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短额负蝗配子发生过程中凝集素受体的分布变化研究

关键词:短额负蝗,精子发生,卵子发生,凝集素,糖复合物,受精囊

  摘要

  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 Bolivar)属直翅目(Orthoptera)蝗总科(Acridoidea)锥头蝗科(Pyrgomorphidae),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而且在不少地区为优势种蝗虫。它是多食性植食昆虫,主要危害一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等,对农业造成很大的危害。另一方面,短额负蝗是我国传统食用的主要蝗虫种类之一,营养价值颇高,具有一定的开发和利用价值。本文以短额负蝗为研究材料,首次利用细胞学、形态解剖学、凝集素亲合细胞化学等方法对其配子发生的显微结构、配子发生过程中糖复合物的表达定位以及雌虫受精囊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深入了解短额负蝗配子发生及发育机制,为进一步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及害虫防治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首次应用HE染色方法对直翅目昆虫短额负蝗的精子发生进行了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短额负蝗精子发生过程经历了精原细胞增殖期、初级精母细胞期、次级精母细胞期、精子形成期和精子成熟期5个时期。在这5个时期中,各期生精细胞的大小、形态、核染色体等变化明显,并且发现在精子发生后期有染色质凝聚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是与精子的运动功能相适应的。利用同样方法对其卵子发生过程进行研究,可得出以下结果:短额负蝗卵子发生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八个阶段,三个时期为卵母细胞分化期、卵母细胞生长期和卵母细胞卵黄形成期。在卵子发生的整个过程中,卵母细胞和滤泡细胞形态变化都非常明显,而且两者共同参与了卵母细胞中卵黄蛋白的形成,即短额负蝗卵黄蛋白形成是自体合成和异体合成同时存在。此外,在卵母细胞生长期发现有卵母细胞凋亡现象,即周围的滤泡细胞侵入并填充卵母细胞质,卵母细胞胞质分布不均匀,而且有大量泡状物质形成,卵母细胞凋亡现象可能是对周围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  通过5种凝集素对短额负蝗卵子发生过程中糖复合物的分布变化研究表明,在卵子发生整个过程中没有UEA受体的表达,RCAI、WGA、PNA、SBA受体均参与卵子发生过程,这4种不同受体在卵子发生过程中呈阶段性分布,且各自的分布模式具有差异性。在卵母细胞分化期仅有RCAI受体的表达;在卵母细胞生长期,WGA、SBA、PNA受体陆续出现于卵母细胞胞质内,且WGA、SBA、RCAI受体表达量达最大;进入卵黄形成期,卵母细胞内糖复合物的表达量均减少;PNA受体仅出现在卵母细胞生长期的第二阶段和卵黄形成期的第五阶段;成熟卵子中,PNA、RCAI、WGA、SBA受体又不同程度重新出现于卵黄膜,卵黄膜上的糖复合物可台邑与精卵识别有关。存卵子发生过程中伴随着一些糖复合物的出现和另一些糖复合物的消失,糖复合物的修饰和变化与卵母细胞的发育、卵黄物质形成的准备密切相关。在整个卵子发生过程中,滤泡细胞内均有大量糖复合物呈阶段性表达,在滤泡细胞增殖分化和卵母细胞卵黄形成期,滤泡细胞内糖复合物表达量达最大,这些糖复合物可能与滤泡细胞的增殖分化、卵母细胞的生长和卵母细胞卵黄形成直接相关。  同样利用5种凝集素对短额负蝗精子发生过程中糖复合物的分布变化研究表明,在精子发生整个过程中没有PNA受体的表达,其他4种凝集素受体均参与了其精子发生过程,不同的凝集素受体其表达模式不同。UEA受体仅出现在变形期精子和成熟精子内,而其他三种凝集素受体从精原细胞期开始就由自身合成并转运到生精细胞膜上,次级精母细胞膜上有大量表达,但在糖复合物表达的量和分布上有差异;在精子变形和成熟精子中,糖复合物发生了明显的修饰和变化,SBA受体消失,UEA受体开始出现,其他两种受体表达量减少。从以上可以看出,不同糖复合物的修饰与变化,在精子的发育和成熟过程中担任着不同的功能角色。  本文还对短额负蝗受精囊的外部形态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短额负蝗受精囊是双管型受精囊,由高度卷曲的受精囊管、受精囊腔、受精囊主管和受精囊附管组成。HE染色方法染色结果显示,受精囊囊壁由外到内可以分为:围脏膜、肌肉层、基膜、上皮层和内膜,其中上皮层和内膜较发达。上皮层由柱状分泌细胞和锥形上皮细胞两种细胞构成,由上皮层分泌细胞分泌输送到囊腔内的分泌物与精子的保存和活力的维持有关。