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调遣。而新闻事实的展开、叙述,在消息中多呈跳跃式,往往不受事物发展先后顺序的制约。这样,笔锋所至,哪里需要背景出场助阵,背景便应在哪里出现。依次而论,常见的穿插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插入导语

导语提倡文字简练,开门见山,在消息的开头部分一般还是不加或少加背景为好。但是,这并非绝对的要求,关键看是否需要。有的消息在导语中插入了背景,效果相当不错,少数导语因为背景材料选得好或者运用得当,显得十分精彩。

(2)导语之后紧接背景段

导语之后紧接背景段,是一种常见的写法,但不能说是最好的写法,更不能成为套路。背景穿插何处,应视需要而定。在最需要的地方出现,就是最佳安排,形成框框反而不好。

(3)分散插人主体之中

常见的写法有两种:①主体中分散穿插独立的背景段; ②将背景材料化作句子的某种成分揉进主体,使其豁着在新闻事实之上,让读者看不出背景与新闻事实的界限,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可以突出新闻事实,让新闻事实始终处在聚光灯下,令通篇有一种新鲜感。

2. 简述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内涵及其在操作层面的要求。

【答案】(1)新闻客观的内涵

客观报道即“用事实说话”。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就是用新鲜事实来说理。客观性报道大致包含三层意思:

①要求记者在事实选择中不带偏见;

②记者应超然于所报道的事情之外;

③记者不应该对事实发表评论,把意见和事实分开,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评论才提供意见。

(2)客观性报道的操作方法

①完整(或称全面)。西方新闻学称为“多维的背景材料”,即要把构成该事件的主要事实和盘托出,给读者完整的印象,不能有意隐瞒某些材料。

②平衡(或称对等)。当社会上对某一事件有多种不同的意见,或双方当事人发生争执时,报道应让各种见解有同等的表达机会,不能在版面上(篇幅、播放时间)偏袒一方。

③非感情色彩的中性语言。在进行客观性报道时,要剔除感情色彩,尽量使用中性语言。

④引语的运用。引语能使报道具有真实性,使读者觉得记者就在新闻现场聆听了原话或接触了消息来源,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大量引用原文可以避免记者对某一事件的性质、意义、影响直接作出评判,避免由于判断失误造成的麻烦。

⑤避免记者直接发表意见。在纯信息的新闻报道中,客观性报道是主要的报道方法。

3. 简述新闻述评与其他分析性新闻的区别。

【答案】新闻述评是一种有述有评,评述相间的报道式样。新闻述评与其他分析性新闻的区别在于:

(1)述评中的评,是记者对事物的直接评判,是褒贬,是就事论理的一种写法。评,是分析研究的结果,要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之上,分析中也含有评的成分,然而,述评中的评与其他分析性新闻中的分析,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分析与评论有时是难以严格区分的。实际上,新闻作品都是主观加工的产物。客观的加工过程,只是观点的由来与表述均以对客观事实的分析为手段,只是更强调客观色彩罢了。新闻述评与一般的分析性新闻,如新闻分析、解释性新闻的差异也在这里。前者主要是运用事实表达观点,而新闻述评则允许超越、跳出事实,直接说话。就加工一一认识过程而言,述评的作者大多对某些问题早有“看法”,早有议论的愿望,某种新闻事实或新闻由头的出现,恰好为他们提供了议论的契机。从这个角度讲,它们也的确如莱斯特·麦克尔所说,“是一种受论点和感情影响的主观加工过程”。如果一定要将述评与分析性新闻加以区别的话,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差别之一。

(2)新闻述评对事实的要求比较严格。在这一点上,它与一般的评论和分析性消息有所不同。在一般的评论中,事实只是为论点服务的论据,它们未必是新近发生、发现的,也未必是完整的。分析性新闻虽然要以大量事实说明见解,但是,它的事实往往是多样的、可以仟意调遣的材料,而新闻述评因其兼有报道与评论两种职能,报道是手段,评论是目的,报道是评论的依托。所以,总体来说,新闻述评不能不清晰地反映事实。

4. 挑选一些历年中国新闻奖消息与通讯类获奖作品,对其进行新闻语言特色的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如下:

材料一:

以下是一篇获得第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消息:

中国地铁列车今天穿过天安门广场

5分钟前,一列银灰色的地铁列车,在仅距地面2.8米的地下,首次穿过世界最大的广场一一天安门广场。

这是首都向它的共和国母亲50大寿献上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今天通车试运营的地下铁道西起距天安门3公里的复兴门,东至距天安门8公里的八王坟,全长13.5公里。线路坐落在神州第一街长安街超浅埋层之下。

为此,承担西单、天安门、王府井等首都心脏地段地铁施工设计重担的铁道部隧道工程局、铁道部第十六工程局和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的建设者们苦苦奋斗犷十个春秋。参加世界建筑师

大会的各国专家参观后曾惊叹“中国又创造了一个奇迹”。

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日本国驻中国大使谷野作太郎等中外贵宾与地铁建设的功臣们,作为通车后的首批乘客,一起登上了国产新型电动地铁客车。从长安街东部的八王坟到天安门,列车运行刚好17分钟。

30年前的国庆节,北京建成了从苹果园到北京站全长23.6公里的地铁一号线,结束了中国无地铁的历史。

15年前的国庆节前夕,北京又开通运营了16.1公里的地铁第二期环线。

早在5年前,北京地铁的年客运量就已突破5亿,而现在,平均每天乘坐地铁的旅客已达140万。

北京地铁虽然在当今世界43个国家117个有地铁的城市中,开通年代和运营里程均排在30位以后,但却创下了满载率和单车运营公里两项“世界之最”。

投资75.7亿元人民币的地铁“复八段”的今日开通,使北京地铁通车总里程由原来的41.6公里增加到55.1公里,超过了香港的43.2公里,成为中国六个城市地铁之最。同时也使中国城市地铁的总里程逼近150公里。

目前,中国除北京、天津、香港、台北、上海、广州已开通地铁外,青岛、南京、重庆、深圳、高雄等城市也正在或计划建设地铁。

自1863年伦敦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到136年后的今天,全世界的地铁长度已接近6000公里。

答:语言特色分析:

本文是一篇在结构、语言上都比较成熟的消息类新闻作品,使用的是具体陈述与抽象概括相结合的语言。本文特色在于:

(1)语言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新闻写作中所需要的语言,应该是传播信息的语言、报道事实的语言、解释问题的语言、快速交流的语言。本文行文上段落短小精悍、节奏感强、叙事有条理; 语言上,符合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即时效性(新鲜、快速、简短)与可读性(具体、生动、通俗),相应的新闻语言呈现出准确、简洁、鲜明、生动的特色。

(2)有时代感

新闻语言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有时代气息,因为这种语言是社会语言最直接、最真实、最迅速、最广泛的反映。同时,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与新鲜感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通过有时代气息,包括社会上最新流行的一些语言传递出来。这篇报道适逢北京一号线通车为祖国50年大庆献礼,在当时具有强烈时代感和重要的报道意义。

材料_:

以下是一篇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的通讯类作品:

教育局长的好榜样

一一追记湖南桂东县教育局局长胡昭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