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史中国近现代史通论复试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史中国近现代史通论复试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 . .... 2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史中国近现代史通论复试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二) . .... 9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史中国近现代史通论复试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三) . .. 15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史中国近现代史通论复试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四) . .. 22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史中国近现代史通论复试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五) . .. 30
一、名词解释
1. “新八字方针”
【答案】“新八字方针”即“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为改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局面,中共中央于1979年4月召开工作会议,讨论经济问题,并通过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简称新“八字方针”)。主要任务是: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把国民经济纳入有计划、按比例健康发展的轨道;积极稳妥地改革工业和经济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整顿好现有企业,建立健全良好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新“八字方针”是积极方针,表明中共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开始了根本性转变。到1981年底,调整基本完成。
2. 皖南事变
【答案】皖南事变是指发生于民国30年(1941年)1月4日~1月14日,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辖下的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部队与新四军之间的一次冲突事件。事件中,新四军所属军部兵力与皖南部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在皖南事变中,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被俘或牺牲; 叶挺与国军谈判时被扣押,项英、周子昆被其副官刘厚总杀害。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愤然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的题词。
3. 科教兴国
【答案】科教兴国是在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的战略,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具体体现。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同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今后15年直至21世纪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科教兴国”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4. 经济特区
【答案】经济特区是指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沿海地区划出一定范围,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如减免关税等,吸引外商和外资来投资办厂的现象。198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8年,又在海南设置了经济特区。经济特区一方面引进了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培养和锻炼了各种专门人才,发展了对外贸易;另一方面在改变自身面貌的同时,还充分发挥了辐射和
带动作用,带动了内地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巨大贡献。
5. 中共七大
【答案】中共七大是中国共产党于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分析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式,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并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指出主要的任务就是组织和保障全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中共七大确立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口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还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在全国的顺利奠定基础。会议由毛泽东主持,他致开幕词并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朱德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 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这次大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重要、最成功也是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全党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大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
6. 胡汉民
【答案】胡汉民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国民党革命元勋之一、国民党内重要右派人物。他是广东番禺人,二十一岁中举人,1902年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评议部议员,《民报》编辑。1907年至1910年间多次参加武装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南京临时政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于1914年随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1917年至1921年随孙中山在广东活动,先后任交通部长,总参议等职。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大会中任主席团五人之一,获选中央执行委员。年9月,孙中山离广州到韶关,胡任代行大元帅。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此时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人是胡汉民、汪精卫和廖仲恺。同年8月,廖仲恺被刺,胡汉民被认为有嫌,一度被拘留。1927年宁汉分裂,胡支持蒋介石,主持南京工作,任立法院院长。1931年与蒋介石因约法之争,被蒋介石软禁,之后一直保持反蒋态度。1936年病逝广州。
7. 中东路事件
【答案】中东路事件是指1929年7月中苏之间因中东铁路归属权问题而爆发的武装冲突。起因是东北当局将中东铁路电报电话收回,将苏联职员遣送回国。苏军与东北军发生武装冲突后,国民政府对苏宣战。苏军胜,12月,张学良派代表与苏签订《伯力协定》。“中东路事件”以中方接受苏方提出的恢复中东铁路中苏共管的原状、双方释放被俘人员而宣告结束。中东路事件期间,苏占据我国领土黑瞎子岛,这是日后中俄在领土争端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8. 商团叛乱
【答案】商团叛乱是指1924年商团头目陈廉伯反对孙中山的武装叛乱。1924年8月,广州
革命政府扣留了商团私运的武器,并揭露商团头目陈廉伯的阴谋。陈廉伯以“扣械”事件为反对孙中山革命政府的借口,大造反孙反共舆论,并向大元帅府请愿,并进行罢市等作乱行动。孙中山采取了严厉措施,但仍交还武器给商团。10月,商团得到武器后,发动叛乱,占领广州。革命政府军队迅速平顶了叛乱。
二、论述题
9.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内容要点及评价。
【答案】(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
①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关于利用、限制、改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若
干问题(未定稿)》,毛泽东第一次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
②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对总路线作了完整的表述。
③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随后载入宪法之中,成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
(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要点
①过渡时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中间时期。
②过渡时期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主体),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翼)。
③“一化”与“三改”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体现了发展、解放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3)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
①总路线规定过渡时期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连同建国初的3年,共18年的时间,这同原来对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所需时间的估计,大体相当。
②总路线规定,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都要“逐步实现”,这些都是恰当的。但是在以后的解释和实践中,却片面强调了所有制的改造,以致出现两者脱节的现象。社会主义改造也不是逐步显现的,而是高潮掀起后一举完成。
③总路线追求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单一性,即要求使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惟一的经济基础”,这是不适当的。
10.中共一大、二大、三大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答案】中共一大、二大、三大的主要历史功绩如下:
(1)中共一大
①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确立了党的奋斗目标,规定了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以及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
②中共一大之后,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