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试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双百方针

【答案】双百方针是指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指导文艺工作的方针政策,全称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该方针目的是为了发展、繁荣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百花齐放”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百家争鸣”借用了历史典故。在该方针的鼓舞下,一时间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活跃起来,但在1958年的反右风暴中中断。

2. 华北事变

【答案】华北事变是1935年继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为侵占华北,制造的一连串侵略事件的统称。1935年6~7月,《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签订后,中国在河北和察哈尔的主权大部丧失。日本帝国主义又策动汉奸制造“华北五省自治运动”,企图使冀、察、绥、鲁、晋五省脱

10月,11月,离中国。日本在河北省的香河指使汉奸暴动,占领县城。汉奸殷汝耕在通县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12月,国民党政府指派宋哲元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本帝国主义关于“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 《孙文越飞宣言》

【答案】《孙文越飞宣言》是1923年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在上海联合发表的宣言。1923年1月,苏联特使越飞来沪与孙中山会晤,商讨关于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军以及共产国际援助

中国革命等一系列问题。26日,双方联名发表《孙文越飞宣言》,为国共第一次合作奠定了基础。

4. 批林批孔

【答案】批林批孔是1974年初掀起的全国性的批判林彪和孔孟之道的运动。江青等人企图利用这场运动,打倒周恩来和一批中央领导人,实现其“组阁”执政的目的。1976年1月18日,中共中央转发由江青等组织选编的《林彪与孔孟之道》,“批林批孔”运动在全国展开。毛泽东发现江青等人借机进行篡权时,宣布他们是“四人帮”,揭露江青有当中央主席和操纵组阁的野心,使反周“组阁”阴谋失败。

5.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答案】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1924年7月,在国民党中央的赞同之下,为了适应国共合作后,农民运动开展的形势,由共产党人澎湃等在广州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此后两年间共办六

届,培养农民运动人才770余名。其中规模最大的第六届,由毛泽东主办,学员来自全国19个省区共300余人。教学内容除马列主义理论外,还学习经济、军事等力面的基本知识,研究农民问题。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的很多人成为农民运动和大革命的领导骨干,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6. 反击右倾翻案风

【答案】反击右倾翻案风是文化大革命后期开展的批判邓小平的运动。邓小平对各条战线的整顿,是对“文革”以来一些错误政策比较系统的纠正,是毛泽东不能容忍的。1975年9月底,毛泽东决定发动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四人帮”污蔑邓小平在1975年主持的全面整顿工作和中央、国务院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是一股“右倾翻案风”,并借机进行篡党夺权活动。这使全国再度陷入混乱,把刚刚恢复和发展的国民经济再度推向停滞和倒退。

7. 《中华民国约法》

【答案】《中华民国约法》是民国初年袁世凯制定的约法。1914年3月,召开约法会议,根据袁世凯提出的“修改约法大纲七条”,炮制出所谓的《中华民国约法》,同时废除《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的主要内容有:①改责任内阁为总统制; ②撤消国务院,在总统府内设政事堂作为办事机构。

8. 《论持久战》

【答案】《论持久战》是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的讲演,它指出交战的中日双方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此四点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为抵制“再战必亡”论,纠正“速胜论”,鼓舞群众的抗战情绪,向全国人民指明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指出持久战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论持久战》的发表鼓舞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成为中国人民打败日本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解决抗日战争问题的光辉典范,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科学,也是重要的哲学著作。

二、论述题

9. 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怎样实现的? 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不足?

【答案】(1)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现过程

①1953年2月,毛泽东提到“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5月,统战部向中央送交的《资本主义工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的报告。

②6月1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定了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业的方针。

③1955年11月,全国工商联召开执委会议,通过《告全国工商界书》,号召工商业者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④11月,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会议召开,陈云作《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报告,通过《中央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草案)》,确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争取基本过渡到国有化。

⑤1956年初,全国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⑥至1956年底,私营工商业基本纳入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轨道。

(2)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

①采用和平赎买的方式进行改造,避免了社会的动荡。

②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胜利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中的一个历史性胜利。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上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3)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不足

①在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中,要求过急,速度过快,工作过粗,造成对一部分工商业者的安排、使用不很适当,使他们不能发挥所长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②在企业改组中,合并过多,统一计算盈亏单位太大,造成产品单调,经营特点丧失,质量下降。

③服务行业、商业网点撤销过多,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

④把大量小手工业者和小商小贩卷入全行业公私合营中,混淆了劳动者和剥削者的界限,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10.试述中苏关系是如何走向恶化的。

【答案】中苏两党、两国曾保持着相当密切的友好合作关系。但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党之间发生了一场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大论战。中苏之间也由两党意识形态的分歧发展到两国关系的破裂。

(1)分歧的由来

①中苏之间的分歧,首先发生在苏共和中共两党之间。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对内全面否定斯大林,在国际上鼓吹美苏合作,和平过渡。中共认为苏共在这两个问题有片面性。这样,两党之间有了分歧。

②在两国关系方面,苏联想控制中国。中印边境冲突爆发后,苏联发表偏袒印度的声明,对中国横加指责。两国关系趋于紧张。

(2)从论战到决裂

①1960年4月22日,列宁诞辰90周年。《红旗》杂志社编辑部发表《列宁主义万岁》,《人民日报》编辑发表《沿着伟大列宁的道路前进》,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发表《在列宁的革命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三篇文章,不指名地批评苏共领导人的某些观点,由此拉开中苏论战的序幕。

②1960年6月,在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期间,苏共发动突然袭击,对中国共产党横加指责,同时将中苏分歧公开化。中国共产党不屈服压力,进行有力抗争。以后,苏联进一步施加政治、军事、经济压力。同年7月,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单方面决定立即召回在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