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巴甫洛夫和华生的学习理论有何异同? 它们是如何看待学习的规律的?
【答案】(1)巴甫洛夫和华生的学习理论异同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通过用狗作为实验对象,提出了广为人知的经典条件反射。而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刺激一反应说的代表人物。他们二者的学习理论异同如下:
①相同之处
a. 巴甫洛夫和华生的学习理论都是学习的联结理论,都是以设想刺激与反应间的直接联系为基础的,都把反应看成是由刺激直接引起的。由此,他们把行为看成是被动地由环境直接支配的;
b. 他们的学习理论都是在动物实验研究的基础卜得出的,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以狗为研究对象,而华生的行为主义则是在动物实验室,如以白鼠为研究对象;
②不同之处
a. 对学习的具体解释不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结合,而华生的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形成习惯的过程,主要强调外显的行为的作用,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不存在心理、意识的中介;
b. 有关学习规律的看法不同:巴甫洛夫主要强调条件反射的保持与消退、分化与泛化; 而华生的学习理论则主要主张学习的频因律和近因律。
(2)对学习规律的看法
①巴甫洛夫的学习理论
a. 保持与消退:巴甫洛夫发现,在动物建立条件反射后继续让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同时呈现,狗的条件反射行为(唾液分泌)会持续地保持下去。但当多次伴随条件刺激物(铃声)的出现而没有相应的食物时,则狗的唾液分泌量会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自行减少,这便是反应的消退。
b. 分化与泛化。在一定的条件反射形成之后,有机体对与条件反射物相类似的其他刺激也作出一定的反应的现象称为泛化。而分化则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的反应进一步精确化,那就是对目标刺激物加强保持,而对非条件刺激物进行消退。
②华生的学习理论华生对学习的规律开始主张频因律和近因律,后来认为频因律与学习不符,只保留了近因律,即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2. 什么是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主要有哪些种类? 各有何特点?
【答案】(1)教学模式的涵义
教学模式,是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的、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结构。在实际教学环境中,由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的千差万别,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模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教学模式的种类及其特点
①行为矫正模式:以行为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为基础,重视学习者的外显行为,而不关心其内部心理结构及其变化。这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倾向于把学习任务分成一系列具体而有序的行为,学习情境的控制权一般都掌握在教师手中。
②信息加工模式:以认知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为基础,比较重视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加工涉及信息组织、概念形成、问题解决等不同的方面,由于对这些加工过程的重视程度不同,因而就提出了概念形成教学模式、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等。
③个人发展模式:以人本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为基础,以非指导教学模式为代表,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及个人潜能的发挥,注意个人的情感生活,强调帮助个休与环境建立创造性的联系,以发展自我。
④社会作用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为基础,重视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鼓励个体积极参与社会工作,提高社会活动能力。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有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等。
3. 什么是教材直观? 教材直观有哪几种基本形式? 它们各有何优缺点?
【答案】(1)教材直观教材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直观即学生对教材所作出的感性的能动反映。直观是领会及构建科学知识结构的起点。它在各种知识学习中都是必需的。
(2)教材直观的基本形式及其优缺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多种不同的教材直观方式。根据直观的对象,可以把直观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这三种直观形式各有其优缺点,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直观方式或直观方式的组合。
①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种直观方式。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演不各种实验等都属于实物直观。
a. 优点
实物直观是在接触实际事物时进行的,它所得到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间的联系比较密切、比较一致,因此它在实际生活中定向作用较好,在将来的实践活动中也能很快地发挥作用; 实物直观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因此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b. 缺点
在实际事物中,本质要素与非本质要素经常混杂在一起,而且事物的非本质要素往往比较突出、强烈,而本质要素则比较隐蔽、弱小。因此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一定的难度; 由于时间、空间和感官特性的限制,许多事物难以通过实物直观获得清晰的感性知识。
②模像直观
模像直观即在对事物的模像的直接感知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直觉的能动反映。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均属于模像直观。
a. 优点
由于模像直观的对象可以人为制作,因而模像直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扩大直观的范围,提高直观的效果. 它可以人为地排除一些无关因素,突出本质要素。它可以根据观察需要,通过大小变化、动静结合、虚实互换、色彩对比等方式扩大直观范围。
b. 缺点
由于模像只是事物的模拟形象,而非实际事物本身,因此模像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为了使得通过模像直观而获得的知识在学生将来的实践活动中发挥更好的定向作用,一方面应注
意将模像与学生熟悉的事物相比较,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使模像直观与实物直观结合进行。
③言语直观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想象而进行的一种直观的能动的反映形式。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文艺作品的阅读、有关情景与人物形象的领会。
a. 优点
它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言语直观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语言的质量; 能运用语调和生动形象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的想象。
b. 缺点
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通常不如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鲜明、完整、稳定。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配合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
4.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对象:中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义学科。教育心理学旨在如何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内容: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 ③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