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史中国近现代史通论复试之中国现代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目录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史中国近现代史通论复试之中国现代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一) . 2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史中国近现代史通论复试之中国现代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二) . 9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史中国近现代史通论复试之中国现代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三) 16
一、名词解释
1. 金圆券
【答案】金圆券是解放战争后期南京国民政府为支撑其崩溃局面在中国大陆发行的一种本位货币。由1948年8月19日开始发行,至1949年7月3日停止流通,只使用了十个月左右,贬值却超过二万倍。1948年8月19日,为遏制通货膨胀,国民党政府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宣布停止使用法币,改为金圆券,限期收兑人民所有黄金、白银、银币及外国币券,限期登记管理国民存放国外之外汇资产,整理财政并加强管制经济。金圆券发行的初期,政府以行政手段强迫民间以黄金、外币兑换。由于没有严守发行限额,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令民间经济陷入混乱,城市的中产阶级受损利益最大,使得国民党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持者,这也是加速国民党在内战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国策基准》
【答案】《国策基准》是1936年8月,广田内阁制定的全面侵略中国和称霸西太平洋的文件。规定日本的基本国策在于一方面确保其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对于中国政策的基本方针在于希求满洲国的健全发展,日满国防的巩固,消除北方苏联的威胁,防范英、美,具体实现日、满、华三国的紧密合作,以促进其经济发展。并要求以此国策为轴心,扩充军备,调整外交政策,革新行政机构,确立财政经济政策,指导和统一国内舆论。此后日本对华的政策基本就是按此实施的。
3. 双百方针
【答案】双百方针是指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指导文艺工作的方针政策,全称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该方针目的是为了发展、繁荣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百花齐放”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百家争鸣”借用了历史典故。在该方针的鼓舞下,一时间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活跃起来,但在1958年的反右风暴中中断。
4.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答案】“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是陈云在中共八大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
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陈云这个设想,不仅突破了苏联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而且涉及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合法存在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问题,对当时经济体制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5. 统购统销
【答案】统购统销是指中共中央于1953年10月16日通过的旨在保持粮食供求长期平衡,保障市场物价稳定的《关于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决议》。1953年11月15日,又通过《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命令》。12月初,全国城乡(除台湾、西藏外)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其核心内容是,在农村实行粮食征购,在城市实行粮食定量配售。政策的实行初步缓解了粮食供应的紧张状况,取缔了市场投机,保持了粮价的稳定,从而保证了“一五”期间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
6. 七一五分共
【答案】七一五分共是汪精卫在武汉发动的反共事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召集武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制裁”共产党人,正式做出关于“分共”的决定,公开背叛了孙中山确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纲领。随后,武汉国民政府、国民党中央各部纷纷发出通告、训令,取缔共产党和一切革命活动,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疯狂的大屠杀。汪精卫集团举行的反共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最后破裂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7. 经济特区
【答案】经济特区是指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沿海地区划出一定范围,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如减免关税等,吸引外商和外资来投资办厂的现象。198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8年,又在海南设置了经济特区。经济特区一方面引进了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培养和锻炼了各种专门人才,发展了对外贸易;另一方面在改变自身面貌的同时,还充分发挥了辐射和带动作用,带动了内地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巨大贡献。
8. 昆仑关之战
【答案】昆仑关之战是指1939年中国军队在桂南对日军发动的一次反击作战。日军为切断桂越国际交通线并在南宁地区开辟航空基地,于1939年攻占昆仑关要地。中国政府部署桂南大会战,决定以昆仑关为重点战场开始反攻。白崇禧指挥中国军队开始总攻击,其中第五军向昆仑关进攻,迫使日军向核心阵地撤退; 郑洞国荣誉第一师夺取东面高地,将该地日军守备队歼灭; 日军驰援昆仑关,遭第五军攻击,伤亡惨重; 中国军队攻克昆仑关。此战役为中国军队自抗战以来第一次采取诸兵种协同作战,最终取得了昆仑关大捷,并为桂南会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论述题
9. 战略决战的过程和意义。
【答案】(1)战略决战的过程
①1948年上半年,人民解放军继续发动攻势,在各个战场上进一步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和战争形势。在中原、陕北、华北、东北等地都取得了巨大突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区日益扩大并相继连成一片。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
②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发动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解放。辽沈战役及同时期其他战场的胜利,使中国的军事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超过了国民军。
③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及其他部队,在邓小平、刘伯承等人的带领下,发动了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歼灭了敌军大部分兵力。
④淮海战役期间,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兵团联合发起平津战役,1949年1月15日,解放天津,1月21日,傅作义接收和平改编,1月31日,北平解放。
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精锐部队几乎丧失殆尽,
(2)战略决战的意义
以三大战役为标志的战略决战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也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它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具有极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10.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答案】鸦片战争,打破了完全封建化的中国社会,使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中国没有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而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要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反动统治的任务,就不能不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过程。
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人民进行了近80年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其中包括太平天国革命、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等,这些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但最终都失败了。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没有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进行到底,最终以同旧势力妥协而告终。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给人们以重要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必须有新的阶级领导和新的思想指导。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迅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来考察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搔和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两者走向结合的初步实践,表明建立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己经具备,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她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一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