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明代苏皖浙赣地区农业地理研究

关键词:无

  摘要

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历史时期农业生产要素的地域分布及其相互间作用、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农业地理学研究的目的同现代农业地理学一样,都是如何充分、合理利用和改造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已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更好的农产品;只是二者在时间上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现代农业地理学侧重于研究现实中的农业地理模式,历史农业地理学则侧重于对历史时期农业区与特征的研究。 由于历史农业地理学研究的是历史时期的农业地理现象,它所研究的具体内容与现代农业地理学不尽相同,概括地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的增减与垦田的赢缩 人口和耕地是农业经济的两项重要指标,在历史时期尤其如此。中国农业大发展,历来是一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提高总产量的,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变耕作方式、推广高产作物品种来增加亩产量则在其次,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人口与土地的比例关系还没有达到饱和的程度,人浮于地的现象只是在个别地区发生,就全国而言,可供开垦的土地还很多,完全可以承受得了流入的人口。到了清朝中期,由于赋税制度的改革,自先秦时期以来所实行的人头税并入到地赋税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人多地少的矛盾成为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是已经没有成片的土地可供开垦,通过增加土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无异于杯水车薪,很难满足迅速增长的人口的需要,新的作物如玉米和红薯的退岗,双季稻的扩大栽培,复种指数的提高,也就成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内容。但即使就是这样,对于扩大耕地面积的努力仍然没有放弃,许多无地的农民纷纷涌入深山老林毁林开荒,就是最明显的表现。垦田的赢缩和分布差异标志着农业生产的兴衰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在生产力还不甚发达的传统农业时代,土地增减与人口的增减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说来,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也就是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人口增长最快的时候也就是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最快的时候。每个王朝在其建立之初,其恢复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之一无不是招揽人口。正是由于魏晋南北朝和宋辽夏金元时期黄河流域人口的两次大规模南迁,才是长江及其以南地区的大片淤泥之地得到开发,才引起了中国经济重心,实质是农业中心的南移,人口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直接承担者,同时也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促进因素,在土地的承受能力还没有达到极限的时候,人口的增加促使土地的大规模开发,农业生产主要表现为外延的扩大;当人口的增长超过了土地的承受能力,就不能再靠扩大土地面积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了,人们只能靠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变耕作技术,引进新的作物,发展多种经营来解决,农业生产主要表现为内涵的丰富,无论在那种情况下,人口的增减都预示着农业生产的兴衰,其地区分布的不平衡实际上也就表现着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首先必须搞清各个历史时期人口和垦田数量的变化,这就不仅仅是停留于定性的描述上,而且廓清了量的关系,从而为历史农业地理研究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2、农作物的构成及其分布 农作物为人类提供衣食之源,农业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在尽量少的土地上生产出尽量多的农产品。我国地域广大,农作物资源非常丰富,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种植的农作物并不相同,各地的优势作物也不一样。农作物构成的这种前后变化和地区差异,一方面体现着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样,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人们认识自然的深度在不断加强,改造自然的能力在不断提高。今天人们常常将水稻、小麦归入主要粮食作物,而将 粟、高粱、大豆等成为杂粮;将油菜、芝麻、花生划归油料作物,将棉花、麻类归位纤维作物等等。这是根据今天这些作物的主要用途来划分的,对于历史时期来说就不完全适合。在原始社会,农业生产还刚刚处于萌芽阶段,人们还主要为了填饱肚皮,这是的农作物品种有限,除了粮食作物而外,在无其他。奴隶社会以后,人们对于意识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作物的品种也越来越丰富,诸如粮食、油料、纤维、染料等作物相继出现,但各类作物所包含的品种与现在的都有很大差异。宋元以后的地方志对于各地的记载十分详细,对于作物类型的划分也很细,如"谷类"、"鼠类"、"草类"、"杂置类"等。其中"谷类"包括有稻、麦、稷、豆等,这大概同与今天的粮食作物。但今天的油料作物如油菜、花生、芝麻等,或如蔬菜类,或入谷类,今天的粮食作物种的鼠类则或如蔬菜类,或入药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在当时的功用与现在不同,不能一概断为古人划分不科学。如果将各地方志对照起来看,他们对于作物类型的划分也是不尽一致的。这种不一致有的是由于地方志的作者简介不同,更多的是同一种作物在各地的地位存在着差异。作物类型的这种古今变化是非常复杂的,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探索不同历史时期农作物的构成及其地区分布差异,一方面籍此衡量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的区域特征;另一方面为该地的作物引种和推广提供参考。 3、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 历史时期各地区农业生产的法制不平衡的,导致不平衡的原因各种各样,有自然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合理的划分历史时期农业生产区域,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对于全面系统地了解历史时期农业地理的烟花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力状况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干任何事都不能一窝蜂,一刀切,发展农业生产尤其应该这样。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农业的地区与时间不同,发展的方法也不同。我们知道农业,要依据各种不同而采取不同方法,不但在大的区域至今要有分别,就是在一县、一区,有时甚至在一乡之内,也要有这种分别。"这段话非常明确地强调了农业生产的这种客观规律性,今天的农业生产区域是有历史时期的农业生产区域演化而来的,只有明晰了历史时期各区域的农业生产发展特点,才能充分发挥该地的优势和潜力,历史农业地理研究要切切实实地为农业现代化服务,不研究历史时期农业生产区域的差异是很难实现的。 4、规律的总结 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仅仅是对历史时期农业地理现象的复原,是研究历史农业地理的初步工作,还不是终极目的。研究历史农业地理的目的是通过研究上述现象,进一步考察这些现象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总结经验教训,为当前的农业生产和农业规划提供指导依据。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农业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农业几度兴衰,几度衰落,留下了无数的珍贵经验和惨痛教训。今天,虽然农业生产水平的发达程度已远非历史时期所比,人们对于农业生产客观规律的认识已有很大的提高,但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片面追求粮食生产速度,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事例时有发生,只有对历史时期以阿里农业环境的变迁规律进行系统地总结才会在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中少走弯路,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